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冢
四王冢
四王冢在臨淄城東南、牛山之東,位於淄博市和濰坊市的交界處。東西排列著4座高大的墓冢,即田齊威、宣、湣、襄四個國君的陵墓,史稱“四王冢”。其墓方基圓頂,均勻排列,聳立在山坡上,顯得異常醒目。
目錄
四王冢
四墓自西向東為序。其一,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高23米,周長130米。4墓間距總長541米。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名因齊,田齊第四代國君。在位期間任鄒忌為相,勵精圖治,任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將,國威大振,使當時齊國列戰國七雄之首。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名辟疆,威王之子。在位期間,“稷下學宮”大盛,遊說之士達數百人,齊國成為當時中國主要的思想文化中心。湣王(公元前301~前284),名地,宣王之子。在位時遭燕、秦、三晉的合攻,?王出亡莒。公元前284年,楚使淖齒將兵救齊,謀與燕分齊地,遂殺湣王。襄王(公元前283~前265),名法章,湣王子。
四王冢的由來
民國九年(1920年)所修《臨淄縣誌》載:“齊四王墓在縣南,牛山東。《齊記補遺》云:“齊威、宣、湣、襄四王墓。《魏書·地形志》作四豪冢。”巍巍四墓,壯如山丘,路人無不瞠目而視,遠方客人駐足讚歎。它就象四個巨人,似乎仍在吟唱著戰國“七雄”之首那段輝煌的歷史之歌。
齊威王,田姓,名因齊(有作嬰齊),公元前356年即位。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酒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史記·滑稽列傳》)朝中大夫淳于髡善說隱語,他對齊威王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也。”(見《月上》)齊威王醒悟,對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立時召集全國七十二邑大夫到都城臨淄,先用油鍋烹了荒於政事,投機鑽營,賄賂朝中官員為他說好話的阿邑大夫和十多個貧贓枉法的朝中權貴,同時褒獎了忠厚正直,勤於政務的即墨大夫,加封萬戶。由是國人震驚,不敢再隱過飾非。自此,齊威王一改往日惡習,日日親臨朝政,齊國大治,諸侯畏服。並於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趙,前341年救韓,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打敗了強大的魏國,從而雄霸東方,成為當時勢力強大的戰國“七雄”之首。由此可見,齊威王不愧是一個知錯能改,且有雄才大略的賢明君主。
齊威王死後,公元前320年,齊威王的兒子田辟疆即位,即齊宣王。
齊宣王秉承霸業,富國強兵。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派大將匡章率兵干預,不到兩個月就攻佔了燕國的都城——薊(今北京市城西南部)殺了燕王,差一點就把燕國滅了。韓、趙、魏等國紛紛到齊國朝
見,齊國的威望在諸侯國中大大提高,充分顯示了當時齊國國力之強盛。齊宣王另一建樹,就是進一步擴大了“稷下學宮”規模,招攬天下賢士,發展文化事業,使“稷下學宮”達到了鼎盛時期。他說:“寡人憂國憂民,因願得士以治之。”(見《戰國策·齊策》)《史記·田敬仲世家》載:“宣王喜文字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齊宣王可以說是治國有方,因人善用,進一步鞏固了齊國“七雄”之首的地位,為發展齊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四王冢
齊湣王是齊宣王的兒子,名田地,公元前301年即位。齊湣王即位初期,依仗力力強盛,公元前288年,與秦武王相約,分別稱為東、西帝。后恐激怒諸侯,取消帝號,合縱攻秦。公元前286年,約楚、魏聯合攻宋,盡分宋地。而後轉而攻楚軍,從而全部侵佔了淮北的遼闊土地。接著又入侵三晉,令衛、魯、鄒三君入齊稱臣。並揚言取用天子而代之。此時,齊湣王可以說是氣益驕恣,不可一世。這當然引起了各諸侯國的忌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韓、魏、秦五國伐齊。燕軍直抵臨淄,齊湣王東逃莒城,並求救於楚,反被楚將所殺。齊湣王本來可以依靠強大的國力,稱雄諸侯,完成霸業。然而由於他驕傲專橫,目空一切,飛揚跋扈,激怒諸侯,群而攻之,落得個可悲下場,實在是咎由自取。齊湣王死後,齊將田單在即墨巧布火牛陣,突襲燕軍,並乘勝追擊,所到之處,國民奮起響應,齊軍很快盡復齊國失地。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即位,即是齊襄王。
齊襄王接受齊湣王的教訓,與諸侯修好。但齊國由於經過了幾近滅國的戰爭以後,國力大傷,齊國的地位,也已在不如前。齊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卒。
齊威、宣、湣、襄四王,可以說貫穿了戰國時期齊國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生產條件尚不發達的時候,建造如此高大封土的墓葬,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齊國力之強盛。據考古部門發現,“四王冢”前後各有四座無封土的小墓葬,當是殉葬墓。
1982年6月淄博市人民政府於墓北立石碑一方,上書:“四王冢”,以示保護。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