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塘鎮

廣東省雲浮羅定市轄鎮

朗(lǎng)塘鎮,位於廣東省雲浮羅定市東南部,距羅定市區28公里,總面積84.1平方千米。東西北三面毗鄰羅定市金雞鎮、船步鎮圍底鎮,南面與陽江陽春市接壤。

塘距省會廣州市216公里,南達陽江港125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擁有一高速一省道一縣道一客運站,省道S369線和X476線貫穿全境,客運站設計容量200台,位於高速出口旁。高速出入口距離鎮中心約1公里,從朗塘到羅定市區車程只需要20分鐘,打造了融入珠三角地區2小時交通輻射圈,對推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8年底,全鎮總人口4.9萬餘人。2018年全鎮工業生產總值8.22億元,農業生產總值2.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52元,同比增長7.48%。

2019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中,朗塘鎮大豆產業成功入選。

歷史沿革


註:(“䓣塘”、“朗塘”、“滿塘”、“兩塘”均指𬜯塘鎮。𬜯為“艹”+“兩”,上下結構,意為靠近水的平緩高地。最新版現漢該字已簡化,但部分輸入法對該字簡體未進行收錄。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𬜯塘鎮在北宋開寶六年(973年)至明萬曆四年(1576年)屬瀧州瀧水縣地。
明萬曆五年(1577年)至清末(1912年)隸屬廣東羅定州。
民國時期屬羅定縣第二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劃歸羅定縣第三區。鄉村風光
1958年公社化后,屬船步公社。
1961年6月從船步分出設立𬜯塘公社。
1983年8月,撤銷公社,設立區,1986年11月撤區建立𬜯塘鎮。 
朗塘鎮
朗塘鎮

經濟


2018年,全鎮工業生產總值8.22億元,同比可增長1.6%;農業生產總值2.72億元,同比可增長1.6%;第三產業預計總值3502萬元,同比增長5.01%。農民人均純收入10252元,同比增長7.48%。 

工業

工業發展態勢良好。2018年,華潤水泥(羅定)項目正常生產,為地方創稅約1.3億元,創造就業崗位275個,其中𬜯塘籍務工人員111人,佔比40.74%,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
此外,𬜯塘鎮擁有1個大型石場、5間標準化生產的石灰廠和冠雄眼鏡廠、商誠首飾盒加工廠等骨幹企業。 

農業

農業發展勢頭強勁。𬜯塘鎮種茶歷史悠久,擁有第一茶場、第二茶場、天子嶺茶場為主的三大茶場,種茶麵積超過3000畝,年產茶葉出產的天子茶深受人們的喜愛,享譽南粵地區。
溫氏集團長塘豬場佔地938畝,年產豬苗約16萬頭,年產值6500多萬元。
天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完成投資2400多萬元,醬油日產量20多噸;生態肉牛養殖場年銷售400多頭,銷售額500多萬元。
統籌市歸集扶貧資金1500萬元建設銓鎂扶貧光伏項目,佔地70畝,總裝機容量2200KW,採取光伏大棚底種植高效農作物的立體發展模式,擴大土地利用價值的同時,有效提高了入股貧困戶收入。 
朗塘鎮
朗塘鎮

旅遊


旅遊資源豐富。𬜯塘鎮擁有天子山、天子岩、萬壽山、天子茶場、龍沸水庫等自然風光,北羌、木頭塘村共有超過60座石山更是組成了形狀奇特的峰林景觀,別具𬜯塘特色。此外,我鎮有𬜯南九座屋、仙姑廟、石頂廟等文化遺跡,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 
朗塘鎮
朗塘鎮

自然資源


𬜯塘鎮位於羅定市東南部,東經111°43′,北緯22°43′,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全年無霜期345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 
𬜯塘境內多山,屬丘陵岩溶區,石灰石資源豐富,石頭山總面積超過2萬畝,是羅定乃至廣東西部區域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生產、供應基地之一。
全鎮共有耕地32654畝,其中水田23302畝,旱地9352畝,糧食播種面積31496畝,糧食總產量13561噸,稻穀播種面積19731畝,全年總產量8147噸;旱糧播種面積8390畝,總產量1890噸。 
茶葉種植
特色農業產品為茶葉,大豆和九仔豆。全鎮茶葉種植面積8000多畝,是“天子茶”的產地,也是雲浮地級市的茶葉主產區。𬜯塘種茶歷史悠久,規模大。又大力發展九仔豆種植,並被列為廣東省“一鄉一品”項目。在2019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中,𬜯塘鎮大豆產業成功入選。 

人口民族


全鎮下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共201個村(居)民小組。2018年底,全鎮總人口49218人,其中農業人口39249人,非農業人口9969人。絕大多數為漢族。 

社會


教育事業

2019年助學獎學獎教大會
2019年8月18日,舉辦了2019年助學獎學獎教大會,市委常委、統戰部長莫炳佳,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藍建陽,副市長覃建新,政協副主席覃天朝,雲浮老領導王肇唐及𬜯塘鎮班子成員、傑出鄉賢企業家、獲獎受助學生等出席大會。會議通報了𬜯塘教育基金會收支情況及教育教學情況,並對2018-2019學年一批成績優秀的學生及教育教學取得優異成績的學校、教師進行獎勵,給品學兼優而家庭困難的學生髮放助學金。𬜯塘鎮負責人、傑出鄉賢代表以及受助、獲獎師生代表分別作了發言。
莫炳佳、藍建陽分別在會上對𬜯塘鎮近年來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表示衷心祝賀。希望繼續做好教育工作,優先發展教育,努力推動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廣大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牢記使命、屢創佳績;各位同學要志存高遠、勤學善學,充滿理想、充滿激情、充滿收穫,懂得感恩,為社會多作貢獻;希望熱心的鄉賢、企業家繼續支持和關心𬜯塘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推動𬜯塘教育事業再創輝煌。
據統計,2019年𬜯塘教育基金獎學獎教助學集體2個,學生67人,老師19人,共發放獎勵金20多萬元。大會召開前,𬜯塘鎮還舉行了教育基金會大樓落成典禮。據了解,𬜯塘鎮教育基金會大樓佔地面積170平方米,樓高四層,建築總面積793平方米,總造價210萬元,由譚惠英女士和黎宇君先生全資捐建,是我市第一棟落成使用的教育基金會大樓。 

鄉鎮規劃

𬜯塘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以優質高效的服務,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該鎮特色資源是石灰石,鎮內石灰石品位高、儲量大,是羅定市石灰石主產區,是全球最大的納米碳酸鈣原料供應基地之一。
2017年,投入資金174.9萬元,建設硬底化村道5條共5.83公里,全鎮所有行政村和98%的自然村已實現村道硬底化。 
近年來,𬜯塘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龍頭企業帶動明顯。𬜯塘鎮積極實施《雲浮市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實施方案》,以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為目標,深入推進“公司+理事會+農戶”模式,先後引進了溫氏長塘豬場和天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為𬜯塘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其中,溫氏長塘豬場項目佔地938畝,總投資7000多萬元,年產豬苗約16萬頭,採用“公司+農戶”的“溫氏模式”進行生產,合作農戶年總收益達4000多萬元,戶均7萬元以上。 
塘鎮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科學發展,建設幸福羅定”工作要求,深入踐行“聚人心、打基礎、促發展、樹品牌”工作思路,紮實推進“一個加強和四個堅定不移”工作部署,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綜合治理等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 
朗塘鎮
朗塘鎮

文化


《木頭塘醮會》
𬜯塘鎮的農村醮會歷史悠久、傳承百年。𬜯塘鎮的醮會很多以廟命名,也有以社壇命名,一般五年一大醮,三年一小醮,每年秋收后的小醮叫禾穀醮。分為搭壇、開壇、行香、行徑、祭神等。
醮主要內容是祭神,所以祭神和菩薩巡遊是必須進行的,取消了菩薩巡遊,很多地方都以民間文化巡遊代替,各地均以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吸引外地遊客。
每年正月十五,大旺塘村的仙姑廟和石庵村的天仙娘娘廟炮會遠近聞名,參與者甚眾,場面熱鬧;石庵村的榃文廟醮會、木頭塘的崎嶺祖廟醮會、𬜯南的鎮興廟醮會是最具代表的三大醮會。
舉辦較大型的醮會需要搭大棚、戲台、點天燈竹等,連續幾天幾夜,內容包括有扮飾巡遊、沿途歌舞、祭神、燒鐵銃炮、跳禾樓、演社戲、搶花炮、上刀山、舞獅子、舞龍、武術表演、猜燈謎等。家家還殺雞祭神,款待親戚朋友,比過春節還要熱鬧,很多民間藝術活動都可以在醮會上表演。醮會一般選在秋收以後,或春節后,廟、社日等農閑時舉行。
炮會
《舞龍人》
在每年的元宵節,𬜯塘鎮石菴村都會以“炮會”這一習俗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
炮會從明朝末清朝初開始,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炮會”是以拜祭天仙娘娘來祈福還願的一種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社會和諧、生活幸福,村中各家各戶均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
在當日的“炮會”上,有請神、拜神、醒獅、八音曲藝、燒炮等系列文藝活動。村內鳴鑼擊鼓,醒獅起舞,專職人員將村民捐來的大量炮竹進行燃放,熱鬧非凡,除了傾巢出動的當地男女老少外,還有移居他鄉的宗室親友,以及慕名而來的周邊縣市群眾近2萬多人前來觀看。
整個活動通過傳統古樸的祭祀形式,凝聚了人心,激勵著村民們愛國愛家、發奮進取,讓積極和諧的村風民情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朗塘鎮
朗塘鎮

風景名勝

天子嶺
𬜯塘鎮𬜯南村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址,有太平樓、𬜯東河古水利陂、思羅石拱橋等歷史資源,其中仙姑廟位於𬜯塘鎮大旺塘村陳蔡頂,祠建於清早期,為紀念劉三姐而修建。廟位於一座小石山頂上,內存有乾隆三年《劉仙廟重建碑》和蔴籃水碗等古迹。近年廟已重修,並于山之兩側修上山台階。廟可瀏覽整個船步、𬜯塘盆地,近有7星拱照(水塘),遠有五馬巡城(石山),景色美不勝收,曾收入舊《羅定志》中。
天子岩
天子岩洞座落於石菴村,為天然岩洞,洞中有洞,洞中奇石怪異,各具形態。
1989年秋開始闢為景點,中有太平樓洞深達數里,解放前就有不少墨客文人揮筆題詩,可惜歲月久遠,盡以模糊,廖可觀其斑點。暇塘窿洞,流水淙淙,而不知所源。 
天子茶鄉
𬜯塘鎮是茶的故鄉,種茶歷史悠久,相傳南宋末年,皇帝南遊途經𬜯塘鎮天子嶺,時值炎夏,身體染疾,幸在此山石岩處覓得山茶一叢,泡製飲服,頓覺清爽開竅,病卻身強。此茶遂成宮中上品,被譽為“天子茶”。
天子茶場出產的綠茶以其色澤深綠灰潤、茶味甘醇,芳香濃郁等優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產品享譽南粵地區,“天子嶺茶皇”還在廣東省第六、七、八屆名優茶評比中獲金獎,“天子茶”在2008年獲國家綠食品認證。1965年在天子嶺建立𬜯塘茶場(又名天子茶場),在平石花樟建立第二茶場。茶山採茶,茶廠參觀制茶、茶莊飲茶,天子嶺上俯瞰,景色盡收,風景宜人。 
清代建築——九座屋
𬜯南古民居群位於𬜯南村九座屋自然村,居民黎姓,祖屋為九座屋,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該屋前面是一列並排的三座廳屋,後面亦依次中、后並排三列,共有九條主屋脊,故俗稱之為九座屋。其建築規模較大,廳與廳之間隔以天井,縱橫間以通巷,外面以高大風火牆裝飾,屋的前面接小院,小院外築有圍牆,院的兩邊建有小廳,一邊是花廳,一邊是橋廳,另設側門通翹首,圍牆外還砌有一路,再外是一半月形水塘,周邊均用石頭砌屋屋屋屋內。屋的各廳均有雕花門屏。翹首、跳首均經過雕飾,檐下牆體用彩繪壁畫裝飾。正中后廳供奉祖先神位,俗稱香火廳。
灰塑
據族譜記載,該屋先祖黎誦禹,字揚善,號慶堂,例授武略騎尉即用營千總補守府。生五子,長子為國子監太學生,四子為按察司檢校廳升授州司馬。五子為例授京外府佐堂,均有功名。黎氏先祖因隨軍征瑤,於明嘉間落籍瀧水,傳九世才定居於𬜯南,建九座屋聚族而居,建築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特點及建築形式。村中祠堂於村外另覓地建造。
村內現有黎誦禹及其子孫所建造的大屋六座,“敷文館”一間。每座建築面積都超過3000平方米,有二進、三進、四進,都是夯土牆體,青磚瓦房,圍牆、天井、排水渠、大屋外半月形池塘均用灰砂土夯築,屋面多為懸山頂,風火山牆(鑊耳)多在前後作裝飾用,形式變化多樣,檐板與屏風雕花精美,繪畫鮮艷生動,室內對聯均雕刻於屏柱上,石材有灰黑色大理石、帝女紅花石和白砂岩石等,學校亦建於清代,有講壇,花園及兩排面向內院的書房,為典型的鄉村私塾大館。 
羅陽萬壽寺
萬壽寺南無阿彌陀佛聖像
萬壽山位於羅定市𬜯塘鎮羅陽圩西南面(羅陽圩口),距羅陽高速𬜯塘出口6公里處,在建羅陽萬壽山森林文化公園,佔地面積300多畝。
《萬壽山上萬壽庵緣記》
明朝崇禎六年,歲次癸酉。羅陽周邊有一人家,姓朱名召南,是明朝皇室,曾被崇禎皇帝賜封為武舉千總大將軍派往嶺南領兵鎮守粵西,因時逢世亂遷徙到現陽春河朗光榮山田村隱居,是始遷山田的二世祖。在一次剿匪戰鬥中因寡不敵眾被追殺至羅陽圩境地,遭前後夾攻,在情急之下為保命從馬背上騰空飛躍到袈裟藤下避過一劫。後為念此恩原地建造了萬壽庵來世代供奉以報救命之恩!
根據民國《羅定志》記載,羅陽原有萬壽庵,始建於明代末年,興盛於清代,毀於民國時期。
太平盛世,佛光普照。2017年丁酉孟春,逢酉有喜。羅陽眾鄉賢和佛教信徒、信眾提議,規劃建設羅陽萬壽山森林文化公園,建環山道路3公里,涼亭3個,文化長廊100米,並在其中復建萬壽庵,並更名為羅定萬壽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成萬壽寺,恢復其昔日榮光,發展並弘揚“天人一體”佛教文化,是眾生萬民的期盼。羅定萬壽廟(寺)復建在萬壽山森林文化公園內,計劃建設主殿1座,附樓1座,凸顯“天人合一,人天感應“福佑眾生。 

獲得榮譽


𬜯塘鎮獲市鎮級工作實績顯著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鎮、財稅工作成績顯著單位、市“平安工程”和“五化工程”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市先進武裝部和三八紅旗集體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