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6月的結果 展開

6月

公曆年中的第六個月

6月,英文:June ;一種傳說來源於Junius這個拉丁字族姓;另一種說法是根據女神Juno的名字命名的,Juno是女神之王,司生育。6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六個月,是小月,一共有30天;陰曆的六月是大月,一共有30天。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本月的節氣:芒種、夏至。天氣一般偏熱,是上半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

6月開始於一個星期中獨自不同的一天。例如6月1日為周日,當年其他月份的1日都不為周日。5月也有相同的屬性。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為猴年馬月。

來源


一般認為6月來源於羅馬神話中的一位女神,Juno,她是女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護婦女的神。古羅馬對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獻給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來命名6 月。英語6月June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
也有學者認為Junius可能是古代拉丁家族中一個顯赫貴族的姓氏。

六月大事記


• 979年——北宋滅北漢,五代十國結束。
• 103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去世,亨利三世繼承皇位。
• 1615年——日本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率領軍隊攻下大坂城,城主豐臣秀賴自殺。
• 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 1859年——馬詹塔戰役,法國和撒丁王國聯軍擊敗奧地利軍隊。
• 1920年——匈牙利簽署特里阿農條約。
• 1928年——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張作霖在瀋陽的皇姑屯火車站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
• 1937年——金日成率軍襲擊在朝鮮境內的日本據點普天堡,史稱普天堡戰役。
• 1942年——南雲忠一率領的日本海軍向中途島的美軍發動進攻,中途島海戰爆發。
• 1970年——太平洋島國湯加獨立。1982年——以色列轟炸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造成慘重平民傷亡。
• 1989年——波蘭第一次民主選舉。
• 1991年——新華社公布“四人幫”主犯江青死訊。
• 1999年——台灣地區立法機構三讀通過“煙酒管理法”,開放民間可以公開方式參與煙酒產銷,宣告台灣實施近五十年的煙酒專賣制度將走入歷史。
• 2002年——中國男子足球隊首次出戰世界盃決賽周,他們的首場對手是哥斯大黎加,最後三場分組賽俱敗北。
• 2009年——美國當地時間6月25日下午二時左右,北京時間6月26日凌晨,美國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因心臟停搏去世。由於關注人數極多,有關他死訊的新聞導致多家網站癱瘓。
• 2011年6月17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以23票贊成、19票反對和3票棄權通過了關於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人權決議,這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或聯合國大會歷史上第一次投票通過同性戀人權的決議。
• 六月:安全生產月。

六月節日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4日 波蘭團結工會誕生,並且在1989年6月4日的民主選舉中擊敗共產黨,很快社會主義獨裁專政性質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資本主義民主波蘭共和國,瓦文薩在1990年12月當選了總統。
6月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起源於美國的節日(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節日里,子女佩戴紅玫瑰表示對健在父親的愛戴,佩戴白玫瑰表示對已故父親的悼念。

猴年馬月


2016年是農曆猴年,2016年陽曆的6月5日至7月3日,為農曆五月,也就是猴年馬月。中國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猴年馬月”大約來源於6000年前,中國就有了“干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所謂“干支”就是十個“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個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乾和地支的兩個字搭配,來表示年、月、日的序號。例如2016年的春節在農曆的“丙申年、庚寅月、庚申日”。為了把“十二地支”計年、計月、計日、計時的方法普及到民間,老祖宗還設計了12種動物與十二地支互相搭配,把每一個“地支”貼上了非常明顯的“標籤”,使得人人熟記成頌,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樣,事情就簡化了,人們不再稱呼什麼“乙未年”、“丙申年”,乾脆就叫做“羊年”“猴年”。每過12年的“猴年”就會遇到一個“馬月”,因此,從科學上講,“猴年馬月”並不是“遙遙無期”的意思,而是每過12年就輪迴一次。

出生名人


719年:楊玉環,四大美人之一。(756年逝世)
朱棣
朱棣
1360年:明成祖朱棣,明朝皇帝。(1424年逝世)
1804年:米哈依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俄國交響樂奠基人。(1857年逝世)
1926年:瑪麗蓮·夢露,好萊塢影星。(1962年逝世)
1937年:摩根·弗里曼,好萊塢影星。
1941年:艾度·迪華特,荷蘭近代指揮家。
1948年:葉憲修,台灣男歌手。
1950年:夏琳·鄧肯,美國歌手。
1954年:林明義,台灣政治人物。(2007年逝世)
1968年:凱倫·穆德,荷蘭超模與歌手。
1962年:周星馳,香港著名華語喜劇演員。
1970年:劉若英,台灣歌手和電影演員。
1970年:亞歷克賽·拉拉斯,美國職業足球運動員,司職中後衛。
1971年:方靜,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2015年逝世)

逝世名人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西漢開國皇帝。(前256年出生)
352年:冉閔,五胡十六國時冉魏君主。
1582年(天正十年):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后戰國三英傑之一。(1534年生)
明智光秀,織田家重臣。在本能寺起兵謀反殺死信長后,與火速趕回的豐臣軍于山崎決戰,死亡。(1528年生)
1616年:徳川家康,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征夷大將軍和政治家,江戶幕府創始人。
1864年:洪秀全,太平天國天王。
1952年:約翰·杜威,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1968年: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和教育家,有“光明天使”之稱號。
1972年:倪柝聲,中國基督徒領袖。(1903年出生)
1987年:拉希德·卡拉米,黎巴嫩遜尼派政治家。(1921年出生)
1993年:黃家駒,香港音樂才子。(1962年出生)
2008年:聖羅蘭,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1936年出生)
2009年:王均祥,香港玻璃骨病患者。
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於1949年11月召開會議決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也稱兒童節。
6月1日還是世界牛奶日、無冷氣日(香港)、溫哥華定為肥肥日。
台灣地區將林則徐開始銷煙的日子——6月3日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
6月4日也是匈牙利民族統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