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由兩座主要島嶼安古迦島(Unguja)和奔巴島(Pemba),桑給巴爾城在安古迦島上,桑給巴爾主要是指桑給巴爾城。桑給巴爾島是世界上最美的島嶼之一,它像一顆璀璨的寶石一樣鑲在印度洋寧靜水面上。
桑給巴爾由臨近的20多個小島組成,原來是非洲的一個獨立的國家,1964年加入坦尚尼亞,在印度洋西部,奔巴西的西南面,島上以出產丁香聞名世界,佔世界丁香銷售量的4/5,素有“世界最香之地”和“香島”之稱,是非洲著名的旅遊勝地。
桑給巴爾(Zanzibar,又譯占吉巴)位於東非坦尚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上,是近年間興起的旅遊新熱點。島上融匯著非洲傳統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早於南宋時期,中國已經與桑給巴爾的居民有貿易往來,如《諸蕃志》稱之為「層
拔國」、《嶺外代答》記曰「崑崙層期國」、《文獻通考。三三二》、《未史。四九零》記「層檀」、《島夷志略》記「層搖羅」等,記載島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還有來自非洲的黑人居民。島上曾
發掘出中國古青花瓷器及宋代銅錢。到了近代,才開始有來自印度的移民。十六世紀時,這裡是非洲與阿拉伯及印度的一個交易中轉地。這裡不但盛產農作物而且還有貴重金屬和寶石。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的石頭城
英文名稱:The Stone Town of Zanzibar
編號:425-006
2000年根據遺產遴選標準C(Ⅱ)(Ⅲ)(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桑給巴爾島
桑給巴爾島
2020年10月29日下午,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桑給巴爾選舉委員會宣布了競選結果。據統計,桑給巴爾註冊選民超過56萬,其中接近50萬參與投票,代表坦尚尼亞革命黨的海珊·阿里·姆維尼獲得超過38萬選票,以76.27%的得票率獲選桑給巴爾島總統。
桑給巴爾島
建在桑給巴爾島上,下港口相對,是坦尚尼亞原蘇丹賽義德王宮。宮殿為鐘樓式造型,呈白色,巍峨聳立,是桑島最高建築物。矗立在城區西端、靠近海邊的地方有一座“珍奇宮”,本系蘇丹宮一部分。這個宏偉的建築物有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圓柱下都活埋著60個黑奴。
桑給巴爾有“石頭城”之譽。市區西部臨海一帶為古老的石城區,當年桑給巴爾帝國的石造城牆、塔形堡壘和原蘇丹王宮珍奇宮至今尤存。
桑給巴爾島
長長的海岸線、群島環繞;廣袤的草原,充滿著浪漫情調的島嶼,維多利亞湖、尼亞薩湖。坦噶尼喀湖有著迷人的湖岸,魚類繁多;還有五彩斑斕的多元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在此融合,使之成為多元文化並存,極富特色的國家。
在歐杜瓦伊峪谷,你可以發現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考古學家們從有300多萬年歷史的化石中發現,這裡曾經是地球上最早的人類遺址。
桑給巴爾島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
桑給巴爾島-丁香
哈里先生幽默地說:“中國人執迷象牙、翡翠,印度人追崇檀香木,阿位伯人的廚房裡就是偏愛丁香。”由於桑給巴爾島盛產丁香,因此桑給巴爾島有一個芬芳的名字:丁香之島。這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香料製造業和旅遊業。
桑給巴爾島
Zanzibar
斯瓦希里(Swahili)語作Unguja。
印度洋中的島嶼,距中非東海岸35公里(22哩)。1964年桑吉巴與奔巴島(Pemba Island)及其他小島和大陸上的坦干伊喀聯合組成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桑吉巴島面積1,651平方公里(637平方哩)。
一般認為桑吉巴與奔巴都曾是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奔巴在中新世時(2,370萬至530萬年前),桑吉巴在上新世(530萬至160萬年前)或更晚的時期與大陸分離。兩島基底都是由各種類型的石灰岩構成,還有隆起的砂地、砂岩以及和鄰近大陸沖積層相似的各種殘餘沉積物。大規模的石灰岩風化作用加上侵蝕和地殼運動,產生了各種土壤,包括紅土、壤土、黏土和砂土。桑吉巴島上東、南、北三面及其西側的島嶼有平坦的珊瑚石灰岩區,有些地方珊瑚上覆蓋著薄薄的紅土或沖積層。
從大陸來到桑吉巴一般的印象是一條低而長的島嶼,沿著中央南北軸線有些小山脊。島上有椰子樹及其他植物。島嶼最長85公里(53哩),寬39公里(24哩),馬辛吉尼(Masingini)山海拔119公尺(390呎)是中央山脊的最高點。地勢較高的地區起伏和緩,有幾條小河發源於此,西流入海,或消失在珊瑚岩區。
桑吉巴為典型的熱帶濕潤海島型氣候,平均年雨量為1,500∼2,000公釐(60∼80吋)。與東非大部分地區相比,本島降雨穩定且分配均勻。12月至翌年3月吹東北信風,5月至10月吹東南信風。3∼5月份是「長雨季」,10∼12月份是「短雨季」。
島上小塊森林及孤立的大樹表明這裡大部分地面原先曾為濃密的常綠林所覆蓋。廣闊地珊瑚岩露頭地區生長著濃密的植被,平坦的黏土平原長著草類。主要野生動物有豹(桑吉巴的特有種)、靈貓、獴、兩種猴子、狐猴、非洲豬、森林小羚羊、島羚、約20種蝙蝠和30種蛇。雨季時蚊蠅孳生。侵害椰子樹的害蟲緣蝽(Pseudotheraptus wayi)以及危害動物的害蟲和寄生蟲,如舌蠅(采采蠅)、蜱(將東海岸熱病傳染給牛)一直是研究與控制蟲害的對象。
桑吉巴島南部和東部主要居民是操班圖語的哈迪姆人(Hadimu),島的北部以及附近的土姆巴圖(Tumbatu)島則住著另一支操班圖語的土姆巴圖人。這兩種人是最先來到桑吉巴的民族。整個19世紀及以後時期,他們被後來者,特別是阿拉伯人擠出了島的西部更為肥沃的地區。但1964年實行土地國有化,隨後又實行了經濟改革,重新分配土地。漁業在沿海村落中一向很重要,現在仍然如此。
高度阿拉伯語化的斯瓦希里語(Swahili)是通行最廣的語言。阿拉伯人一般使用斯瓦希里語,純正的阿拉伯語只限於學者和新來的阿拉伯人使用。亞洲人使用古吉拉特語(Gujarati)、印地語(Hindi)、烏爾都語(Urdu)和貢根語(Konkani)。英語和斯瓦希里語也廣泛通用。
在東非大陸港口發展起來之前,桑吉巴是該地區的貿易中心,擁有重要的轉口貿易。現在島上經濟依賴農業和漁業。
大片的肥沃土地和良好的氣候促成多種熱帶作物的生產,最重要的是丁香和椰子。當地食用作物如稻米、木薯、芋及熱帶水果也居重要地位。魚是重要食品,約有1/10的人從事地方漁業。
桑吉巴的歷史深受其地理條件的影響。盛行風使桑吉巴成為印度洋貿易路線上的據點,便利於來自阿拉伯、南亞和非洲大陸的貿易商人及殖民者在此上岸。最早的入境移民是非洲人,其次是10世紀開始登陸桑吉巴的波斯人,他們在短時期內就被當地居民所融合,失去了單獨群體的特徵,但他們的影響力在不同村落的居民逐漸合併成哈迪姆與土姆巴圖兩個民族的過程中起著作用。這種非洲化的波斯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遵循許多波斯傳統。即使在今天,大多數桑吉巴的非洲人仍自稱為「設拉子人」(Shirazi),因為最初的波斯移民來自設拉子公國。
阿拉伯人對桑吉巴的影響最深,因為桑吉巴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阿拉伯人進入非洲搜羅奴隸和經營遠洋貿易的優良轉口港。來自阿曼的阿拉伯人,因為在桑吉巴建立商人和地主的殖民地而變得特別重要,最後成為島上的貴族。
葡萄牙人在16世紀來到此地,並控制了東非海岸的全部海港,包括最富強的蒙巴薩(Mombasa),以及桑吉巴的島嶼及阿拉伯沿海等地區,包括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然而葡萄牙人的商業目的大於政治目的,所以當17世紀權力衰微時,他們沒有留下多少曾經駐足於此地的痕迹。
阿曼的阿拉伯人於1650年將葡萄牙人趕出馬斯喀特,他們是整個地區對抗葡萄牙人的領導力量,後來逐漸在桑吉巴等定居地建立了控制權,至少名義上是如此。經過王朝戰爭及非洲海岸或得或失的長期動亂之後,阿曼統治者賽義德·伊本 ·蘇丹(Said ibn Sultan)決定將首都從馬斯喀特遷到桑吉巴。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由於南北美洲種植園需要大量奴工而迅速擴展起來的奴隸貿易,使桑吉巴成為進入非洲內地擄掠奴隸(以及象牙)的貿易路線的中心要站。桑吉巴本身也有重要的椰子、丁香和食料資源。1832年阿曼蘇丹將桑吉巴設為首都。
1861年桑吉巴脫離阿曼,成為獨立的蘇丹國,掌握著賽義德所擁有的非洲大片領土。但在巴加什(Barghash)蘇丹統治期間(1870∼1888),英、德兩國瓜分了桑吉巴在非洲大陸上的大部分領土,並控制了其餘的沿海地帶的經濟。1890年英國宣布桑吉巴為它的保護地,蘇丹權力被削弱,奴隸貿易減縮。
1963年蘇丹國重新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邦的一員。1964年1月左派人士叛變,推翻蘇丹國,建立共和國。革命標示著占人口大多數的非洲人推翻了阿拉伯人在島上長期建立的統治階級。4月,桑吉巴和坦干伊喀總統簽署兩國合併法案,同年稍後成立了坦尚尼亞(Tanzania)。人口622,45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