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忘川河的結果 展開

忘川河

神話傳說地府的界河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後要過鬼門關,經黃泉路,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划之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黃色,裡面儘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布,腥風撲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橋,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婆婆,她叫孟婆,要過忘川河,必過奈何橋,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世。

來源


具體位置所在:
一說在山東泰安,該河源於泰山,流經山東省泰安市區,將泰安城區一分為二,名為奈河。
圖片
圖片
來源出處: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奈河一名的出現,與古代的泰山主人生死觀念有關。《後漢書烏桓傳》:"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又《許曼傳》:"自去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請命。"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后,其地獄觀念就直接借用於泰山主生死觀念。
有的僧人在譯經時就乾脆把"地獄"譯為"泰山"。例如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七:"聞泰山湯火之毒、酷裂之痛,餓鬼饑饉積本之勞,畜生屠剝割截之”此處的"泰山"就是"地獄"。
《分別善惡所起經》:"四者死後,魂魄入泰山地獄中考治數千萬毒,隨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與地獄合二而一。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
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
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橋。
若到陽間,切須傳!《山東考古錄。辯蒿里山》說"自晉陸機《泰山吟》始以梁父,蒿里並列,而後之言鬼者內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鬼伯之祠矣",顧氏指出泰山治鬼的這一流變是很正確的。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
也就是說,奈河作為地獄觀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為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
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集中於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初唐。
另一說在重慶豐都。
來源出處:《酆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
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孟婆湯


為了來生再見今生最愛,可以不喝孟婆湯,那便須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許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最愛的人,但是言語不能相通,你看得見她,她看不見你。
千年之中,你看見她走過一遍又一遍奈何橋,喝過一碗又一碗孟婆湯,又盼她不喝,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
喝孟婆湯,了前塵舊夢,斷前因後果。
忘盡一世浮沉得失,一生愛恨情仇,來生都同陌路人相見不識;跳忘川河,污濁的波濤之中,為銅蛇鐵狗咬噬,受盡折磨不得解脫。
千年之後若心念不滅,還能記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間,去尋前生最愛的人。

三途


三途河,佛教用語,是冥界的河名。傳說中,三途河是生界與死界的分界線。因為水流會根據死者生前的行為,而分成緩慢、普通和急速三種,故被稱為“三途”。
傳說罪大惡極的人受盡折磨三百年輪一次,當途經三途河時,會被糾纏了三百年的慢慢發黑的曼珠沙華發出的香氣迷暈,做個關於“彼”和“岸”的美夢。

相關傳說


忘川河
忘川河
彼岸花
忘川
奈何橋
孟婆湯
三生石
黃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