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劉大同的結果 展開
- 大同煤礦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
- 清末民國初革命家
劉大同
清末民國初革命家
劉大同遺像
劉大同為人耿介有骨氣,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書法、好詩詞、喜收藏。曾在天津舉辦畫展,並將收入資金捐贈山東醫院。著有詩集《嶺南吟》 、彈詞 《復太古》 和《 白山經詠》等文論。其書畫作品現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1911年10月辛亥武昌起義爆發不久,一個脫離清政府的地方性革命政權———“大同共和國”在東北長白山區的吉林省安圖縣宣告成立。作為新生的共和政體,它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早兩個多月,可謂中華民國誕生的先聲。
“大同共和國”的創立者是時任安圖縣知事的劉建封。劉建封(1865-1952年),字桐階,山東諸城市芝畔村(今屬安丘市人)。他早年曾任奉天候補知縣,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愷、陳其美等辛亥革命先驅交往甚密。1909年(清宣統元年),清政府在長白山區新設安圖縣治,劉建封出任首任知事。主政安圖兩年多,他移民墾荒,發展農業;鋪路築橋,開闢交通;興辦工商,創立學堂;始創林警,保護和開發當地豐富的林業資源。他還兼任松(松花江)圖(圖們江)兩江林政局森林警衛隊統帶,為他日後發動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政事之餘,他經常聚眾宣講救亡圖存、革命共和的道理,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它圖革命氣氛一時驟濃,大有山雨欲來之勢。1911年9月,安圖縣有家戲園開張,向他求聯。他飽蘸筆墨,慨然疾書:“鼓動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戲;妝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萬古奇觀。”這幅充滿火藥味的楹聯,揭開了安圖民主革命的序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劉建封得悉立即在安圖響應舉義,宣告成立“大同共和國”,並通告中外。他激情滿懷,引吭高歌:“桐葉一落天下秋,梅花一放天下春。試問秋興共多少,畢竟不如看花人。”他還為自己改名為“大同”,為三個孫子分別取名為“平民”、“平權”、“平等”,以示自己矢志革命、創建大同世界的政治抱負。
劉建封在安圖舉義不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即興兵前往征剿。劉建封屯兵於安圖西北的牡丹嶺,與前來征剿的清兵擺開陣勢。“逐寇白山陲,我軍酣戰時。半天大風起,猶聞征馬嘶。鼓鼙聲未歇,血帶雪花飛。”義軍以逸待勞,以一當十,一舉把清軍趕出牡丹嶺。劉建封擬乘勝進擊,擴大戰果,遠征奉天,不料趙爾巽從鄭家屯調來張作霖部,進剿安圖。由於義軍寡不敵眾,遭到清軍殘酷鎮壓。
起義失敗后,劉建封被迫退避日本。中華民國成立后,劉建封參加了“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此後數十年,他為自己信守的“大同”理想奔走南北,屢遭兇險,曾被“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驅逐七次,懸賞逮捕三次,監視二次,受審十一次”(據劉建封《被難自述》)。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后,劉建封在自己主辦的《渤海日報》上發表文章,支持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聯共抗日”的愛國義舉,報館竟遭查封,他本人險遭特務暗殺。1938年,日軍誘他擔任偽職,他嚴辭拒絕,當場撕毀日方文契。日軍惱羞成怒,竟派特務採用暗殺手段,子彈射中他的頭部,“創甚劇而卒未死”,昏睡七日後方才脫險。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專程赴天津造訪辛亥老人劉建封,共慶中國獲得新生。已是耄耋之年的劉建封親眼目睹自己追求一生的“大同”理想終成現實,滿懷欣世之情,以詩志賀:“人人盼共和,徒嗔莫奈何。今日新成立,我先擊壤歌。”1952年7月1日,劉建封在濟南病逝,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