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太和

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轄村

太和鎮(TaiHeTown)位於合川西北部,建於清乾隆13年(公元1748年),與潼南銅梁交界,幅員面積156.71平方公里,轄21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707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萬餘人,城鎮建成區4.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56.8%,是合川區內最大的城鎮。

太和鎮是傳統的絲綢之鄉、馬門溪恐龍故居、紅軍高級將領周吉可家鄉,是全國重點鎮和重慶市中心鎮、衛生鎮、文明鎮、生態鎮、經濟百強鎮、商貿示範鎮,也是合川規劃建設的小城市和主城副中心。

太和鎮歷史文化悠久、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商貿繁榮、經濟基礎較好,現有渝州釀酒有限公司、太和絲綢公司、富金壩發電廠等一批規模企業;有重慶市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各類商業門市1200餘家,是合川西部特色經濟區域中心和輻射周邊30萬人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素有“小合川”之稱。

地理環境


太和鎮地屬淺丘地區,川中褶皺帶龍女寺半環狀構造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216.3米(起點在小甑子碼頭)至346.7米(最高點在把傘村紅堡頂)之間;氣候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溫潤氣候區的南部長江河谷區,冬暖夏熱,春早秋短,無霜期長,雨量豐富。涪江自北向南流經太和鎮,富金壩航電樞紐渠化河道40多公里,上到潼南,下至合川,自然環境優美。 

經濟


太和鎮位於合川西北部,與潼南、銅梁接壤,幅員面積1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891畝,轄21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6595人,其中城鎮人口36104人,勞動力41107人,外出務工23002人,城鎮建成區3.8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9.5%。200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89904萬元,同比增長18.8%;稅收24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443萬元,同比增長8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64萬元,同比增長22.0%;地方財政收入2067萬元,同比增長110.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19元,同比增長20.0%;年末存款總餘額為51160萬元,其中合川農行太和支行22592萬元,重農商行太和分理所(信用社)19243萬元,郵政支行9325萬元。 
太和鎮現有重啤六廠、太和絲綢公司、天洲絲綢公司、富金壩發電廠等大中型企業10餘家,年產啤酒5萬噸,生絲1200噸,發電2.4億度,形成食品、絲綢、能源三大支柱產業。2008年從事第二產業勞動力5546人,第二產業總產值4238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7308萬元。太和鎮是重慶市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生豬生產基地,有桑樹1200萬株,成片桑園10000畝,林地面積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6%,2008年產蠶繭113噸,蔬菜25042噸,水果1278噸,出欄生豬74183頭,形成蠶桑、蔬菜、水果、生豬、林業五大綠色生態農業和“小河胡蘿蔔、中糧紅苕、伍家冬瓜、長流絲瓜、米市地瓜、佛鹽西瓜、東南黃桃、國安柚子、魚箭甘蔗”等品牌農產品,2008年第一產業總產值12721萬元。太和鎮商貿服務業發達,全鎮有綜合性農貿市場2個,營業面積近1.2萬平方米;有超市12家,餐廳23家,文化娛樂企業2家,有各類商業門市886個,有藝源等知名商貿企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達2454人,第三產業總產值34801萬元。 

交通


交通運輸便捷。太和城鎮距合川城區36公里,離潼南縣城35公里,距國道212線18公里,是“遂、南、廣、合”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合川至潼南的二級公路渭潼路穿鎮而過,鎮域內公路已成網路,有縣級道路4條33公里,鎮級道路4條30.6公里,村級道路88條185公里,三級汽車站1座;遂渝快速鐵路橫貫境內20餘公里,設有三級客貨站;太和鎮內涪江通航水域40公里,設有客貨運碼頭1個,小鎮子等水碼頭14處。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40公里涪江穿境而過,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建有裝機容量6萬千瓦的富金壩電站和裝機容量410千瓦的小型發電站1座。鎮域內有溪流15條,水庫5座,山坪塘752座,蓄水量達594萬立方米,河沙和石材儲藏量達100萬立方米。在古山、小河、亭子村已鑽探出天然氣井3口,日產量可達15萬立方米,天然氣入鎮管網已建成。涪江在鎮域內蜿蜒曲折的水體和富金壩半島及庫區,構成優美的景觀帶及舒適的人居生活環境,為太和的鄉村休閑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社會


基礎設施完善。全鎮建有通訊基站9座,移動、聯通、電信、鐵通等公司均設有營業網點;安裝程式控制電話近7000門,行動電話或小靈通用戶達15000戶;閉路電視用戶9286戶,有6個村安裝了廣播設施。有日供水量20000噸的水廠1座和30KVA的變電站1座。公安、國稅、地稅、工商、法院、司法、電信、郵政、農行、重農商行等單位都在太和鎮設立了分支機構。 文教衛生髮達。鎮內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5所,在校師生10785人,其中私立完小——開來小學和重慶市重點中學——太和中學,使太和鎮成為合川又一教育中心和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一塊高地。太和鎮中心衛生院是一級甲等醫院,是合川區的重點鄉鎮中心醫院和太和片區的急救中心,另有村衛生室36個。

文化


歷史文化悠久。太和鎮始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年),原名太和場,俗稱大河壩。太和鎮地傑人靈,上世紀初,張森楷在太和創辦四川蠶桑公社,開創四川地區的蠶桑絲綢實業;亭子村周吉可烈士為紅十五軍創始人和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太和鎮古樓山出土的合川馬門溪恐龍是中國恐龍群中最閃亮耀眼的明星;東南桃花庄是近年來開發的特色鄉村旅遊精品和宜居的新型農村生態社區。太和鎮獨有的土特產,小吃“沖”[chòng]。恐龍湖旅遊區是以修建太和富金電站形成的3萬畝湖泊及沙金果園為依託,打造400畝的湖心島,開發賞花品果、水上遊樂、沙灘游泳、遊艇衝浪、划船觀光、品茗垂釣等旅遊項目,擬三年內投資8000萬對富金庫區進行旅遊、休閑、文化、體育等全方位立體開發。
恐龍湖
恐龍湖

代表人物


張森楷 
張森楷,合川縣雙鳳場人,生於1858年,1893年中舉人,平生治史,為近世著名歷史學家。遺著達48部,1300餘卷,著名的有《史記新校注》、《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記》、《華夏史要》、《四川歷代地理沿革表》、《四川歷代職官沿革表》等。1918年任新修《合川縣誌》主修。
畢生精研史學的張森楷,同時又是現代實業四川蠶桑公社的創始人。他創辦的四川蠶桑公社以合川大河壩(今太和鎮)為基地,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共存在十年,開創了四川蠶桑實業新紀元,不僅為合川蠶桑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主要的是改變了合川與四川省民間傳統的土法種桑養蠶制絲舊法,而且使合川成了川東的重點桑蠶地區,推動了四川全省桑蠶絲的發展。
民國17年(1928年),張森楷病逝於北平。第二年春,盧作孚出資將其遺體由北平運回合川嘉陵江邊的學士山安葬,並建亭紀念。1942年遷葬於渠江江畔的安全鄉安心村。
周吉可
周吉可(1906—1935),字際可,名禎,又名先哲,合川太和人。在合川中學讀書時參加“讀書會”,自訂《新青年》、《晨報副刊》、《學生雜誌》等進步刊物,宣傳列寧和十月革命,參加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政治活動。1927年入黨。次年入上海大陸大學學習。在鄭野萍的領導下,組織“曲線社”,出版《曲線》刊物,宣傳革命。1929年轉學中華藝術大學,繼續參加中共領導的“反帝大同盟”、“中國革命互濟會”的活動,編輯《互濟報》,發展黨組織。1930年5月,受黨中央派遣,隨何長工、騰代遠去鄂東南紅五軍。7月,中央命陳奇、柯慶施、周吉可等組成行動委員會,統一指揮紅八軍第四、五縱隊。10月16日成立紅十五軍,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年1月揮師北上,於河南商城與紅一軍會師,兩軍合併為紅四軍。先後任第十師政治部主任、軍宣傳科(部)長。11月7日,紅四軍與紅二十軍合併,擴編為紅四方面軍,先後任紅二十五軍宣傳科長、政治部主任,隨軍轉戰鄂、豫、陝、川邊境。民1935年6月,在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北上。9月,病逝於川西途中。
易殿丞
易殿丞(1900—1983),合川太和人。抗戰爆發后,生絲出口斷絕,以致太和數家絲廠紛紛停辦。他決心復甦傳統絲業。民國二十七年(1938),籌集資金租用小河鄉胡家壩田地400畝,修建涪濱蠶種場,次年春就制出優良蠶種10000張,深受蠶農歡迎。接著,他又將蠶種場改作綜合性的農場,兼營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養魚,並進行稻麥良種試驗。經過3年努力,農場初具規模,收入逐漸增加。以後10餘年間,蠶種生產蒸蒸日上,達到了以農場養種場的目的。民國三十年(1941)他邀集股東20餘人,股金30萬元,買得利華絲廠廠房和懷仁絲廠設備,並新添木機100台,成立太和絲廠,任經理,先招工400餘人,后增至1000餘人,年產絲近200擔,遠銷成都、昆明、緬甸等地區及國家。1950年因緬甸信息隔絕,產品積壓難銷,部分股東退股,絲廠只得停業。他毅然承擔風險,於當年10月又組建聚和絲廠,繼續發展生產。后併入重慶絲紡廠。曾任合川縣第8屆縣政協委員。

太和大事記


1748年(乾隆十三年),始建太和場;1906年改設泰安鎮;1926年更名為太和鎮。
1902年,張森楷在太和觀成立四川蠶桑公社,后更名為四川第一經緯絲廠。
1902年,翹秀兩等小學堂(太和鎮小前身)建立。
1906年,周吉可出生於亭子橋董家灣,為紅十五軍創建人之一,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
1938年,易殿丞在小河壩開辦涪濱農場,後為合川縣蠶種場。
1939年,中國共產黨合川縣大河壩特區支部建立,書記向文炤,副書記蘇策。
1949年12月3日,太和解放。
1950年3月,合川縣第七區太和鎮人民政府成立,孫超任區長。
1950年3月9日,土匪李龍光等在太和鎮暴亂,被鎮壓。
1954年,太和鎮舉行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1956年,合川縣第四初級中學校在太和觀成立;2008年2月,太和中學創建為重慶市級重點中學。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隊在古樓山腰發現合川馬門溪龍化石。
1959年,大和鎮興建“五一”蠶種場。
1960年,全程37公里的太大路建成通車。
1960年,中央輕工業部在太和蠶繭站召開全國蠶繭烘焙機械化現場會。
1979年,太和開始用上長壽高壓電,結束無電的歷史。
1980年,太和繅絲廠建成,生產的“梅花牌”白廠絲暢銷中外。
1981年7月13日,太和發生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最高水位232.68米。
1984年,太和區辦啤酒廠建立;1996年11月改製為重慶啤酒集團第六分廠。
1993年12月,太和撤區並鎮;2001年6月,小河、木蓮併入太和鎮;2005年4月,佛鹽併入太和鎮。
2001年1月29日,太和鎮涪江蓑衣灘發生特大海損事故,死亡46人。
2002年8月,太和鎮第一所私立學校——開來學校成立。
2005年11月,遂渝鐵路建成通車,並在太和設站。
2006年6月,富金壩發電廠建成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