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春

清末民初四川政治家

李樹春,字厚庵,四川定遠縣(今武勝縣)縣城(今中心鎮)人,清同治七年(1868)生,民國三年(1914)卒。曾任清定遠縣高等小學堂校長、四川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四川省臨時議會議員等職。

簡介


李樹春,字厚庵,四川定遠縣(今武勝縣)縣城(今中心鎮)人,清同治七年(1868)生,民國三年(1914)卒。曾任清定遠縣高等小學堂校長、四川省咨議局議員,民國四川省臨時議會議員等職。

晚清時期


李樹春自幼勤奮好學,但家貧幼孤,幸得鄉中名宿器賞,資以膏膳,其母亦紡紗助讀。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受聘為定遠縣印山書院講座。光緒二十七(1901)起清廷推行“新政”,廢科舉、興學校。印山書院改定遠縣高等小學堂,李樹春任高等小學堂校長。書院原有舊房30餘間,不足以容納學生。光緒三十年(1904),知縣何承道乃與李樹春、馮鋆等,在院前左側新建寢室、客堂20餘間,併購各種書籍數百種存儲學堂,供學生閱讀,李樹春為之撰《購書增柯記》。
李樹春以為“欲曉外史,必先自中史始,欲曉中史,必先自鄉土始”。為此,他約集學堂教師楊秉坤等人編撰《定遠縣鄉土志》,其中他負責編撰鄉土歷史部分,計約6章。惜該書未得刊行,僅有手抄本傳世,四川大學圖書館有當時的抄本。
宣統元年(1909),四川省咨議局成立,李樹春被推為咨議局議員,11月,又被選為常駐議員,參與立憲法活動。宣統末年,他遵令在縣內倡興農會,因風氣未開,入會者甚少。后李樹春以朝考得授鹽大使,分發陝西省候補,末行。宣統三年(1911),四川保路風潮興起,各地紛紛建立同志會及同志軍,反對清王朝,知縣黃大倬以保境安民為名,委馮鋆、李樹春等人負責城防。10月合州(今合川縣)楊思炯率同志軍百餘人,突至縣城嘉陵江對岸皂角埡,欲攻取縣城。李樹春、馮鋆率兵勇攻打同志軍,同志軍攻城不克而去。

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后,李樹春又被選為四川省臨時省議會議員。當時新舊交替,社會次序混亂,縣知事張光森委以團練練總,李樹春招募丁勇,日日操練,每聞有警,則率隊追剿。因故李樹春為土匪忌恨,民國3年,他在親戚處赴宴后返家途中被土匪殺死。四川省民政長陳廷傑為其作墓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