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沙參
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杏葉沙參(學名: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是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廣西、江西、廣東、河南、貴州、四川、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山坡草地以及林緣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模式標本產地是湖南武岡。
南沙參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記述有“主積血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中將沙參與人蔘、玄參、丹參、苦參稱為五參。
杏葉沙參
該種以大多數具柄的葉子、幾乎平展或弓曲上升的花序分枝、極短而粗壯的花梗、特別是寬而通常在基部彼此重疊的花萼裂片和被毛(少無毛)的花盤,有別於近緣種。與A.petiolata的區別不僅在於花萼、花盤和花冠大小,還在於花冠裂片的形狀,本種花冠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大於長,而A.petiolata為卵狀三角形,長大於寬。而且木種葉片厚,紙質,而A.petiolata葉片薄,膜質或薄紙質。兩個種在形態上的界線一般說來是清楚的。在生態上,各佔據不同海拔高度。但也有難於區分的情況。
種內可分為兩個異域亞種。
杏葉沙參(原亞種)
至少莖下部的莖生葉有明顯的葉柄,柄長可達2.5厘米。花萼裂片較寬,寬2-4毫米。花盤長1.5-2.5毫米,大多被毛。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
莖生葉近無柄或僅莖下部的葉有很短的柄,極少葉柄長達1.5厘米的。花萼裂片較窄,寬1.5-2.5毫米。花盤長(0.5)-1.5(2)毫米,多數無毛。
杏葉沙參(原亞種)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和林緣草地。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下草叢中。
杏葉沙參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產江西東部(包括廬山)、福建西部(連城、永安)、浙江(龍泉、天目山)、安徽(黃山、九華山)、江蘇(溧陽、南京)。
該種是中國藥典中南沙參的葯源之一。
杏葉沙參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綱目》:甘淡而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蒙筌》:足厥陰。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肺經,又肝、脾二經氣分。
養陰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喉痛。
①《本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②《別錄》: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
③《藥性論》: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④《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治)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⑤《綱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瘺。
⑥《玉楸葯解》:清肺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鬱蒸,治瘰癧斑疹,鼻瘡喉痹,瘍瘡熱痛,胸膈燥渴,溲便紅澀,膀胱癃閉。
⑦《飲片新參》:清肺養陰,治虛勞咳嗆痰血。
⑧《中國葯植圖鑑》:降低血壓。
內服:熬湯,3~5錢(鮮者1~3兩);或入丸、散。
風寒作嗽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泄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