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壩古鎮
四川樂山下轄鎮
西壩鎮原名“西溶鎮”,因境內有溶江而得名,自古為水陸交通要衝,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人稱“西壩水碼頭”。鎮建制於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明清以來這裡成為佛、道、儒教勝地,至今古風猶存,上萬間明、清建築,飽經風吹雨打至今完好。孕育出了“西壩三絕”:西壩豆腐,西壩生薑,西壩米酒。
古街鱗次櫛比,更有明代建築“陸磚房”、“李磚房”,古街道均系石英石、紅砂石石板鑲嵌。這裡可謂魚米之鄉,河流環繞、土質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樸實,文化悠久。
鎮建制於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明清以來這裡成為佛、道、儒教勝地,至今古風猶存,上萬間明、清建築,飽經風吹雨打至今完好。鱗次櫛比的青瓦房擠出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街道,沿街而行,雕花的窗欞、半掩的幺門兒,恍惚間彷彿置身於遠古的氛圍。
西壩鎮原名“西溶鎮”,因境內有溶江而得名,自古為水陸交通要衝,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人稱“西壩水碼頭”。鎮建制於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明清以來這裡成為佛、道、儒教勝地,至今古風猶存,上萬間明、清建築,飽經風吹雨打至今完好。鱗次櫛比的青瓦房擠出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街道,沿街而行,雕花的窗欞、半掩的幺門兒,恍惚間彷彿置身於遠古的氛圍。
西壩古鎮
古鎮上居住的多為老人,其中百歲老人有兩名,90歲以上的有23名。他們多為老船工、退休產業工人,也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不願意搬離那些不知住了多少代人的老房子,連屋內的大架花床、桌子、凳子、古舊瓷壇、木腳盆、木杯瓢子、籮筐等,也大都是過去的陳設。老人們還有一個定期聚會的地方──老理髮店,硬撐著門面的是兩位70多歲的“老刀”。過去來這兒理髮修面的都是老人,近來有許多外地人光顧,就是為了感受那種老道的技巧──一把刀、一把剪、一堆老故事。
民以食為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樂山五通橋西壩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無污染、民風純、風貌古、物產豐”而聞名,故古有“搬不空的西壩場”之說。正是這美境天成的綠色環境,孕育出了“西壩三絕”:西壩豆腐,西壩生薑,西壩米酒。
西壩豆腐
歷史悠久,有文字可查始於明朝萬曆(公元1573~1620)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西壩人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工藝。在選料浸泡、上磨、擠漿、燒煮、壓單等工序上都有特別的講究。“皮膚褪盡見精華,旋轉磨上流漿液”,製成的豆腐白如玉、細若脂;通過燒、炸、炒、熘、蒸、拌,烹飪出360多種菜肴,薈萃成精炒的豆腐宴席,讓人驚嘆不已。有文人品過西壩豆腐贊道:“四川豆腐甲天下,西壩豆腐冠四川。”
西壩生薑
種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明朝正統年間,西壩生薑被列為皇家貢品,有肉厚、味濃、脆爽、無筋的特點。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纖纖玉手,又稱“西壩的仙女姜”,其產品沿岷江上下,深受沿岸居民的喜愛。
西壩米酒
始於東漢時期,以西壩境內出土的東漢崖墓文物中的釀酒器皿和樂俑得以印證。其釀製方法一直流傳於民間。到了宋代,曾經和趙匡胤比劍論道於華山的陳老祖,隱居西壩圓通寺。他收集民間配方進行工藝改進、提升,產出道家米酒,使西壩酒作坊品質大大增加,產品遠銷沿江各地,有綿延數公里的古陶窯遺址為證。
西壩桫欏峽谷
有著與恐龍同生代植物——桫欏樹約8萬株,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桫欏樹群。屬中生界三系和侏羅系時代珍惜植物,至今已有6500萬年以上的歷史,系國家一級瀕危保護樹種,被成為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峽谷全廠約12公里,山勢險峻,千姿百態。以梭羅樹為代表的原始生態環境,輔以山、水、樹、洞的襯托,梭羅樹、古遺跡、森林、瀑布、奇石、溪流、山洞等交相呼應,獨具特色。
如今,古鎮舊夢重溫。“西壩豆腐”甲天下、“桫欏峽谷”揭開神秘面紗、悠遠的沫溪河畔“劉伯承釣魚台”再現偉人英姿、有求必應“法海寺”一代文豪王羲之親筆清晰可見。
好山好水好旅遊,旅遊、住宿品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