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

教育部面向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

《勞動經濟學(教育部面向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系列教材)》是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河清。

內容簡介


本書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楊河清教授主編。全書共分12章,集中考察和闡述了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勞動力市場(包括內部勞動力市場)、勞動時間、生命周期和勞動參與決策、工資理論、就業和失業、人力資本投資、勞動歧視、政府行為和勞動力市場、勞動關係等內容,附錄部分介紹了勞動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積極吸收國內外各類教材的優點、保持理論體系相對穩定的基礎上,突出體現我國勞動經濟領域的現實與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理論說明所需資料儘可能使用我國的有關材料和數據,使本書的內容盡量貼近我國的實際。
2.注意反映國外已基本成熟的新理論、新觀點。在利用國外資料時,不僅選用美國的資料,也注意挖掘有特色的日本的資料以及其他國家的資料。
3.不僅介紹理論和分析工具、分析方法,還將其與實際、與讀者關心的各種勞動問題相結合。
4.在章節安排上,本書特別增加了“勞動時間”和“勞動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兩章。勞動時間是勞動投入量的基本因子,直接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聯繫在一起,但過去出版的勞動經濟學教科書對勞動時間關注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很少有量化分析。本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勞動時間問題。在附錄“勞動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中,不僅介紹了勞動經濟學的演進,還專門介紹了勞動經濟專業在我國的發展。另外,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的內部勞動力市場也是本書重點討論的對象。
5.本書把“勞動力需求”作為全書論述的先導,而一般勞動經濟學教科書始於“勞動力供給”的討論。毋庸置疑,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行為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從長期來看,勞動力供給決定著一國整體的生產力和企業的競爭力,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從短期看,在景氣波動與市場變化中,以及在用人制度等方面,相對於單個勞動力供給者來說,企業等勞動需求方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勞動力供給者則處於被動地位。出於這樣的認識,本書首先展開勞動力需求的考察。
本書適合經濟學、管理學專業大學本科學生及研究生使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勞動力需求
第一節 勞動力與勞動力需求
第二節 企業勞動力需求行為
第三節 資本積累與長期勞動力需求
第四節 勞動力需求彈性
第五節 技術進步與勞動力需求
第六節 短期勞動力需求與長期勞動力需求
第七節 政府的特殊政策與勞動力需求
附 錄 非利潤最大化企業和公共部門的勞動力需求
第二章 勞動力供給
第一節 勞動力供給的含義
第二節 人口與勞動力供給
第三節 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供給曲線
第四節 最佳勞動供給時間的選擇機制
第五節 市場勞動力供給曲線
第六節 不同時期的勞動力分配
第三章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與內部勞動力市場
第一節 均衡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第三節 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
第四節 勞動力市場的非均衡
第五節 內部勞動力市場
第四章 勞動時間
第一節 勞動投入量的計量尺度
第二節 從勞動供給者的立場看勞動時間
第三節 從企業的立場看勞動時間
第四節 制度勞動時間、不規則勞動時間與有效勞動時間供給
第五節 經濟狀況對勞動時間的影響第
六節 勞動時間的變化趨勢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第七節 勞動時間的國際比較
第五章 生命周期與勞動參與決策
第一節 生命周期的變化
第二節 就業與就學的決策
第三節 結婚、育兒決策
第四節 就業與轉換工作決策
第五節 退休決策
第六章 勞動力市場中的工資生成理論
第一節 工資形式與工資職能
第二節 經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工資生成理論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中的工資生成理論
第四節 按要素分配的工資生成理論
第七章 勞動力市場中的工資水平與工資差別
第一節 宏觀工資水平變動因素
第二節 微觀工資水平變動因素
第三節 工資水平控制
第四節 工資差別
第八章 就業與失業
第一節 就業與失業的界定
第二節 就業理論綜述
第三節 就業結構分析第
四節 失業類型及成因分析
附錄一 中國轉軌時期的就業
附錄二 中國目前失業原因分析
第九章 人力資本投資
第一節 人力資本概述
第二節 教育投資分析
第三節 培訓的成本效益分析第四節 勞動力的流動
第十章 勞動力市場中的歧視
第一節 歧視的概念及類型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
第三節 收入歧視的測定
第四節 中國的就業歧視現象
第五節 消除歧視的對策
第十一章 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
第一節 國家財政與勞動力市場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的制度結構與競爭
第三節 就業與收入的宏觀調控
第十二章 勞動關係
第一節 勞動關係概述
第二節 勞動關係的調整
附錄 勞動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勞動經濟學
第二節 中國的勞動經濟學
第三節 勞動經濟專業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