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誌

盂縣誌

《盂縣誌》是盂縣的地方志,該書由盂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方誌出版社出版,中國地質科學院562印刷廠承印。全書882頁,142萬字,配有16張彩頁和3幅地圖。

正文


簡介


原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題寫書名。1997年8月,獲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

歷史


盂縣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史載:周靈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縣境東北部曾建立仇猶國),而且有編史修志的傳統。在這塊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傳著無數動人的故事與傳說,並湧現了大批傑出人物。
自春秋戰國以來自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縣誌》面世后,歷經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盂縣都有新編或續編的志書。新中國誕生前,僅傳世的《盂縣誌》就有明嘉靖版和清康熙版、清乾隆版、清光緒版四種。

內容


全書設24編99章326節,卷首還另設有“概述”和“大事記”,卷末有“眼外輯要”和編后。依據“橫排門類,豎寫歷史”及詳今略古的原則,新編《盂縣誌》較為真實的記述了從春秋周靈王三年縣境設仇猶國至1990年計2559年間全縣自然與社會的發展概貌與現狀。
重點記述了山西省盂縣從1840年至1990年,特別是建國以來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全縣自然與社會的歷史及現狀。濃墨謳歌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區人民的悲壯精神和光輝業績,重筆記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縣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
《盂縣誌》的篇目設置在整體結構、布局、類別、領屬、順序、命題等力求符合志體和事物發展規律及學科分類,頗得“資治、存史、教化”之旨。有兩點很引人注目:一是善於歸納,二是突出個體。
這部卷鐵浩繁,博大精深的新志,堪稱資料翔實,分類合理,表述簡要,印刷精美,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讀性。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創造新的歷史的盂縣人民,對茁壯成長的後代子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鄉土教材。

評價


這是深植於優秀文化傳統土壤的一部力作,用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編纂的新《盂縣誌》,汲取了舊志各版本的營養,突出了社會主義新方誌注重經濟部類的記述和資政、教化功能,無論是在指導思想,還是在體例結構、資料取捨、文體文風、記述方法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語,新志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重的地方特色。加強了宏觀記述,注意了記述內容的整體性。所謂地方志書的整體性,主要指的是記載一地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狀的事物間的有機聯繫。它是以志書特有的橫排豎寫這種形式來體現的。這種注意整體聯繫的追求是新志的科學性所在。新編《盂縣誌》的時代特點與地方特色正是通過這種有機聯繫來體現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反映地方的特點,是修志者的共同追求。
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在今年第二期《中國地方志》上著文贊它“全面反映了盂縣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面貌,特別是建國以來的現狀”,“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讀性。
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中國地方志協會常務理事林衍經先生也都給予較高評價(見1996年第六期《滄桑》)。
天津市志辦主任、中國地方志協會常務理事郭鳳歧,安徽《江淮時報》總編輯、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歐陽發等方誌專家寫了評論文章。
大家對《盂縣誌》優點的肯定可概括為48個字:觀點正確,符合宗旨;篇目恰當,有所創新;資料紮實,信息密集;特點鮮明,詳略有度;選載人物,嚴肅慎重;表述得體,文字簡括。清代方誌學家霍宣穎說:“凡志之佳惡,不待煩言,但閱其門目,便可知有無鑒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