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公山
歐公山
歐公山,主峰在攸縣城東80公里的柏市鎮泉塘村,最高峰婆婆岩海拔1161米,其次為大坳上1134米。相傳明初有股盜匪嘯聚山林,盤踞此山,有武士歐陽偉,糾集民丁,將這股強盜一舉剿滅,民眾為紀念歐陽偉除暴安良的功德,將此山稱之為“歐公山”,以志世代不忘。攸縣山脈為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脈的延伸,歐公山往西北,經鐵爐坑、拖步嶺、五馬回朝、太平山(即大坪山)至甘棠山,往東南經泉塘山、鳳嶺、封侯山至漕泊、鸞山、銀坑、涼江,形成攸縣主要山系。舊時,堪輿家以山勢為龍,稱其起伏綿亘的脈絡為龍脈,氣脈所結為龍穴。尊歐公山為攸縣山體之祖,其理自然。
清同治《攸縣誌》載:“歐公山,在東江鄉,縣東一百五十里,安福、萍鄉三邑界。峰巒聳拔,縣龍於此起祖,歷鐵爐坑、大坪山至甘棠山分脈,重岩邃谷,綿亘五十餘里。”
歐公山,舊時為攸縣、萍鄉、安福三縣交界處。登此山,便是“腳踏兩省,眼觀三縣”。乾隆八年(1743)割永新縣20個都、安福縣12個都置蓮花廳,民國二年(1913)蓮花改廳為縣,於今的“三縣”是為攸縣、萍鄉市湘東區、蓮花縣。
歐公山嵯峨巉峻,巒峰突兀,林草茂密,鳥飛獸走蟲鳴,雲繞風生泉流,旖旎風光天成。“歐公遠眺”是一勝景,清晨為攸縣迎來第一綹陽光,黃昏揮別最後一抹晚霞。在主峰婆婆岩下“觀音坐蓮”地形正中處,明崇禎十年(1637)由鄉人張培吾(僧見緣)捐資建有歐公仙,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張淑宏捐寺田35畝。寺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趙公元帥等神像50多尊。寺左右有鐘山、鼓山相峙,前有古樟、古井。千年古樟高有30米,胸圍4米有餘。古井清泉明澈,源源不竭,可供百餘人生活之用。山門有副對聯,上聯是“遠瞻天竺三千里”,下聯是“近瞰衡州七二峰”,橫額是“南雲勝攬”。可見是座壯觀的佛、道合一的寺觀,態勢麗雅,氣度非凡。來此朝拜者不少,燈火長明,香煙不斷。寺內曾有70多位和尚和信徒,老和尚張卓堂住在寺內,整整十七年不曾下山。後來有人為他撰寫一副對聯留念,其聯曰:“連隔天竺三千界,不下山來十七年。”儘管這裡山路崎嶇,朝拜民眾仍絡繹不絕,一時香火鼎盛。因歲月滄桑,世久年湮,如今已成過往故事。
在歐公山,有個泉塘幽谷,長約3公里。幽谷空氣一塵不染,兩岸崖壁陡峭,兀然危立,谷中石頭奇形怪狀,潭灘串珠成片,生態環境近似原始,是一個別緻幽美的人間佳境。幽谷遍野的石頭,構成了谷地的奇觀。潛入水中的,光滑渾圓,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其中一種石頭,表面點綴著殷紅的斑點,傳說開天闢地時,盤古留下的淡淡血跡。露出地面的嶙峋怪異,姿態萬千,或如卧龍飲澗,或如猛虎下山,或如巨蟒出洞,或如鯉魚戲水。吊腳岩橫山而過,真令人寒目驚心。巨炮石,似一尊石炮安放谷心,炮口朝下,炮筒前伸,中部青色掩蔽,後面彈藥成堆,彷彿隨時準備痛擊來犯之敵。曬經石,光滑平坦,潔白如霜,十幾米見方,相傳附近寺廟每年須將經書在此曝晒。谷中石坑石槽比比皆是,光亮齊整,乃鬼斧神工之作。谷中飛流瀉瀑,潭灘珠聯成串。沿溪直上有青龍潭、官財潭、蓮花潭、米篩潭、滴水潭、文昌潭等。青龍潭,龍口天開,水聲咆哮,氣壯山河。青龍頭上,相傳鐵拐李葬母於此,錘擊仙石,頃刻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官財潭,龐大的官帽籠罩潭上,江水滾瀉潭中,浪花飛濺。周圍石壁崢嶸,青藤掩映,讓人凄神寒骨,不敢久留。傳說敢在潭中游泳者,定會陞官發財。蓮花潭,潭水不溢不流,平如明鏡。滴水潭,水流從20米高處奔瀉而下,似雷聲隆隆,銀花四濺,岸邊芳草鮮美,樹木成蔭,湖水倒映,景色幽雅,令人流連忘返。文昌潭,因岸邊有文昌亭而得名,曾有文人墨客相聚,題詩作聯。潺潺溪水,任意西東,蜿蜒而行,如咽如歌,如鼓如琴。時而藏入石縫,時而滯留湖中,時而奔跑,時而跌落,讓人迷戀。野生動、植物相容共生,平添了山谷的和諧。樹木蔥鬱,破石而生,藤蔓縱橫,鑽縫而出。潭中魚蝦飄忽,林間飛鳥唱歌。春時嫩芽點綠,鮮花吐芳;夏時綠蔭映潭,鶯飛燕舞;秋至野果飄香,紅葉翩谷;冬來霧升氣騰,雲海雲山:好一派別樣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