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
中國古代建築
永昌陵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塢羅河南側、西村北,東鄰其父趙弘殷(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其弟趙光義(宋太宗)的永熙陵。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跡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
趙匡胤
永昌陵位於塢羅河南側、西村北,東鄰其父趙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趙光義太宗永熙陵。
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跡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邊長48-55米,高14.8米。陵園東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闢一門。門址寬約18米,四門外各置石獅1對。陵園南門與乳台間距142.5米,乳台與鵲台相距155米。二乳台東西間距50米,二鵲台東西間距54米。陵園南門與乳台間是神道,神道東西間距45米,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內陵台前有宮人。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覆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頂。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容有雲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市松齡的華表中,永昌陵華表雕刻最佳,構圖精美,線條流暢。
石象長2.55米、寬1.1米、高2.15米,馴象人高2.23米、寬0.79米、厚0.56米。石象身軀龐大,造型雄偉,身披華麗的錦繡,背置蓮花座,象鼻拖地,面飾轡勒。象取立姿,腹下鏤空。馴象人頭戴包頭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塊玉帶飾物,雙手拱於胸前,執馴象物。
瑞禽高2.2米、長1.73米、寬0.63米。整體似圭形,浮雕層疊山峰,兩側和頂端未雕出山峰紋。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隻馬首、龍身、鷹爪、鳳翅、雀尾的怪禽。東列瑞禽是鞏義市宋陵現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餘均為馬首)。
角端高2米、長2米、寬0.8米。角端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動物,它象徵著吉祥、嘉瑞。其形象為獨角,前唇特長,或卷或伸,四足如獅,兩肋雕有雙翼。
石馬高2.1米、長1.8米、寬0.74米。控馬官高2.7米,胸寬0.7米、厚0.5米。石馬馬身上雕飾出鞍、韉、鐙、韁、羈、鈴等馬飾。控馬官頭戴襆巾,身著長袍,手執杖或韁。
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緻,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長1.2米、寬0.5米。造型渾實,通體素麵。
“藩使”高約3米,胸寬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別僅在文臣執笏板、武臣拄長劍。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
永昌陵
鎮門武士1對,位於陵園南門之外、石獅之北,高約4米,肩寬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兵器。
宮人2對,分別位於南門內、陵台前。宮人高約3米,肩寬0.57米,厚0.4米,戴襆頭,穿窄袖長袍,面部清秀,似為宮女。
永昌陵
永昌陵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去柏林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頭)呈覆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前不久,筆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闊的黃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永昌陵
永昌陵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的陵墓,儘管較前朝比較寒磣,但開創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範。永昌陵由上宮、下宮、孝章宋皇后陵、章懷潘皇后陵以及兩個陪葬墓組成,陵區南北長2000米、東兩寬約6000米。永昌陵卜宮地勢南高北低,從陵區南端的鵲台至北神門石獅,南北落差達17.3米。由於常年平整土地,陵區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鵲台至北神門處有八階台地,每階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宮的建築大致包括:
鵲台2個,東西並列,間距42米。兩鵲台為夯土築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個,位於鵲台之北115米。西乳台東西並列,也為夯土築成,頂部隆起,平面略呈長方形。東乳台底部東西長12米,南北寬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東西長11米,南北寬6米,高3.6米。宮城位於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門距乳台基址約165米。宮城四周的神牆,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現存有四神門兩側的門闕和四隅的角闕基址。神門兩闕台的間距一般為15米,門闕與角闕基址的間距在85~90米之間。根據現存門闕和角闕基址的位置看,宮城平面呈方形,邊長約為240米。陵台位於宮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離為93~97米。陵台現呈方形覆斗狀,台頂平坦,四坡面斜直。現存頂部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底部東西長48米、南北寬45米,高14.4米。
永昌陵
祭畢,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看向西北方結髮妻子賀氏的陵寢,牽動十九年來埋藏在心底最深處的隱痛。於是他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自給山陵擬了名稱--永昌。這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京城(今開封市)皇宮的萬歲殿中死去,年50歲。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永昌陵
花蕊夫人
四、與花蕊夫人有關。據《燼餘錄》記載,五代時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寵妃姓費,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藝無雙,宮中稱她花蕊夫人。964年,宋滅后蜀。花蕊夫人俘至東京開封,被送入皇宮。這個美麗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長詩文,曾模仿王建作宮詞百首,傳誦一時,所以宋太祖非常寵愛。趙光義也早為花蕊夫人的美麗所傾倒。但卻無機會接近。開寶九年(976)趙匡胤病重卧床。趙光義入宮侍候兄長,夜深人靜時,他直趁匡胤昏迷之際走近花蕊挑逗。誰知這時匡胤醒來,發覺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邊的玉斧朝光義摜過去,卻砸在地上。聽見響聲,皇后和太子都趕了過來,見趙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昌陵現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東西向分列,對稱布置,每列像(組)與像(組)間相隔6~7.1米。由於地貌的變化,位於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於地下,南門和東門石獅僅露一頭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於乳台基址以北8米。兩望柱形制、花紋相同,大小相差無幾,如東列望柱,柱身棱面寬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與柱頂為一石,下置兩層方形石座。土襯石的上面邊部為斜面,上面中部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馴象人1件,象做立狀,長鼻著地,頭系絡頭,身披韉褥,背部雕有蓮花座飾擋胸、后靴上系掛鈴及纓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頂,兩邊斜下,正面浮雕一隻瑞禽,背景襯以山石,側、背為素麵。瑞禽似馬頭、禽身、鳳尾,面南立於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隻小獸,獸頭向上探望,獸身龜縮於石洞內。角端2件,昂首,獨角,長唇向上翻卷,獸身,兩肋有翼,形體強健兇猛,似為雄性。馬4件,控馬官5件,馬戴絡頭,口銜鑣,頸系鈴,背披鞍韉,身置鞍靴,永昌陵
四腿遇空佇立,長尾及地。馬的兩側各立有一個控馬官,皆頭戴頭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下穿緊腿褲,足著麻鞋,手握韁繩或執鞭。客飾2件,容貌、服飾皆非漢族形態。永昌陵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現地表僅存南門石獅一對。兩獅東、西間距8.5米,合口,蹲姿。東獅身寬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獅身寬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獅以北的田地比較平整,僅在向北170米處有一道田埂。為確定下宮的具體範圍,考古工作者在石獅之北的田間小路和田埂上進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資料可知,下宮東邊線在今兩村鎮附近,西邊線在一條南北向田間小路東75米,北邊線即為現田埂處。下宮範圍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據《宋史》禮志二十六記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見於記載的有許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馮氏、將軍惟正亡妻裴天等。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殭屍人肉堪為葯”的迷信接近。這就是說元代流傳著陵墓中的屍體有治療肢體損傷的神奇效果。因此,盜墓之風更盛。
民間的盜墓賊很少有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在宋元時期眾多的盜墓賊中,朱漆臉是最典型的一個。他不光在盜墓史上留下了名字,甚至盜墓過程都被記載的一清二楚。朱漆臉姓朱,是宋末元初洛陽的盜墓賊中最為有名的一個。他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但是因為一次意外,便取了這個外號,真名竟被人忘記了。說他有名不僅是因為這個人盜得墓多,還指這個人盜得墓有名。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就被他盜掘過。
永昌陵
宋末元初時期,可謂盜墓者的天賜良機。那時,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勢力已經被元朝覆蓋,而當時最為強大的元朝正在到處征戰,以取得全國的統治權。這時的皇陵可以說是姑姑不疼,姥姥不愛,誰也不管。朱漆臉正是找准了這個時機下的手。
朱漆臉見洛陽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經被盜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規模太小不值得盜就是有官兵看守,無法下手。他琢磨再三,決定去盜掘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他認為,此時的永昌陵雖然還有個把官兵把手,但是那只是幾個老弱殘兵,根本不足為懼。再有,其他的北宋皇陵在劉豫時已經被盜空了,後來雖然經過修復,可是並沒有再隨葬什麼珍貴的東西。只有永昌陵是個意外,不僅棺槨沒被打開過,而且在修復時又放入了一些隨葬品。這可能是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為表尊敬的原因吧。
朱漆臉經過一番詳細勘察后,制訂了盜掘永昌陵的計劃,帶領手下人順利地打開地宮、進入墓室。永昌陵雖然遭遇過劉豫的洗劫,但劉豫並未打開趙匡胤的棺槨,因此,當朱漆臉見到石床上安然如初的棺槨時,心中一陣狂喜。
朱漆臉指揮手下打開棺槨,無數價值不菲的隨葬品映入盜墓者的眼帘。當盜墓者們收斂盡覆蓋在趙匡胤身上的隨葬品后,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皇帝的屍體暴露在人們面前。雖然經過幾百年,可由於防腐措施得當,趙匡胤的屍體並未腐爛,宛若未死一樣腰間系著一條晶瑩剔透的玉帶,經驗豐富的朱漆臉一看便知道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便要得到這條玉帶。然而由於屍體僵硬,宋太祖的身量比較大,很胖,棺內空間又比較狹小,朱漆臉和手下用盡各種方法也沒能挪動趙匡胤的身體取走玉帶。
最後還是朱漆臉想到一個辦法,他用一個帶子套上太祖的脖子,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間,他跨騎在屍體上,試圖用腰部的力量將屍體拉起來。這個辦法果然奏效,朱漆臉一發力,趙匡胤的屍體便被拉了起來。就在趙匡胤“坐”起來的一瞬間,屍體的嘴巴突然張開,一股黑色水液噴射出來,不偏不倚正噴在朱漆臉的臉上。朱漆臉驚得失魂落魄,以為是防盜的毒液,可是過了很久,他也沒有中毒癥狀,便漸漸放下心來。鎮定下來后朱老大隨手在臉上抹了一把,取下玉帶,解開自己身上的繩子就溜出了地宮。
朱老大回到家中后,把家人嚇了一跳,他走到鏡子前一看,才發現自己臉上都是一塊塊的黑斑。於是趕緊端來清水洗,但是卻怎麼也洗不掉,臉上就像抹了一層黑漆一樣。不久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了,朱老大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朱漆臉”。
趙匡胤已經死去了一百多年,怎麼嘴巴里還會噴出黑漆呢?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服用了一種防腐葯導致的。據傳,趙匡胤駕崩后,如何保護“龍體”不腐成了一個大難題。趙光義找來一位江湖郎中,由郎中秘制出一種防腐湯藥,將趙匡胤遺體的嘴撬開灌了進去。這種藥物在人體內會腐蝕掉整個內臟,將其化成液狀存留在體內。當有盜墓者搬動屍體時,屍身受到擠壓,液體就會從嘴裡噴射而出。所以,這種湯藥除了防腐之外,還可以起到防盜的作用,一旦沾到人的皮膚上,根本就無法洗去,朱漆臉很不幸地成為了這種藥物的第一個實驗者。
沒多久,朱漆臉的事傳到了洛陽官府。官府派人將朱漆臉抓去,一通審問后,他將自己盜玉帶的事情供了出來,官府依照法律處死了朱漆臉,沒收了他盜出的玉帶。據傳,洛陽知府為了討好蒙古人,又將玉帶獻給了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
朱漆臉不僅白盜了一回墓,最後連自己的性命也弄丟了,用古人的話說,這也算是惡有惡報了,給他帶來厄運的,正是趙匡胤的屍首吐出的黏液。在今天,也有人認為這些黏液屬於屍毒。不過,“屍毒”一向是小說中的詞語,在醫學上還不存在這個定義,所以這一說法並不能成立。
這是史書中有關屍毒傳說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據說古人為了防腐,經常在臨死前服下劇毒的藥物,這樣有助於屍體的保存。這種劇毒藥物在人體內會腐蝕掉整個內臟,將其化成液狀存留在體內。當有盜墓者搬動屍體時,屍身受到擠壓,液體就會從嘴裡噴射而出,會灼傷盜墓者的皮膚。這就是形成了所謂的“朱漆臉”的原因。
鞏義汽車站坐鞏義到西村方向的中巴,在陵凹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