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食制
分食制
現在中國傳統宴飲方式是共享一席的合食方式,既親切熱鬧,又顯盛情敬意。其實,這種傳統並不古老,只有一千多年歷史,最早的就餐方式則是分食的。
春秋戰國及更早時期,尚無桌椅等物,人們席地而坐,吃的時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邊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如《藝文類聚》載,戰國末期燕太子丹優待荊軻,與他等案而食。案,低矮狹長,很像現在北方農村裡的炕桌。“等案而食”表明,兩張食案上放相同的飯菜,供兩個人各自據案分食。又據《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曾待客夜食,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客慚,自刎。”顯然,那時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話,便不會發生“飯不等”的誤會了。
魏晉時代,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胡床”開始進入中原地區。胡床,又稱交床,類似如今的摺疊椅而無背。從此,人們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為垂足而坐。到了隋唐五代,出現了更加方便、舒適的大椅高足,杯盤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擺在桌上,終於逐漸形成了每人圍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不過,即使打那以後,分食的習慣也還沒有完全消失。比如,公元十世紀的南唐畫家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與幾位士大夫面前各擺幾隻長方形桌子,上放一色的八盤果品佳肴。這種分食方式便是顧閎中據實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