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西清真寺

上海市普陀區的寺院

滬西清真寺,原名小沙渡回教堂,又名藥水弄清真寺,俗稱老寺,位於普陀區藥水弄,佔地1125平方米。在1914年左右,小沙波(今西康路)一帶人煙稀少,荒僻冷落。日本內外棉紡織株式會社在此租地投資建工廠,民族企業也開始在這裡興起,逐漸形成了7房集中的滬西工業區。

歷史沿革


清真寺重建過程中,市民委、市伊協及各有關部門,海內外穆斯林,給予了極大的關切和經濟支援。伊斯蘭教學者、《古蘭經》音韻學家、著名阿旬買俊三(1888—1967年)於1934年主持該寺教務。
1921年在上海清真董事會的捐助下,在藥水弄內租地0.8畝,建造清真寺,1922年竣工,擴大為1125平方米。
自1947年後,馬人斌阿訇(現任上海市伊協會長)在該寺任教長多年。寺務工作有清真會管理、馬天英、李玉書、馬少生、馬義方、李德俊、白恆祥等曾為理事。該寺所屬中國回教宣傳所、豫德堂以及白玉坊女學等、均為社頭馬義方負責管理。烏天英(1900—1982年),1947年任該寺理事會理事長,他也是中國傑出的回族社會活動家。本坊教民李雲生,為招商局金利源棧棧長,熱心宗教教育、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慷慨捐資建立了滬西私立雲生小學,1947年改為興建小學,馬天英、馬人斌等先後任校長。該校發展為普陀區回民小學。該寺有阿訇2人,學董7人,藏經100餘本,眾多回、維等族教民。附屬團體有回民婚姻介紹所,回民武術隊。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清真寺為1125平方米,它由雙心拱門扇形穹窿圓頂的二層禮拜殿的主體建築與迴廊輔助建築相銜接,宣禮塔高達25米。禮拜殿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婦女禮拜用;配有男女沐浴室、講經堂、教長室、接待室等。

建築風格

這是上海市解放后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整個建築雕築精細,巍峨壯觀,富有現代阿拉伯伊斯蘭建築特色。

交流合作


從湖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來滬務工的穆斯林,多居於此。出於宗教生活所需,穆斯林們租賃了1間小屋,作為臨時的禮拜場所。

地理交通


滬西清真寺位於普陀區常德路1328弄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