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潛鳥

潛鳥科潛鳥屬動物

紅喉潛鳥(拉丁學名:Gavia stellata)為潛鳥科中的大型水禽,個體較黑喉潛鳥稍小,體長54-69cm,體重可到2.5kg以上。嘴細而尖,微向上翹。夏羽頭頂、頭側、喉和頸淡灰色,枕至後頸有黑白色相間細縱紋;前頸有栗色三角形斑,從喉下直到上胸、背灰黑褐色有白色細斑點。冬羽頭部眼以下的側面、頸側、頸、喉至整個下體白色,上體黑褐色而具白斑點。

飛行快速,善游泳和潛水,不擅行走,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分佈於近北極區,冬季南下至北緯30°左右。繁殖期5-8月,繁殖於淡水區域,但越冬在沿海水域,有時成群活動。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特徵


紅喉潛鳥特寫
紅喉潛鳥特寫
紅喉潛鳥繁殖體羽頭和頸淡灰色,前額和頭頂具黑色羽軸紋,後頸具黑白相間排列的縱紋;上體和翅上覆羽灰黑褐色,有時具有白色細小斑紋;前頸具顯著的栗色三角形斑,從喉下部直到上胸;栗色三角形斑以下至整個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縱紋,兩脅具黑色斑紋;尾下覆羽具黑色橫斑。冬羽從前額、頭頂、後頸一直到尾呈黑褐色,背部綴有白色細小斑點;頭側、頦、喉、前頸和整個下體白色。
幼鳥和非繁殖體羽相似,但頭頂和後頸更暗,具淡白色羽緣,頭側和頸側具褐色斑紋,肩和上背具白色斑點。
虹膜紅色或栗色,嘴黑色或淡灰色,細而微向上翹,腳綠黑色,跗蹠後面和趾上綴有白色或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400-2500g,♀1250-2300g;體長♂640-690mm,♀560-640mm;嘴峰51-53mm;翅260-310mm;尾50-75mm;跗蹠71-74mm。(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其餘3種相似潛鳥(黑喉潛鳥、太平洋潛鳥、白嘴潛鳥)個體均較大,黑喉潛鳥和太平洋潛鳥嘴直而不上翹,喉黑色而不為栗色;白嘴潛鳥個體最大,頭頸黑色,嘴黃白色,厚而上翹,易區別。

棲息環境


紅喉潛鳥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帶的湖泊、江河與水塘中,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域、海灣及河口地區。

生活習性


• 習性
紅喉潛鳥游泳和飛行
紅喉潛鳥游泳和飛行
紅喉潛鳥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伸得很直,常常東張西望,飛行亦很快,呈直線。起飛較其他潛鴨靈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飛出,因而在較小的水塘亦能起飛,但在地上行走卻較困難,常常在地上匍匐前進。
• 食性
紅喉潛鳥捕魚
紅喉潛鳥捕魚
紅喉潛鳥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甲殼類、軟體動物、魚卵、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覓食方式通過潛水、在水下快速游泳追捕魚群。水下持續時間可長達60-90秒。
• 遷徙
紅喉潛鳥春季遷徙較晚,4月初至中旬才離開越冬水域遷往北方繁殖地,亦有遲至4月末還在中國福建沿海未遷走。秋季南遷亦較遲,多在繁殖地結冰以後10月初至中旬開始南遷,到達南方越冬地在10月末至11月。遷徙時多呈對或小群,亦有呈單隻遷徙的。
• 鳴叫
紅喉潛鳥飛行時發出似雁叫的gwuk-gwuk-gwuk聲。

地理分佈


紅喉潛鳥中國分布圖
紅喉潛鳥中國分布圖
紅喉潛鳥繁殖在歐洲北部、亞洲北部,一直到北美北部等北極或亞北極地區(北緯50°以北)。越冬在地中海、黑海、裏海、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日本以及中國遼東半島、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沿海地區。
原生分佈:奧地利、亞塞拜然、比利時、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埃西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格陵蘭島、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朝鮮、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墨西哥、摩爾多瓦、黑山、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台灣、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英國、美國。
紅喉潛鳥世界分布圖
紅喉潛鳥世界分布圖
旅鳥分佈: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白俄羅斯、波黑共和國、甘比亞直布羅陀、以色列、列支敦斯登、盧森堡、馬爾他、蒙古、摩洛哥、突尼西亞。
未定分佈:阿爾巴尼亞、巴哈馬、摩納哥。

繁殖方式


紅喉潛鳥繁殖於北半球北部內陸湖泊、河流與水塘中。營巢於緊靠水邊的地上。4月末5月初當北方冰雪剛一融化即成對到達繁殖地。雌雄結合較為固定,一旦結合通常不再變化。繁殖期5-8月。
交配時雌雄鳥先在水中游泳和扇動兩翅互相追逐,並不時從水中跳起來,站於水上,同時低頭將嘴放到胸上,然後垂直地伸出頭,不斷地鳴叫。求愛行為在一天不同時候連續進行2-3小時。
紅喉潛鳥繁殖
紅喉潛鳥繁殖
巢甚簡陋且較小,直徑20-60cm。巢底部呈杯狀,緊靠水邊岸上,離水不足1m。5月末6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2枚,偶爾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殼較粗糙,暗橄欖綠色,具黑褐色斑點;大小為68-82mm X 43-48mm,平均73.8mm X 44.8mm;重73-89.7g,平均82.7g。
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4-29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長滿絨羽,10-12小時即能下水游泳,在親鳥帶領下經過40天左右的雛鳥期生活后即能飛翔。

亞種分化


有的學者認為繁殖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和熊島的紅喉潛鳥種群體色較指名亞種稍淡而另立一亞種,即G.s.sguamata。但多數學者認為,兩亞種之間並無明顯區別而不同意分為兩亞種,故仍為單型種。

種群狀況


野生種群

• 中國
紅喉潛鳥冬季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曾經是常見的,但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卻很少見有報道。據國際水禽研究局(IWRB)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見到280隻,1992年僅見到17隻,數量相當稀少,需要保護。
• 世界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相關的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種群數量過小,分佈區域碎片化等)。種群數量趨於下降,但下降速率未達到瀕危的標準(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數量下降>30%);種群數量龐大,未接近種群脆弱或瀕危的標準(種群內成熟個體的數量<10,000,並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持續下降>10%,種群結構失衡等)。
2006年,濕地國際估計紅喉潛鳥的全球種群數量為200,000-590,000隻。2009年,部分國家和地區紅喉潛鳥數量估計如下:低於50隻紅喉潛鳥遷徙到中國並在中國越冬,低於1,000隻紅喉潛鳥在台灣越冬;有50-10,000隻在日本越冬;10,000-100,000對成鳥和1,000-10,000隻個體在俄羅斯越冬。

致危因素

紅喉潛鳥擊水
紅喉潛鳥擊水
紅喉潛鳥的繁殖受到繁殖區域水位波動、水體酸化、重金屬污染和濕地造林的威脅,還會因受到人類休閑活動、海岸線開發的干擾而放棄原有的棲息地點。在冬季,紅喉潛鳥極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脅,尤其是熱點開發地區,同時紅喉潛鳥對沿海的風力發電廠有著高度的敏感性。在海洋和大湖中,紅喉潛鳥會遭到近岸地帶的漁網纏繞而溺水,那將提升物種的死亡率。另外,紅喉潛鳥還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爆發的感染。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評估等級——無危物種(LC);
暫未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12)——無危物種(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