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寺

南宮寺

南宮寺又名景雲寺、景雲禪院,位於浙江省縉雲縣浣溪鄉南宮山。南宮寺后蒼山聳翠,寺前院水流輝,騎龍山、伏虎山左右為鄰。南宮寺旁有南宮山,上有阮客洞,相傳為阮肇修鍊之所,故又稱阮山。

歷史


梁普通二年(五二一年)初建青蓮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唐貞觀元年(六二七年)館廢,貞觀十年(六三六年)復置。有載景雲寺舊名「景霄觀」,建於唐朝。宋宗寧二年(一一○三年)賜「景霄觀」額,系道家所居,規模宏大,有道眾七百,香火興旺,為遠近道教中心。明朝毀於兵燹。幾經興廢,先後易名「括蒼觀」、「崇真觀」、「九霄觀」等。宋紹興年間(一一一三年)曾有藏書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清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僧月山重建,更名「景雲寺」。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又毀於兵火。嘉慶元年(一七九七年)僧端溫、文溱、文秀重修大殿,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啟昌法師增高大殿,建東西兩廂。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鑄銅鐘塑佛像,僧眾多達百餘人,香火繚繞。同治年間僧靜開在寺後山之西即阮客洞建亭塑文昌帝君像。清末又改「景雲禪院。」民國初一度衰落。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比丘尼正心、杏光主持整修大殿,擴建金剛殿和山門廳。
一九四九年後住尼生產自給,宗教活動正常。正心、杏光等十三位尼師在宮前村第二十八生產隊參加生產自救。「文革」期間寺院被其它單位佔用,佛像被毀,文物被盜,古樹被砍,比丘尼被逐,居住宮前村落戶,由於縣佛教協會、宗教科的支持,一九八五年落實宗教政策,歸還寺院房產,正心、智月再度遷回景雲禪院,重修殿宇。一九八七年正心法師圓寂后,智月住持以十八萬多元,買回鄉政府所佔辦公樓,又花了大量資金擴建整修寺院、齊堂,新建寺內通道。一九九六年改為「南宮寺」由縣政府宗教局批准,縣佛協等部門邀請鎮念法師主持南宮寺法席。先後投資一百多萬元新建五觀堂、三聖殿、魁星閣及三洞仿古大石橋,並將通往寺院的道路澆了水泥路面,裝修了天王殿、圓通殿、客堂和標準房客竂十數間。在該寺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贊助兩萬元協助政府修通由鎮上通往宮前的水泥公路,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資助地無聾啞學校、壺鎮敬老院宮前分院,並負責貧困山我八個孩子讀書的一切費用,現有比丘尼二十人,常住五人,為麓水地區第一座規範叢林。

風景


舊時洞口有白酴醣,花開時節,香聞數里,遠近賞花遊客紛至沓來,唐朝著名書法家、縞雲第一任縣令李陽冰題洞額鐫石峰上。唐建中年間(七八○年至七八四年)第二任縣令李瑤題詩道∶「阮客今何在,仙雲洞口橫。人間不到處,今日此中行。」明朝例貢李繼咸行書「阮客遺蹤」和「天台引」七字,清朝李綏祺題景雲禪院落成詩∶「不因法力可扶傾,焉得宮殿發復成,忽聽祗園朝說法,如聞緱嶺夜吹笙。青芝不滅仙人積,丹篆猶存逸吏名。在昔白蓮曾有社,前溪風月莫寒盟。」所有這些均為歷史文物珍貴。一九八五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住持


現任住持慧圓法師,四十餘歲,四川省仁壽人,一九八○年皈依成都堯光寺定超老和尚,一九八五年二月在成都昭覺寺剃度,同年赴五台山廣濟茅蓬受具足戒,畢業於四川佛學院,先後歷任四川興福寺監院,法月南香林仁瑞寺等兩寺首座,四川石等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