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蜂

東北優良蜂種

東北黑蜂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饒河縣,它是在閉鎖優越的自然環境里,通過自然選擇與人工進行所培育的中國唯一的地方優良蜂種。其各項生理指標均明顯優於世界四大著名蜂種,是其它蜂種不可比擬的,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極其寶貴的蜜蜂基因庫。

位於饒河縣的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專門為單一蜂種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分類


東北黑蜂
東北黑蜂
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記載蜜蜂第一個屬(Apis)和第一個種(Apis mellifera L.)。
至1980年,由於當時採集標本的範圍、對蜜蜂生物學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種類的證據不足等原因,所以當時世界公認的蜜蜂種類只有4種,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東方蜜蜂(Apis 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985年,中國的學者對采自雲南的6種蜜蜂進行形態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地理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化學等多學科對比研究后認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獨立的蜂種,並確定了它們的分類地位。
1988年國外的學者又確立了由Buttel-Reepen 1903年描述並定名的Apis indica-koschevnikovi蜜蜂為獨立的蜂種—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至此,世界上確立了蜜蜂為7種。
當時比較公認的,蜜蜂屬的7個明確的現生種(現生種:指地史上出現的種,已發現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種)依定名先後為:
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
小蜜蜂 A. florea Fabricius 1787
大蜜蜂 A. dorsata Fabricius 1793
東方蜜蜂 A. cerana Fabricius 1793
黑小蜜蜂 A. andreniformis Smith 1858
黑大蜜蜂 A. laboriosa Smith 1871
沙巴蜂 A.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1906
1998年,德國的尼古拉夫婦(Koeniger and Koeniger)和馬來西亞的丁格(Tingek)報道了他們發現的一個蜜蜂新種——綠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同年,G.w.0tis and S. Hadisoesilo經過多年的形態學和生物學對比研究,確立了原Smith定名的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的蘇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為一個獨立蜂種。因此,截至目前,世界上現生存的蜜蜂種類已達 9 種。
(1)黑小蜜蜂 Apis andreniformis Smith
(2)小蜜蜂 Apis florea Fabricius
(3)黑大蜜蜂 Apis laboriosa Smith
(4)大蜜蜂 Apis dorsata Fabricius
(5)沙巴蜂 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6)綠努蜂 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7)蘇拉威西蜂 Apis nigrocincta Smith
(8)東方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
(9)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東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793),為蜜蜂屬中型體中等的一種(圖)。原產地在東方、簡稱東蜂。東方蜜蜂的亞種:東方蜜蜂有6個亞種,即中華蜜蜂(A. c. 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馬拉雅亞種(A. c. himalaya Maa),阿壩亞種(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亞種(A. c. hainana Yun et Kuang)。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1758),為蜜蜂屬中型體中等的一種(圖),產於西方,簡稱西蜂,主要的西方蜜蜂亞種有:義大利蜜蜂(A.m.ligustica)、卡尼鄂拉蜂(A.m.carnica)、高加索蜜蜂(A.m.caucasica)、歐洲黑蜂(A.m.mellifera)、突尼西亞蜜蜂(A.m.intermissa)、東非蜜蜂(A.m.scutelata)和安納托利亞蜜蜂(A.m.anatolica)等;
在人類與蜜蜂交往的悠久歷史中,歐洲黑蜂、義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及高加索蜜蜂,是在現代養蜂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4個品種。源於西方蜜蜂的黑龍江東北黑蜂和新疆伊犁黑蜂,經近百年來的飼養已形成為我國蜜蜂優良品種或品系(生態型)。

生物學特性


東北黑蜂抗寒、越冬性強,抗病、抗逆性強,性情較溫和,不怕光;產育力較強,春季育蟲早,蜂群發展較快;維持大群,分蜂性較弱;採集力強,既能利用椴樹、毛水蘇等蜜源大量生產商品蜜,又善於利用零星蜜粉源:越冬性能好,節省飼料;定向力一般,盜性強;泌蠟能力強,蜜房封蓋中間型。
1. 產卵育蟲特點及維持群勢能力
蜂王產卵力強,整齊集中,秩序良好。夏季子脾上蟲蛹房面積可達70%~80%,工蜂育蟲積極,對外界蜜源反應敏感,一般年份兩次產卵高峰出現在6月上句和8月上旬,多數蜂王在3月上旬開始產卵,9月下旬停止產卵。早春群勢增長快,常年7月上旬群勢發展到最高峰,一般蜂群數可達5kg~6kg,最強群蜂數可達7kg。饒河地區自然王台通常出現在6月中旬以後群勢4kg以上的蜂群,6月下旬發生自然分蜂,多數只行一次性分蜂,秋季很少出現自然分蜂。
2. 採集及囤積食物的特點
早春柳樹花期,氣溫9℃~12℃均出巢采蜜:夏季椴樹流蜜期,清晨4:00到晚上19:30時出巢采蜜:對大宗蜜源和零星蜜源均能很好利用。貯蜜集中、飽滿。進蜜3天後檢查即有封蓋,巢脾上部蜜房加高迅速,蜂巢上部形成一體,採用饒河蜂箱飼養最重蜜脾達7kg。采粉積極、貯粉充足。
3. 越冬及抗病抗逆性
耐低溫,適合高寒地區飼養,在攝氏零下四十度可安全越冬;較抗幼蟲病,自愈較快;易感麻痹病,早春易發病,能自愈;抗白堊病,能自愈;較耐低溫。早春晴天氣溫5℃-7℃時可以出巢飛翔排泄,流蜜期小雨時仍能出巢採集。
4. 生產能力
東北黑蜂具有極強的採集能力,與其它蜂種雜交后可提高采蜜量30%以上,具有良好的生產能力;泌蠟造脾能力較強,愛造贅脾。由春到秋,外界有蜜源就造脾,椴蜜期10框蜂一晝夜可修2張脾,流蜜期中箱內空隙充滿贅脾。越冬期箱底形成大量蠟屑。

產區環境


黑龍江省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最東北部,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從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狀況看,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5℃~5℃之間,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線為0℃等值線。≥10℃積溫在1800℃~2800℃之間,平原地區每增高1個緯度,積溫減少100℃左右;山區每升高100米,積溫減少100℃~170℃。無霜凍期全省平均介於100~150天之間,南部和東部在140~150天之間。大部分地區初霜凍在9月下旬出現,終霜凍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結束。
全省年降水量多介於 400~650mm之間,中部山區多,東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內,生長季降水約為全年總量的83%~94%。降水資源比較穩定,尤其夏季變率小,一般為 21%~35%。全省年日照時數多在 2400~2800小時,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佔總時數的44%~48%,西多東少。
全省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與長江中下游相當,年太陽輻射總量在44×108~50×108焦耳/平方米之間。太陽輻射的時空分佈特點是南多北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生長季的輻射總量佔全年的 55%~60%。年平均風速多為2~4米/秒,春季風速最大,西南部大風日數最多、風能資源豐富。

起源與形成


東北黑蜂
東北黑蜂
1. 高加索蜜蜂( Apis mellifera caucasica Gorb. )-東北黑蜂起源
高加索蜜蜂原產於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主要分佈於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等地山區,原產地冬季不大寒冷,夏季較熱,無霜期長,年降雨量較多。
高蜂的體形、大小及絨毛等和卡蜂十分相似;吻特長(達7.2mm);幾丁質黑色,通常在第一腹節上有棕色斑點。高蜂在原產地沒有純一的顏色,通常工蜂絨毛為淺灰色,雄蜂胸部絨毛為黑色。肘脈指數中等。經過廣泛的生物學測定,證明在高加索地區存在著很多的地方型,如外高加索平原的黃色高蜂(A. m. remipes)及其他許多過渡類型。高蜂性情溫順,不怕光,這是它突出的特點。它育蟲積極,分蜂性弱,能維持強群。高蜂采膠性能極好,在秋季,巢門除留一個小洞外,都用蜂膠封閉。由於它易患孢子蟲病和甘露蜜中毒,在北部地區越冬不甚良好。此外,它的抗蟎性能也較差。它的吻雖然特長,但對紅三葉草的採集能力還不夠理想。其蜜房封蓋為濕型。易迷巢錯投,盜性強。
高蜂的某些特性是頗有價值的,因此在育種上將起重要作用。在西歐,由於高蜂比卡蜂易患孢子蟲病,且產蜜量較低,所以該品種除了用於實驗外,一般不被保留。
高蜂是生產蜂膠的最理想的蜂種。在前蘇聯境內產蜜能力比歐洲黑蜂強。適於為花管較長的作物授粉。高蜂與意蜂、卡蜂等雜交后,可產生明顯的雜種優勢,從而大幅度提高蜂產品的產量。
中國東北黑龍江饒河一帶飼養的黑蜂,據初步觀察研究是自1918年起自烏蘇里江以東沙俄境內引入的高加索蜜蜂。中國新疆伊犁地區飼養的黑蜂,據初步觀察研究是1925年自哈薩克引入的中俄羅斯黑蜂。
2.東北黑蜂西方蜂種的來源及形成
據《饒河縣誌》記載及鄒兆雲的義子劉良德、當地養蜂老人與其他歷史見證人等16位的口述,已知,自1918年至1945年的27年間,從外地引入饒河境內的西方黑色蜜蜂共計4批40多群。
公元1918年早春3月,黑龍江饒河養蜂先人鄒兆雲從烏蘇里江以東俄羅斯境內,用馬馱回西方黑色蜜蜂15桶(群),在饒河葦子溝定地飼養。
1920-1922年前後,又有畢慶吉、劉蒙古分別從烏蘇里江東岸引進西方黑色蜜蜂。但引入的原始種群中,以鄒氏蜂場管理最善,並收徒傳藝。數年後分設6處蜂場,並出售蜂群至黑龍江撫遠、寶清、方正等地。1918-1943年曆經25年,以鄒氏蜂為主,並有畢、劉引入的黑蜂種,在饒河境內繁衍發展,已成為具有16個蜂場1210群峰的群體。
可以認定,饒河一帶的東北黑蜂,源自烏蘇里江東岸的高加索蜜蜂。

飼養簡史


19世紀中葉,即1857年中俄愛輝條約簽署之後,隨著沙俄勢力的深入擴張和大量移民入境,並將遠東蜜蜂帶入黑龍江省。
1878年,地處完達山東側,瀕臨烏蘇里江西岸,交通十分閉塞的饒河縣,一位名叫鄒兆雲的少年15歲就到對岸為俄國僱主飼養黑蜂,由於潛心斯業,深諳蜂性,成績斐然。1918年遷歸故里,在同行王德臣的資助下,首批從江東用馬馱回15桶蜜蜂,前後計3批共40餘群,並自行設計了“方脾18框箱”,在葦子溝定地飼養。幾年時間,蜂群繁殖很快,逐年擴散,成為當今“饒河東北黑蜂之源”。
1947年,饒河全縣養蜂者達70餘戶,蜂群1,850箱,年產蜜40餘噸。1955年全縣養蜂2,600餘群,產蜜超百噸。
1959年饒河895農場馬忠傑、劉良德帶東北黑蜂96箱入關,轉地河北、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由於該蜂具有獨特性狀和優越的生產表現,沿途甚受各地同行的稱讚,並被爭購一空。1979年饒河建立了東北黑蜂原種場,蜂業進一步發展。
1970年代以後,公路交通改善,異種蜂群相繼入境,蜂種雜交,嚴重威脅東北黑蜂的存在。為保住這一優良的蜜蜂品種,經養蜂專家馬德風、戴日鑣、楊俊伍、韓行舟等努力呼籲並得到省地縣主管部門的重視,1980年5月8日黑龍江省政府簽發85號文件,將饒河、虎林、寶清三縣劃為東北黑蜂保護區,並立即建立監查站,常年巡迴檢查。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對養蜂生產、蜂種提純進行了技術指導。1989年饒河全縣有蜂場159個,養蜂4,652群,年產蜜290t,群平均產蜜62.34kg。

形態特徵


蜂王:有2種類型。一是全部為黑色;另一種是腹部1~5節背板有褐色的環紋。在腹部背板正中線上,從第一腹節至末節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兩種類型蜂王的絨毛皆呈黃褐色。
工蜂:有2種類型。一種是幾丁質全部呈黑色;另一種是第2、3兩腹節背板兩側有較小的黃斑,胸部背板上的絨毛為黃褐色。兩種類型的工蜂,每一腹節都有較寬的黃褐色毛帶,毛帶比高加索蜂稍窄些,腹部的第1、2、3節腹片的下緣均為黃色,第4、5、6節全部呈黑色。
雄蜂:只有一種黑的體色。腹部1~5節背板的后緣皆有褐色光澤的邊沿,最末節為黑色,其腹端毛很長,胸部背板的絨毛為黃褐色。
工蜂的經濟器官 吻長6.4mm(6.0~6.5mm)、右前翅長9.94mm(8.9~9.9mm)、寬3.22mm(3.0~3.5mm);第一對蠟鏡長2.38mm(2.2~2.5mm);肘脈指數2.63(2.0~3.0);絨毛指數1.32(1.16~1.50);翅鉤數22.75(20~28);後足脛節加第一跗節總長5.57mm(5.4~5.9mm);跗節指數1.99(1.71~2.16);細度指數1.80(1.70~1.89);第3、4腹節背板總長4.81mm(4.6~4.9mm)。
雄蜂肘脈指數1.49(1.4~2.0)。

生產性能


東北黑蜂在饒河飼養史上曾多次表現出驚人的生產能力。1955年,關門大隊的200餘群蜂,在椴樹流蜜期平均單產200kg,平均日單產12. 5 kg。1977年,小佳河公社永豐隊蜂場,毛水蘇流蜜期,27群蜂平均單產350kg。同年大佳河公社養蜂員翁殿喜得親屬,一群蜂單產超過500kg,震動了四方。當然,蜜蜂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與蜜源條件和飼養技術緊密相關,但絕不能忽視蜂種因素。
東北黑蜂具有穩定的遺傳性狀,較強的配合力,以及雜種一代適應性強,增產顯著等特點。據劉先蜀、李盛東試驗,在北京地區配製的東北黑蜂雜交種,增產30%以上。據江蘇邳縣宋濤的黑、意蜂雜交試驗,其增產也達30%以上,並且泌漿不亞於意蜂。另據馬德風在湖南試驗,利用東北黑蜂培育出的雜交種,既抗高溫,又抗乾旱,夏季繁殖平穩,秋季繁殖良好,冬季採集柃蜜勝過其它雜交組合,單產達17kg。

保護級別


2006年,東北黑蜂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饒河縣為東北黑蜂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東北邊陲烏蘇里江畔的饒河縣,是中國東北黑蜂的發源地。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國家級蜂種保護區。區內不僅生態環境良好,蜜源膠源植物豐富,而且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具有得天獨厚的良好自然屏障隔離條件,大部分地貌仍然保持原始狀態。

保健功能


東北黑蜂蜂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糖類、酸類、酶類、膠原物質、蛋白質和氨基酸、芳香物質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黑蜂系列有機蜜主打產品:有機椴樹蜜(紫椴)、東北黑蜂蜂蜜、王漿寶、硒力王漿寶、花粉寶等,產品榮獲第33屆國際養蜂大會金獎,通過歐盟認證,是我國唯一的國家原產地域保護蜂產品。
1.提神醒腦
大腦神經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體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營養狀況。
用法:中午一杯蜂蜜水。
2.保護腸胃
蜂蜜可以促使胃酸正常分泌,還有增強腸蠕動的作用,能顯著縮短排便時間。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3.潤肺止咳
蜂蜜有消炎、祛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枇杷蜜的止咳作用最好。用法:雪梨一個,切薄片拌蜂蜜吃,每日數次。
4.解酒保肝
蜂蜜成分中含有一種大多數水果沒有的果糖,它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有利於快速醒酒,保護肝臟。
用法:飲酒前吃50克蜂蜜,酒後飲蜂蜜水。
5.寧神安眠
蜂蜜中的葡萄糖、維生素、鎂、磷、鈣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神經緊張,促進睡眠。
用法:每晚睡前一匙蜂蜜。
6.保護心腦
蜂蜜可以營養心肌並改善心肌的代謝功能,使血紅蛋白增加、心血管舒張,防止血液凝集,保證冠狀血管的血液循環正常。
用法:每天早晚各飲一杯蜂蜜水。
7.癒合傷口
蜂蜜去掉糖分后的酸度等同於醋,可令細菌在創傷部位不能生存;傷口的腫脹、疼痛程度也會大大減輕;還能消除死去的肌肉,加快傷口癒合。
用法:用10%~15%的蜜汁洗滌傷口,用純蜜塗抹包紮。
8.潤澤肌膚
蜂蜜是最理想的護膚品。它能供給皮膚養分讓皮膚具有彈性,能殺滅或抑制附著在皮膚表面的細菌,還能消除皮膚的色素沉著,促進上皮組織再生。用法:在一匙葡萄汁中加入一匙蜂蜜,加入麵粉調勻后就成為葡萄汁蜂蜜面膜。

自然保護區


饒河地處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中俄邊境,位於小興安嶺余脈完達山地帶、烏蘇里江中下游。佔地總面積6765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人,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僅22人。這裡地處邊遠,工業起步晚,總量小,無重污染,因而保存了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自然風貌。地表水、大氣等主要質量指標均保持在國家一級標準之內:自然地貌保持完好,天然植被覆蓋率80%以上,林地佔總面積的51.82%,草地、草坡佔總面積的19.7%。野生植物種類1074種,其中蜜源植物400餘種,為蜂產品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天然資源。1998年,饒河縣被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20世紀90年代,在中美俄三國聯合制定的《烏蘇里江流域持續性土地利用和布局規劃》中,認定饒河屬於全球生物地理區域的最好代表,具有相對清潔性,生物多樣性,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代表性等特點。
我國很多專家包括歐盟認證專家小組到饒河實地考察,一致認為目前我功能達到如此生態環境的地方,只有東北饒河和西雙版納。為了保護饒河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為了保護東北黑蜂這一優良蜂種及其產品的優質。1997年,國務院頒令(1997)109號在東北饒河建立了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迄今為止,這個保護區仍然是亞洲為保護蜜蜂蜂種建立的唯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種類


椴樹蜜

椴樹為野生的高大喬木,每年的7月開花。特淺琥珀色、粘稠、晶瑩、結晶后細膩、甜潤適口、氣味芳香。椴樹花粉含量40%以上,高於出口標準10個百分點;優級品含水量20%以下,蔗糖含量5%一下,分別低於農業部無公害標準3個百分點。很多國家對我國的椴樹蜜情有獨鍾,也是我國出口的一個主要蜂蜜品種。

毛水蘇蜜

水白透明、結晶體細膩、甘甜適口、氣味濃郁。含水量22%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分別低於農業部無公害蜂蜜標準1和3個百分點,是饒河獨有的蜜種。

黃波羅蜜

鮮黃色、晶瑩透明、甘甜微苦、花香味純正。含水量20%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分別低於無公害蜂蜜標準3個百分點,屬於稀少蜜種。

雜花蜜

也叫百花蜜,琥珀至棕色、甘甜有花香味。含水量20%以下,蔗糖4%以下,酶值10以下,三項指標都優於農業部無公害蜂蜜標準。

管理要點


1春季
1.1 蜂群出窖
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根據當年的氣溫,室外最高溫度達到10℃左右,晴暖無風,蜂場場地積雪化乾淨的時候即可出窖。出窖前蜂場場地進行徹底消毒,用生石灰勻撒或二氧化氯消毒片對水噴灑都可以。
清晨,將蜂箱抬至蜂場,打開巢門,場地要選在向陽、高、乾燥處,待溫度達到10℃左右時,蜜蜂大量出巢進行空中排泄后,有條件的蜂場可以用清洗、消毒過的巢箱替換剛出窖的蜂箱,替換下來的蜂箱再清洗、消毒晾曬後接著替換,巢箱最好用火焰消毒法灼燒一下。在替換的過程中,檢查箱中的蜂王是否完好,飼料是否充足,及時平衡群勢,以強補弱。
1.2 治蟎
蟎蟲是許多病原的攜帶者和傳播者,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及原生動物病;蟎蟲的本身也會危害蜂群的發展,它以蜜蜂的血淋巴為食,並寄生在幼蜂巢房內,在巢房內產卵並與幼蜂一起成長出房,一直吸食幼蜂體液,使蜜蜂從小就體質衰弱,甚至感染某些疾病,嚴重危害蜂群的發展。
在早春沒有封蓋子脾的時候防治蜂蟎是最好的時機。在晴暖天氣上午抓緊防治2—3次,每次間隔7d,適當捨棄封蓋的子脾,殺蟎劑最好選用水劑,嚴格按照說明書的劑量配比。因蜂群剛度過漫長的冬季,體質虛弱,藥物不能過量使用,也一定要在晴暖天氣的上午進行,如下午治蟎,蜜蜂外出會因溫度過低凍僵在巢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治蟎過後,及時收集落在箱底板上的蟎蟲,可事先將大白紙鋪在箱底,防止它暈厥過後再上脾危害。
1.3 加強蜂群保溫
蜜蜂排泄飛行后,蜂王開始產卵,這時外界氣溫較低,夜間或寒潮期間會達到零下,所以蜂群的保溫很重要,包括以下幾項工作:
(1)調整巢脾,讓蜂略多於脾,工蜂密集。如果蜂少護不過來子脾,有可能會遇上凍害發生,待氣溫回升后再適當加脾。
(2)在傍晚蜜蜂不出巢時,可關閉巢門,早上及時打開只容1隻蜂出入。縮小巢門一是保溫好,二是防止起盜蜂,待氣溫回升后及時調整。
(3)箱內保溫,用蜂箱內的棉墊、草簾、隔板等保溫物。待外界氣溫逐漸回升、穩定后,逐步撤除保溫物。
(4)箱外保溫:夜間溫度低時,可於傍晚將保溫用的草簾或保溫帆布蓋在蜂箱外,早上及時打開。
(5)雙王同繁:同一隻蜂箱,中間放隔板隔開,放2群蜂同時繁殖,這樣利於巢內蜂群保暖,起群較快。
1.4 注意蜂群飼料的充足供給
蜜蜂排泄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蜂王產卵,成蜂哺育,消耗的蜂蜜、花粉、水和無機鹽也日漸增多,這時必須有足夠的飼料供給,缺少這些必需的蜂飼料,蜜蜂幼蟲的發育不良甚至哺育蜂會把蜜蜂幼蟲直接遺棄,這樣必將直接危及蜂群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早春飼餵要在傍晚進行,以免起盜蜂。如果有上一年的蜜脾,可以在蜂群需要時隨時加:如果沒有蜜脾又需要補充飼餵時,可用巢內飼餵器或巢門飼餵器進行補飼,也可用薄的食品袋灌裝后直接擺在框粱上,蜜蜂可以自己吸食;如果箱內不缺飼料,外界也有些蜜粉源,可進行獎勵飼餵,在飼料中添加EM原露之類增產增效的產品。為防治孢子蟲,可在飼料中加入檸檬酸。注意,在長時間寒潮和陰雨天時不要獎勵飼餵。
早春蜜蜂排泄后加粉脾,如無粉脾,可用消毒過的花粉加蜂蜜抹脾或揉製成花粉餅放在框樑上飼餵,直到外界粉源跟上為止。蜂群進入正常的生活秩序后,需要大量清潔的飲用水,如外出採集,此時溫度低會損失很多成年蜂,經過漫長的嚴冬存下來的成年蜂彌足珍貴,所以巢門飼水器飼水很有必要,可在飼水的同時加入少量食鹽,比例為0.3%。隨著氣溫的回暖,蜜源植物相繼盛開,蜜蜂群勢日益壯大,此時為5月15—25日左右,可培育第一批蜂王替代老殘蜂王,新王成功后,蜂群內生產積極性高漲,此時注意適時擴大蜂巢。在飼養管理中,要脾略多於蜂。培育蜂王時,可新老同巢。蜂箱內的蜜蜂
2. 夏季管理
2.1 適時擴大蜂巢進入夏季,白天氣溫較高,巢內要保持足夠大的空間,做到脾多於蜂,以保證蜂王產卵有足夠優質蜂巢。外界蜜粉源大量開花,新鮮的蜜、粉會壓縮產卵圈,要適時加脾,把封蓋老熟子脾放在蜂群中間位置,或把老熟子脾提到群勢弱的群中,將弱群中的卵蟲脾換到強群中飼餵,新加的脾放在邊脾內側。隨著蜂群的快速增長,要考慮加繼箱、育王、分蜂及組織生產群和育王群。不同的時期加入不同的巢脾,如新老交替期加一二年的巢脾;外界有蜜粉源時,加新脾或半成脾,也可放巢礎;在蜜粉源好的時候,巢礎放在群勢小的蜂群中造得更為平整;陰雨天飼料缺乏時可加蜜粉脾,視具體情況決定。
從春至夏都要強群飼養,要避免“分蜂熱”的產生,為大流蜜做好一切準備,迎接豐收。
2.2 飼養強群是關鍵
蜂群強,抗病抗逆性及哺育能力就相應強,培育出的蜂群在采蜜期一定能奪得高產,當然要控制好“分蜂熱”。
(1)雙王繁殖的目的就是群強,蜂群增殖快,在生產季節能生產出更多的蜂產品,獲得更多的收益。把同一箱體內分隔成2個區,每區放養1隻蜂王。2隻蜂王同時產卵,起群快,也利於保溫,群味互通利於采蜜期前合併。
(2)新王斷子采蜜。將老王放在巢箱內,在繼箱中培育新蜂王,中間放隔王板和隔蜂用紗,在主要蜜源流蜜前l周,即6月27日左右,捨棄老王,將同箱體中的新蜂王群合併到老群中,減輕蜜蜂在大流蜜時期哺育過多後代的負擔,控制新王產卵,在7月15日左右放出新王,讓更多的採集蜂參與到採集工作中來。新王在采蜜期會調動蜜蜂更高的工作熱情。
(3)防止“分蜂熱”:當外界氣溫高,蜜粉源充足,群勢增長達到最高的時候,巢內擁擠散熱不好,巢內溫度過高,巢門口蜂擁著大量蜜蜂,形成“蜂鬍子”掛在巢門口。這時要將巢內老熟子脾提出放人新分群箱中,將弱群中新產的蟲卵脾提出放在強群中哺育,分散精力,以免造成“分蜂熱”。馬上到采蜜期,蜂群整天鬧情緒不工作,總想著分家,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要給蜂群喂水降溫,適當分蜂。
(4)在正常情況下,工蜂出房后的2~3周才從事外勤採集。根據工蜂的發育期,加上成長期以及工蜂的壽命來計算,在主要采蜜期前的1—2個月,直到流蜜結束之前的1個月內出房的工蜂都是採集適齡蜂。不適齡的工蜂不參與採集還會消耗飼料,所以有很多蜂多群強的蜂場在短暫流蜜期內采不到蜜。
(5)為了在生產季節取蜜工作的方便進行,可用隔王板將蜂箱上下隔開。如果是卧式箱,可左右隔開,形成生產區和繁殖區,蜂王在繁殖區內生產,取蜜在生產區進行,不用在搖蜜時找蜂王,直接抖蜂,省時省力。生產區取2次蜜時,繁殖區需清理貯蜜1次。

國家標準


國家標準GB/T 39593-2020。實施日期2021-07-01。
國家標準《東北黑蜂》 由TC274(全國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主管部門為農業農村部。
主要起草單位 黑龍江省饒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饒河東北黑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黑龍江省蠶蜂技術指導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