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黃草茶

溪黃草茶

簡介

【出處】《中藥大辭典》

【組成】溪黃草30克(鮮品60克),酢漿草10克,鐵線草12克。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散瘀。

作用與製法

【主治】

黃疸型肝炎,症見皮膚及鞏膜黃染,惡寒發熱,乏力,納差,肝區隱痛,肝脾腫大,小便發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②急性膽囊炎。症見惡寒發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乾苦,噁心嘔吐,或伴大便乾結,或伴腹瀉,黃疸等。

【製法】按上方組成比例,加大劑量10倍,共研為未。每次用40~50克,置保溫瓶中,沖入適量沸水,蓋悶約15分鐘后,代茶頻頻飲服。每日1劑。

【宜忌】凝血機制嚴重障礙的病人慎用。

目錄

正文


溪黃草又名熊膽草、血風草、溪溝草、山羊面、台灣延胡索等,系唇形科植物線紋香茶草的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性味甘苦、涼。
《常用中藥彩色圖譜》說它“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是民間治療黃疸型肝炎的常用藥。
酢漿草
酢漿草
溪黃草茶
溪黃草茶
本方遵守“無濕不成疸”的古訓,著重利濕退黃,配酢漿草、鐵線草以增強清熱解熱的效能。且三葯均具有涼血散瘀的作用,有利於肝臟的血液循環,以促進肝細胞的 再生,因此凝血機制嚴重障礙的病人宜 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