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墨荷的結果 展開

墨荷

張大千創作國畫作品

《墨荷》是張大千1947年創作的一幅國畫作品,現收藏於台灣歷史博物館藏。

作品鑒賞


此畫以豎幅的形式,採用復筆,筆力豐厚濃重,荷葉寬碩,由荷梗擎住托出水面,在水汽瀰漫的氛圍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態;荷花挺峻,荷葉的渲染恰恰凸顯了白荷的玲瓏優雅。整幅畫作尺幅巨大,大起大合、肆放灑脫,令人回味無窮。
張大千的許多花卉畫,特別是畫荷,多是運用石濤先用水墨,再罩花青、赭石的方法。張大千一生中畫過很多荷花,打上張大千烙印的“大千荷”成為中國藝術史上具有豐富內涵的經典意象之一。張大千畫荷,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從開始學畫臨摹八大、石濤的荷花直到臨終,荷花這一題材幾乎沒有離開過畫案。既有巨幅的丈二匹大荷,亦有不盈尺的小幅荷花。
張大千畫荷極重荷干。特別是畫荷梗,以圓筆中鋒,一瀉數尺。此幅畫作中,幾支荷梗如同畫面之“骨”,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提升了畫面之“氣”。張大千自言:“荷干在畫中最為重要,等於房子的樑柱。畫從上而下,好像寫大篆般。要頓挫而有勢,有亭亭玉立的風致。”
這幅《墨荷》是張大千自敦煌返回后的創作,敦煌之行對其藝術發生了深遠影響,自此張大千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系統和風格。其中最直接的體現,是他依照敦煌壁畫風格所作的人物畫,同時,其畫風的改變也在各種題材作品上有所展露。如此幅作品帶有極為明顯的承前啟後的特徵。此前的荷花,猶如小家碧玉,風姿綽約,卓爾不群,但多少帶點脂粉氣,花、葉的布局、勾勒、皴染略有生澀而不夠自然灑脫,不若後期的荷花浮華掃罷,真醇盡顯。此幅則風姿綽約,但又真氣瀰漫,頗有後期所作荷花的風貌。

創作背景


張大千畫荷,可追至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濤的筆法墨韻。這幅《墨荷》是張大千自敦煌返回后的創作。
張大千愛荷、養荷、觀荷、畫荷。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曾住北京頤和園,花很長時間在湖畔觀察荷的千姿百態,研究它的生長規律。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他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極其精準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徵和瞬間的動態,然後加以提煉、誇張,使之寓意深刻。大千的墨荷尤其與眾不同,他常常用草書筆法為之,行筆奔放,一氣呵成。

作品評價


書畫鑒定專家傅申在《大千與石濤》:“大千的墨荷……實際上是兼采八大的荷葉與石濤的荷花。從八大得氣,自石濤取韻,因此而能自成一家的。不識此秘,對大千的畫荷,終只得其皮相而已。”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中國畫家、書法家。20世紀50年代,他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