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東區的結果 展開
- 台灣省嘉義市東區(縣級行政區)
- 四川省攀枝花市轄區
- 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區
- 台北東區
- 匯僑新城東區
- 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東區
東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區
東區是位於香港島東北部,也是香港人力資源的主要集中地。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筲箕灣居住。東區的總面積約18.9平方公里。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東區人口約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區份,僅次於沙田區,東區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香港18區中僅次中西區和灣仔區,排名全港第三位。所以,東區佔香港的經濟總量是數一數二的。
東區一帶早於宋朝時便有人聚居。當時來往浙江、福建和廣州之間的船隻,有時會在途經柴灣時到岸上取水。
香港開埠前後,該區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柴灣,其後擴展至筲箕灣,人口以漁民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北角的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以及馬寶道等地。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
在未有區議會之前,現時的東區根據當時的市政局分界劃分為北角及筲箕灣兩區,現時的銅鑼灣東在北角以外。
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了中西區作為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后,香港重光,包括華人官員在內的香港政府為了處理好當時居民的居住問題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設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香港政府的華人官員還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為興華村,這個名字有華人在香港復興,當家作主的深遠意味。
香港島東部不再有海盜襲擊的危險,加上香港島的就業機會比較多,所以,為應付市民對港島住房的需求,政府和發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發展區內住房建設和配套建設,包括各色各樣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應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正是因為時代的推進和人民的力量,東區由海盜為患的不毛之地走向安居樂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區,從落後走向文明,從過去走向未來。
東區區議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共有43個議席,當中包括37位民選議員及6位委任議員,於1982年成立。
維多利亞公園
維多利亞公園是港島區目前最大的公園,總面積約十九公頃,於1957年10月16日開始供市民使用。公園內除了綠茵處處的休憩處外,可供市民使用的活動設施繁多,包括一個擁有三千多個座位的網球中央主場、十三個網球場、六個硬地足球場、四個籃球場、一個泳池、兩個草地滾球場、一條緩跑徑、一個模型船水池、五個兒童遊樂場以及餐廳、小食亭等等,可滿足不同市民的需要。
東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東區]
小西灣運動場
小西灣運動場是港島區繼香港大球場後第二大運動場,坐落於小西灣海傍填海區,佔地四萬三千平方米,耗資二億三千多萬元興建,並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落成啟用。運動場設有可容納一萬一千九百名觀眾的圓拱形上蓋看台,以及符合國際業餘田徑總會標準的田徑設施;場內更有符合國際標準的草地足球場,可供舉行甲組足球大型賽事。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由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今天,炮台已改建為博物館,重點介紹明、清兩代至今的海岸防衛歷史,欣賞不少軍事物資如坦克車、槍械、大炮等,於閑暇中享受認識歷史的樂趣。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00年7月開放給公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