陳場鎮

湖北省仙桃市下轄鎮

陳場鎮地處湖北省仙桃市西南,毗鄰潛江市監利縣,是仙桃西南重鎮、經濟大鎮、新型交通樞紐鎮,是鑲嵌在隨(州)岳(陽)高速公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陳場鎮國土面積155.1平方千米(2017年),轄5個農村總支、1個街道總支,共計38個村、居、場。全鎮總人口57784人(2017年),耕地面積9.9萬畝。為了儘快對接隨岳高速陳場互通,重新修編了城鎮規劃,規劃面積近9平方公里,人口近3萬人,其中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從事非農產業人口2.2萬人。

歷史沿革


仙桃市轄鎮。位於市境西南部,與潛江市毗連。面積155.1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57784人(2017年)。轄2個居委會、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陳家場,距市區51千米。通洲河自西向東流經境內。
陳家場簡稱陳場,興起於明朝末年,因幾戶陳姓在址開店鋪而得名。1975年設陳場公社。1984年改設陳場區。1987年撤陳場區,設陳場鎮。原姚嘴鎮1958年設姚市管理區,1961年改姚嘴公社,1975年改為管理區,1984年置鄉,1987年建鎮。
1996年,陳場鎮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陳場、溝口、幼松、陶灣、依灣、芮灣、印嘴、沈灣、高台、新灣、潘場、泗合口、青福、徐梁嶺、唐場、蔡橋、王橋、黃灣、左橋、剅台、沙嶺、富有垸、太平橋、沙埂、楊場25個行政村和啟元居委會;姚嘴鎮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姚嘴、仁和場、金嶺、魯家湖、莫溝、豐產垸、張灘、王嶺8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姚嘴鎮,併入陳場鎮。2004年,鎮政府駐陳家場,人口79970人,面積147.1平方千米,轄啟元、啟德2個居委會和魯家湖、金嶺、仁和場、姚嘴、王嶺、張灘、莫溝、豐實垸、芮灣、沈灣、高台、印嘴、泗河、依灣、楊場、溝口、幼松、陶灣、唐場、蔡橋、新灣、富友垸、沙嶺、黃灣、左橋、潘場、青福、徐梁嶺、沙梗壩、太平橋、剅台、陳場、王橋33個行政村。
陳場鎮地處仙桃市西南邊陲,毗鄰潛江、監利,全鎮國土面積148平方公里,轄4個總支,共38個村、居、場,總人口7.8萬人,耕地面積9.9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白田3.3萬畝,精養魚池3.5萬畝。
陳場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打造中國綠色名鎮,建設荊楚紅色老區,構築交通樞紐中心,展示仙桃重鎮魅力”,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銳意進取,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2013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53.4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51.75億元,同比增長31.02%、31.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83億元,同比增長29.15%。工業用電量1646萬度,同比增長22.2%。外貿出口239萬美元,同比增長8.25%。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佔全年任務105%。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13億元,完成任務指標156%。全年完成工商稅收2588萬元,佔全年任務100%,同比增長12.3%。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19萬元,佔全年任務100%。
工業經濟以精細化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精品鞋材衛材等“三精”為支柱產業。全鎮已有信達化工、宏葉鞋材、仙盟衛材、宏遠鞋材、海翔化工、彩湖蛋品等18家規模以上企業。信達化工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各類新型水處理劑的企業,產品廣泛用於化工、化肥、冶金、煉油和電力等行業。仙盟衛材是一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無紡布製品加工企業,今年已完成出口創匯305萬美元;宏遠鞋材是一家鞋用中底板生產企業,2013年實現稅收243萬元。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陳場鎮以工業理念謀划農業,以合作經濟組織為推手,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全鎮現有合作經濟組織24家。在合作經濟組織引領下,形成了優質水產、優質水果瓜、優質水稻制種、優質水禽“四水”特色產業。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5萬畝,其中專特養比例達到80%以上;水果瓜蔬面積達到1.5萬畝;水稻制種面積發展到1.1萬畝;水禽常年保持在80萬隻。“盛世佳人蔬菜”、“陳場蜜桔”、“楊田心怡葡萄”通過了無公害食品認證。陳場鎮堅持把產業基礎配套和新農村建設扭在一起抓,把綠化造林、血防改廁、水利建設和沼氣建設等項目整合一體,與“兩集中”環境整治等工作統籌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鎮修建通村通組公路240多公里,新建聯村水廠6座,90%的村解決安全飲水問題。
城鎮建設特色鮮明。陳場鎮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平台建設扭在一起抓,把完善城鎮功能與滿足民生訴求扭在一起抓,始終堅持規劃上不留遺憾、質量上不留隱患、資金上不留負擔的“三個不留”原則,加大投入力度。城鎮“四橫六縱”格局形成,集鎮規劃區面積拓展到9平方公里,集鎮人口發展到3萬人,園區可提供工業用地近萬畝。陳場鎮區已發展成為一座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交通方便、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具有一定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工商結合型小城鎮。
陳場人氣昭蘇,靈光勃發。陳場既是狀元之鄉,又是勞務經濟大鎮,先後走出了近十名仙桃高考狀元,全鎮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常年保持在3萬人,年實現打工收入6億元,並在廣州、深圳、東莞、北京等地建立了勞務輸出基地,為陳場發展積累了豐厚的人文基礎。 

地理環境


簡介

陳場地處仙桃西南,毗鄰潛江、監利,是仙桃西南重鎮、經濟大鎮、新型口子鎮,享有“仙西明珠”之譽。陳場鎮國土面積159平方公里,轄35個村(居)民委員會,4個農林漁場,陳場鎮總人口7.8萬人,耕地面積9.4萬畝。2004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陳場鎮始終堅持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謀划,在統籌發展上使勁,在結構調整上著力,陳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業績。2004年,陳場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3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78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584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地理位置

陳場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陳場人民始終以無比的熱情和宏偉的氣魄,奮力引領時代經濟大潮,譜寫出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江漢平原垸田農業的典型地域。位於省境中部,漢江東荊河之間,江漢平原腹部。面積2538平方公里,人口7.8萬人左右。市境地勢平坦低下,海拔一般20米左右,年均約有4~5個月在漢江、東荊河水位之下,是江漢平原地勢最低洼地區,歷史上素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諺。

地理優勢

長期以來,形成了圍堤築垸發展農業的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和河網密布、堤垸縱橫的特殊景觀。1949年後興建著名的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建起一系列電力排灌站,水患威脅減輕,農業發展迅速。棉花、糧食產量均居湖北省前列。工業有機械、造船、建材、軋鋼、紡織、輕工等部門。傳統工藝“沔綉”和各種草編製品頗著名。陳場市位於鄂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處,東臨大都市武漢,西連荊州、宜昌、三峽,北依漢水,南靠東荊河,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橫貫全境,為江漢平原的交通樞紐,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中國唯一的體操之鄉,著名的“狀元”之鄉和文化之鄉。1991年躋身中國百強縣市行列,1992年以來綜合經濟實力連續九年居全省首強,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小康市,並且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物資流通百強市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

氣候

陳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兼宜的氣候特點,境內一馬平川、湖泊眾多、河流縱橫、風景宜人、物產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漁生產基地,人稱“鄂中寶地”、“江漢明珠”。經過50年的建設與發展,仙桃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水鄉園林風格獨特,已形成農業以水產業為特色,工業以精毛紡、精細化工為代表,第三產業以市場物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自然資源


非金屬礦產資源

陳場鎮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非金屬礦產豐富。其中油氣資源分佈廣泛,岩鹽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73萬噸,岩鹽儲量在500億噸以上。岩鹽主要集中於地表以下780—1200米,鹽層厚度約80米,氯化鈉的一般品位在96%左右,最高可達100%。鹽礦中富含碘、鋰、溴、硼、鉀、銣、銫等多種稀有元素,其中碘的含量是海鹽含碘品位的7倍,具有極強的開採價值。

水利資源

陳場鎮
陳場鎮
陳場境內河湖密布,水系發達。共有大小河流、溝渠1329條,長4500公里。其中自然河流14條,包括漢江、東荊河、通順河、通州河等,漢江過境長度91.2公里,東荊河過境長度103.34公里,流域面積2520平方公里;人工開挖的電排河5條,包括排湖電排河、沙湖電排河、保豐電排河、楊林尾電排河、周幫電排河。現有垸內湖泊12個,圍堤固定湖區4.37平方公里,泛湖泊3個,面積15.5平方公里。陳場鎮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9.68億立方米,多為澇水排泄;漢江、東荊河平均過境容水量分別為445.6億立方米、47.7億立方米,是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儲量在5.10—7.10億立方米之間,有補給保證的承壓力開採資源為5.43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可開採水量21.4萬立方米,是一個豐富的“地下水庫”。

行政區劃


2001年,撤銷姚嘴鎮,併入陳場鎮。2004年,鎮政府駐陳家場,人口79970人,面積147.1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和33個行政村。
 居委會啟德啟元  
 行政村家湖金嶺仁和場姚嘴
 王嶺張灘莫溝豐實垸
 芮灣沈灣高台印嘴
 泗河依灣楊場溝口
 幼松陶灣唐場蔡橋
 新灣富友垸沙嶺黃灣
 左橋潘場青福徐梁嶺
 沙梗壩太平橋剅台陳場
 王橋   
 【郵編】433016【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9004114:
代碼名稱
001121啟德居委會
002122啟元居委會
200220魯家湖村
201220金嶺村
202220仁合場村
203220姚咀村
204220王嶺村
205220張灘村
206220莫溝村
207122豐實垸村
208220溝口村
209122幼松村
210220陶灣村
211220唐場村
212122蔡橋村
213220新灣村
214220芮灣村
215220沈灣村
216220高台村
217220印咀村
218220泗河口村
219220依灣村
220220楊場村
221220富友垸村
222220沙嶺村
223220黃灣村
224220左橋村
225220潘場村
226220青福村
227220徐梁嶺村
228122沙埂壩村
229220太平橋村
230122樓台村
231122陳場村
232122王橋村
233220聖埠漁場村
234220大潭灣漁場村
235220園藝場村 

政治


陳場領導班子分工

黨委書記、鎮長鄧念國:主持全面工作。
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鎮長陳行軍:協助鄧念國同志主持全面工作,側重工業工作。
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劉江波:負責人大主席團工作,主管精神文明、群團和計劃生育工作。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郭冰: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分管工業、稅收、城建和統計工作。
黨委組織委員、統戰委員郭燕:負責組織、人事、統戰、政協聯絡、婦聯和共青團工作,分管教育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何偉:主管農業、農村、交通和通村公路建設工作,分管財政及資金調度工作,協調金融機構工作。
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肖雲和:協助分管政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黨委宣傳委員庹耀東:負責宣傳工作,分管文化、衛生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魏厚軍:負責武裝工作,分管農業生產、農村財務、多種經營和土地整理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吳明善:負責機關(含機關財經)、商貿、煙草、政法綜治及信訪維穩工作。
人大副主席張代斌:協助分管人大和計劃生育工作。
工會主席劉鴻彬:負責工會工作,分管民政、工業、科技、環保、勞動、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及工業平台建設工作。
主任科員熊英:分管城建工作。
副主任科員陳先淼:協助分管信訪、機關後勤工作。
副主任科員葉道璋:協助分管水利、水產、林業和隨岳高速公路建設協調工作。
陳振華同志協助計劃生育工作。 

經濟


種植業

陳場鎮種植業的主體是糧食、棉花、油料和瓜菜四大類,耕地複種指數為224.3%。糧食:1997年,糧食總產89.96萬噸,為歷史之最,平均單產398公斤。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123.44萬畝,總產56.92萬噸,平均單產461公斤,單產創歷史最高記錄。
棉徠花:2002年棉花種植面積24.75萬畝,比上年減少1.38萬畝;單產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總產1.796萬噸,與上年持平。
油料:2002年油料播種面積86.02萬畝,其中油料76.32萬畝,佔88.7%;總產6.36萬噸,其中油菜籽的產量5.23萬噸,佔82.2%。
蔬菜:2002年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84萬畝,蔬菜產量51.14萬噸,比上年增加0.83萬噸。

水產業

陳場鎮把水產養殖業定為農業的戰略產業。從1999年到2002年,陳場鎮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達到55.6萬畝。水產品產量繼1995年(10萬噸),2000年(15萬噸),2002年達到20萬噸,水產品產值8.9億元,佔多種經營產值的47.4%,占農林畜牧業總產值的36.4%。陳場鎮水產品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躍居湖北省第一,中國第二。

農副產品

陳場鎮農副產品從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產品共有380多個品種,名特優農產品達到228種,佔60%。有“蛋中之王”美譽的沙湖紅心鹽蛋,清朝時被譽為“御宴極品”;聞名遐爾的九珠無鉛松花皮蛋、名典梨酒、沙湖紅蓮、仙宇調料、水洗麻仁、湖沁牌優質大米、口口福豆奶、范關白酒等50多個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久負盛名的毛嘴滷雞、沙湖干刁子魚、漢水源豆豉等風味獨特;有“水中軟體黃金”美譽的美國匙吻鱘、中華絨毛蟹、黃鱔、黃古、鰻魚、鱖魚等“水族”精品。此外,還有“伊人”牌西甜瓜、沔城蓮藕、沙湖蓮籽、三伏潭西紅柿、彭場南瓜、郭河保健蛋等名優瓜菜品牌。黃鱔養殖是陳場鎮的傳統產業,在水產養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陳場鎮發展黃鱔網箱15萬口,產量5000萬噸。註冊了“天星”牌、“沔州”牌兩個產品商標。沙湖鹹蛋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后油質四溢,色彩鮮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年產量1000萬枚,年創匯40萬美元,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九珠牌無鉛松花皮蛋蛋白質膠凝,呈褐色半透明體,表層點綴朵朵松針狀結晶花紋,蛋黃凝而不固,層次分明,在氣溫55℃時保持6個月不減味不變質。年產量4000萬枚,佔中國皮蛋出口量的千分之一。

文化


光榮歷史

陳場鎮
陳場鎮
陳場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以胡幼松為首的革命先驅曾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浴血奮戰,建立了以陳場為中心的鄂中第一個紅色政權。2004年來,陳場人民高舉科學發展的旗幟,以改革的手段統攬全局,以開放的心態應對挑戰,以宏偉的氣魄引領潮流,經濟社會取得長足進展。2007年,全鎮實現工商稅收1006萬元,在陳場鎮、場中位居第3名;陳場鎮委被湖北省委授予“五好”鄉鎮黨委光榮稱號。陳場鎮結合本地實際,搶抓隨岳高速公路即將全線貫通的機遇,把工業平台建設和小城市建設扭在一起抓,把滿足民生訴求和完善市政設施扭在一起抓,打造大平台,營造大環境,促進大發展。2008年已投資300萬元,完成了陳南大道東伸西延5000餘米的土路基工程,新建了陳北大橋、園藝二橋、建材市場和二中路,特別是以陳南大道為一號工程的順利推進,為城鎮西延南擴拉開了架式,工業園區規模也由此進一步擴大,陳場城鎮基本上形成了以工業園區為中心點的項目集聚區。在已有信達化工、仙發飼料、仙盟衛材、宏遠鞋材、彩湖蛋品等7家規模以上企業的基礎上,又有6個項目落戶園區,其中綠之源豆製品項目已經初步建成,正在進行試生產;海翔化工、誠信棉業、捷奧皮革、德祥鞋材、三界塑業等5個項目在建。
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截止2008年,陳場鎮固定資產投資已達到6300萬元,實現工商稅收567萬元,其中國稅445萬元,佔全年任務54%,地稅122萬元,佔全年任務67%,為全年實現工商稅收1200萬元奠定了基礎。以精細化工,精品衛材鞋材,精深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的“三精”產業集群進一步推進。同時,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鞏固以園藝場“一場帶四村”(沈灣、王橋、陳場、蔡橋)和張灘村等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的基礎上,又以沙嶺村為新試點,抓好新農村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08年全鎮已有95%的村通水泥路,100%的村可通有線電視。此外,緊緊圍繞優質水禽、優質水產、優質水果(瓜)、優質水稻制種等“四水”產業抓好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和安全生產。在輝煌水產、德翔水產、盛世佳人果蔬合作社帶動下,全鎮的產業特色更加鮮明。“陳場蜜桔”、“雙園蛋品”通過了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誌認證;“伊灣萄葡”、“排中河泥鰍”正在申報產品產地認證。

社會


農業產業特色

陳場鎮
陳場鎮
農業產業特色鮮明,譽播荊楚。2004年來,依託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優勢,圍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思廣益,審時度勢,將優質水禽、優質水稻及制種、優質水產、優質水果(瓜)“四水”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構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農業特色。養鴨業成為陳場的一張地方名片,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農民增收的穩定渠道。陳場先後被《湖北日報》等媒體稱為“湖北養鴨第一鎮”。全鎮養鴨達到100萬隻,每隻鴨為農民增收25—30元,全鎮養鴨可獲純收入2500多萬元,人平增收320元;以雙圓蛋品為龍頭,全鎮蛋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4戶,年蛋品加工能力達到2000萬斤,陳場成為江漢平原蛋品加工能力最大的鄉鎮,不僅保證了本地蛋品的加工,而且成為天門、洪湖、監利、潛江等地蛋品的銷售市場。一花引來百花開,養鴨業帶活了蛋品加工業,同時帶動了孵化、飼料、包裝、運輸等產業的發展。陳場鎮抱房達14家,年孵化能力達150萬—280萬隻;飼料加工廠發展到2家,年加工飼料能力達到6.5萬噸;專業運輸車輛達到80餘台,紙箱包裝廠2家,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

全鎮發展水稻制種

陳場鎮
陳場鎮
為做強優質水稻制種板塊,組建和成立了“金田種業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莫溝、張灘為基地的水稻制種產業帶,帶動了全鎮發展水稻制種。2004年,湖北省種業集團公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泰公司、武漢大學天源公司、雲南省農科院華雲種業公司、仙桃市源豐種業公司等相繼落戶陳場,水稻制種實現了公司和農戶的雙贏。同時,與隆平高科進行對接,水稻制種含金量大大提高,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份額。2008年,陳場鎮水稻制種面積達到1.5萬畝,比去年擴大3000畝,陳場成為名符其實的湖北省水稻制種基地。此外,陳場鎮發展水產名特優專養面積1萬畝,占水產總面積的40%;發展西甜瓜複種面積15000畝,2007年,“伊人”牌西甜瓜通過了國家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發展優質水果面積1.5萬畝,2008年,陳場蜜桔得到了國家級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的認證。工業體系初具雛形,一路走高。經過多年的積澱和發展,陳場工業基本上形成了精細化工、精品服裝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三精”支柱產業。2006年來,立足現狀和資源條件,內引外聯,全鎮協議引資2.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引進工業項目12個,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著力培育大龍頭、抓好大配套,形成了以信達、龍翔、先峰、宏遠、金匯等為重點的精細化工板塊;以雙圓、康樂源、仙發為重點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板塊;以金五龍為重點的精品服裝板塊。

加強技術改造

各企業不斷加強技術改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與各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科技聯姻,陳場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瀋陽化工研究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新型產品實驗基地,各科研院所也成為陳場企業人才的培訓基地,確保了新技術和新項目“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製一代”。為更好地集聚企業發展實力,減少政府對公共設施的投資,不斷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力度。2008年,陳場鎮將已建成的500畝工業園區向東向南擴展延伸500畝,工業園整體面積擴大到1000畝。同時投資100萬元,硬化拓寬了工業園區世紀大道,完成了振興大道土路基工程;投資100萬元,高標準配套了電力、通訊、給排水、綠化等基礎設施,為工業經濟發展構築了新的平台。2008年上半年,陳場鎮實現工業增加值6402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0807萬元。打工經濟獨樹一幟,自成品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陳場鎮農民外出務工就已是農村經濟舞台的一大亮點。2004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外出務工的強勁勢頭更如滾滾春潮。抓住機遇,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了勞務經濟的大發展。2004年,全鎮在外務工人員25000人,勞務總收入1.5億元,到2004年底,陳場鎮勞務輸出累計收入12億元,向境外輸出優秀技術人才300餘人,陳場成為聞名全國的打工重鎮。

發展

全鎮外出務工人員歷史性地達到30000人,勞務人員遍布全國,就業面不斷擴大;一些務工人員通過學習技術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或進入企業管理層,或自己投資興業成為了老闆;伊灣、印咀、幼松等12個村主要勞動力均在外務工,成為外出務工專業村;全鎮1000餘戶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擁有房產,深圳西鄉形成了陳場一條街。打工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使其成為陳場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為陳場帶來了積極的社會效應。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投資興業,拉動了城鎮建設進程,推進了集鎮二、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打工人員的流動為陳場地方產品的市場開發、擴大勞務輸出渠道、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廣州、深圳等地一些企業把陳場生產的皮革等工業品列為第一訂單,把陳場務工人員作為首招對象,陳場勞務輸出品牌優勢日益凸顯。

規劃

根據仙桃市規劃局(2008-2030)總體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三帶四重點”。
一心:中心城區,是仙桃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帶:一為318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及遠期的輕軌複合交通帶,其沿線串聯中心城區和四個鎮區。
二為市域南部城鎮發展帶,依託已有和新建公路貫穿市域南部七個鎮區,與市域外的漢洪高速公路連接至武漢。
三為中心城區,張溝、彭場複合城鎮發展帶。沿仙彭、仙洪路形成的市域南北方向發展帶。
四重點:確定毛嘴、彭場、張溝、陳場四個重點鎮。
規劃市域城鎮體系等級為三級:第一級為中心城區,第二級為重點鎮,第三級為一般鎮。
等級人口數量名稱
中心城市65萬1中心城區
重點鎮4-7萬4毛嘴鎮彭場鎮張溝鎮、陳場鎮
一般鎮<4萬11三伏潭胡場、郭河、沔城、通海口、長埫口、沙湖,西流河楊林尾鄭場、剅河
陳場鎮作為四大重點鎮之一,未來將超過其他傳統大鎮。

規模

陳場鎮
陳場鎮
集鎮建設高歌猛進,日新月異。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適度超前”的總體思路,我們緊緊圍繞“仙西重鎮、水鄉園林”的小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目標,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升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2004年,鎮委、政府聘請專業人士,對集鎮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集鎮版圖由原來的1.56平方公里擴大到了4.46平方公里。2004年,先後投資300萬元對集鎮主幹道進行了刷黑,改造排水管道12公里;投資80萬元,新建了陳場二橋,拉開了集鎮建設的框架;投資50萬元,對集鎮路燈進行了維修,在主幹道上安裝了8個大型跨街道電腦噴繪廣告燈箱。

集鎮建設

同時,富迪公司、飛達電器公司、中百超市等大型商業紛紛落戶陳場,給集鎮建設增添了亮點。集鎮建設的發展加快了引農進鎮的步伐,全鎮建成了財苑小區、錦園小區、綉園小區和二橋小區等5個風格各異、規模較大的住宅小區。陳場鎮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具有一定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工商結合型小城鎮。陳場靈光勃發,人氣昭蘇,是一塊投資寶地、發展熱土,區位優越,潛力無限。毛通公路貫穿東西,正在建設的隨岳高速公路在陳場開設互通,在仙桃周邊與漢宜、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形成大聯通。陳場交通樞紐地位呼之欲出。陳場鎮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到陳場投資興業,共鑲盛世,共鑄輝煌。經仙桃市政府批准,陳場鎮今年興建單村水廠兩座,中心水廠兩座。四座水廠建成后將輻射13個村(居)委會,解決近4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為解決水改過程中的資金瓶頸,陳場鎮採取農民自籌、政府財政投入、市場運作籌集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籌資,積極引導個人、單位投資農村供水事業,變被動為主動,陳場鎮健康飲水工程穩步推進。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沙埂壩水廠吸納民營資本30餘萬元,坡場中心水廠總投資200萬元,吸納民營資本80萬元,於7月中旬啟動的鎮中心水廠也採用了這種模式。建成后,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經營、誰受益”的辦法,國家投資形成的資產歸國家、受益農戶集體所有,民營投資者按合同約定享有一定年限經營權,通過此長效運行機制的建立,明確責權,保證了工程的長久良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