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里村

山東省鄒平縣孫鎮轄村

輝徠里村,歷史文化名村,隸屬於山東省鄒平縣孫鎮,毗連辛集村、潘劉村、於何村。茂林成蔭,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全村農業戶口人數近1800餘人,其中李姓佔75%以上。

輝里村是一個歷史文化名村,李姓家族曾在清代出了五子登科,而且還是五代甲科,這在封建科舉時代是不多見的,以“五子登科”傳頌至今。大概李氏家族清代共考出20多名進士,30多名舉人。清代天下聞名。

鄉村由來


輝里村
輝里村
道光三十年(1850)李濤等修《鄒平李氏族譜》載: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錫公由河北棗強遷至郡北之輝里庄,至清朝已相沿數傳。

歷史傳說


據傳,六百年前的明洪武末年,鄒平青龍山一帶忽然遭遇暴雨和龍捲風襲擊。一聲炸雷把青龍山啞風口炸開一條裂縫,一條黃龍突然挾颶風從山縫中騰空飛出,接著便向東北方急逝而去。當龍捲風刮到離縣城四十里地的一片灰菜地時,正碰到一壯年男子在地里挖菜,他唯恐颶風危害自家的田園,隨手便將鐮刀向旋風中心扔去。說來也怪,只見幾滴鮮血從空中滴下,霎時龍捲風沒了蹤影。這位壯年漢子不是別人,正是洪武初年從河北省棗強縣遷來的李氏先祖李天錫。因李天錫在灰菜地里鎖住了黃龍,保護了李氏莊園,人們就把這個村子起名叫做“灰李庄”,後來更名為輝里庄,意即村莊必定會有光輝遠大的里程。據村裡輩分較大的老人講,輝里村這個名字早就有了,並非由“灰李庄”演變而來。

歷史典故


李氏兄弟“五子登科”
據資料,一家“五子登科”,這在山東省尚屬首例。登科“五子”的父親名李廷桂,李廷桂一生育有六子,除長子李景嚴17歲早逝外其餘五子李鵬、李景岱、李皓、李景嵩皆在乾隆時期登甲乙榜,這便是名傳後世的“五子登科”
據《李氏族譜》記載,輝里村李氏族人李廷桂原來共有6個兒子,但大兒子李景嚴17歲早逝。從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次子李鵬考中舉人,到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四子李鵠最後一個考中進士,李廷桂的5個兒子在25年的時間裡先後考中舉人和進士,這就是名傳後世的“五子登科”,輝里村因此而名揚天下。據史料記載五子登科在山東歷史上僅此一例。輝里村李氏家族是著名的科舉世家,李氏家族曾出現兄弟同榜者3對,兄弟五子登科一例、父子五子登科一例,同時還是五代甲科。山東歷史上五代甲科只有四例,昌樂閻世繩一家、諸城劉統勛劉墉一家、濱州杜瀚一家、輝里李廷桂一家。
清乾隆五十一年,次子李鵬23歲考中舉人,乾隆六十年考中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內閣典籍宗人府主事、吏部主事、戶部員外郎、江南道監察御史、福州府知府。三子李景岱乾隆五十九年考中舉人,嘉慶六年考中進士,歷任河北平鄉、邢台、清苑、獲鹿縣知縣。四子李鵠嘉慶六年考中舉人,公元1811年才考中進士。李鵠性格內向,不善言語,中進士時已經42歲,歷任直隸成安、雲南宜良縣知縣。
五子李景嶧生於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五十九年跟三哥李景岱同榜中舉。他在中舉后即被欽點至咸安宮任教師,一年後提拔到江蘇溧陽、丹徒任知縣,繼而升任松江府常州府知府,最後晉陞為蘇松太兵備道。六子李景嵩生於乾隆四十年,20歲時考中舉人,24歲時便考中了進士。據說,李景嵩精明幹練,很有辦事之才。任職河北深澤縣知縣12年,除盜賊戒賭俗,選人才辦教育,建樹頗多。嘉慶十六年,父親病故,李景嵩回家守孝兩年,歸任后不久患病身亡,年僅38歲。
在李廷桂的五個兒子相繼登科中舉后,嘉慶皇帝曾親自書《五子登科》匾贈予李氏家族(有一說法是大學士劉墉書寫)。公元1800年,以李景嶧為主,兄弟五人共同出資修建“長善堂”,門樓上方就懸掛著《五子登科》匾,內上方懸掛“兄弟同榜”。他們的成功成為古代人人羨慕,津津樂道的家族盛事。
歷史上三四代的“累代甲科並非少見,但五代以上的則為數不多。
我省已知的五代以上“累代甲科”有四例:
(1)濱州杜受田一家七代進士
(2)諸城劉統勛一家五代進士
(3)昌樂閆世繩一家五代6名進士
(4)鄒平李廷桂一家五代10名進士。
輝里村
輝里村
抗擊土匪,不畏強御
在村子的西頭至今保留著一塊1930年時雕刻的《不畏強御》石碑。此碑分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座寬1.2米,總高3.66米。碑首雕有二龍戲珠圖案,正面右上為“大英畏烈士殉難紀念碑”,正中為“不畏強御”四個大字,左下方為當年立碑的長山、鄒平兩縣19個村的村名。碑后則詳細記述了李機慶等四位烈士為抗擊土匪、保護民眾生命財產而英勇殉難的事迹。
民國十七年(1928)農曆六月十五傍晚,5名張鳴九部散匪從焦橋某村綁架了一名教書先生和5名學生,大搖大擺、氣勢洶洶來到了當時的輝里鄉小三村高記酒店。這個酒店的掌柜高鳳祥就是本村民團紅槍會的負責人。他一面吩咐夥計趕快給土匪生火做飯,一面又抽身到裡屋寫好求援字條,讓夥計高德軒以買大煙的名義到輝里村民團送信請求支援。農曆六月十五,月色清明,夥計高德軒趁著月光,連夜趕到輝里村把信送到民團團長李北辰家中。李北辰打開字條一看,見事情緊急,稍加思索后決定,讓小三村民團先暗中包圍酒店,等待援兵共殲土匪。他吩咐高德軒帶好回信趕緊回村,接著又派人到附近各村送信聯絡。午夜,鄭家寨段維烈、本村李機慶、李恭長、李友長等一大批民團隊員陸續來到村公所。一點左右即集合了150餘人。大約三點鐘,李北辰帶領聯庄民團隊員如約趕到了小三村。
大約五點鐘,經過四個小時的激戰,發現200多名隊員無一傷亡。再看5名土匪,則是一死一逃,另外3名全被生擒活捉。經兩村民團商議,立即釋放被綁人質回家。另外因小三村勢單力薄,活捉的3名土匪則由輝里聯庄民團帶回另行處置。 3名土匪被押回輝里村后,當晚即在村民團院內對其進行了審訊。但3名土匪全是跟隨張鳴九打過十幾年仗的老兵殘匪,他們拒不認罪,只求速死,聲言“如果留下一條活命,他們定會捲土重來進行報復”。面對這種情況,村民團當即做出決定:第二天把土匪全部押赴小清河岸實行公開處決。
農曆六月十七日,輝里聯庄民團隊員將捉來的土匪全部捆到小清河岸邊執行死刑。在李恭長、李友長兩人剌死了一名土匪后,其中兩名土匪乘人不備,掙開繩索滾向河中欲泅水潛逃。正在眾人驚慌失措之時,只知殺賊之義的李機慶、段維烈兩人拿起紅纓槍,不顧河深水急即跳入水中,去剌殺泅水的土匪。最後雖然剌死了落水的土匪,但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六月十九日,土匪又來到輝里村進行報復。為了避開土匪的鋒芒,村民團已動員老百姓到野外高粱地躲避,在家的只有老弱病殘。但這些人土匪也不放過,把在家的群眾趕至村內空場上,從村西頭開始挨戶進行搶掠並焚燒房屋。李恭長、李友長兩位血性漢子懷忠勇之心,稟威武之氣,怒髮衝冠,一躍而起,拿起手中的武器就衝進村裡。二人一見土匪的背影就開了槍,兩人同時打倒了兩名土匪。土匪一見有人從背後開槍,立即放下東西反撲,十幾名土匪同時向李恭長、李友長開槍還擊。二人依靠熟悉地形,接連又打傷了幾名土匪,終因寡不敵眾,被趕上來的土匪槍殺在了大街上。這時,民團團長李北辰也帶領民團隊員殺入村中,幾名隊員架好五子炮向土匪聚集的地方開了火。其他隊員則吶喊助威,土匪見大隊人馬殺進村來,來不及收拾搶來的財物,就一溜煙地逃走了。
輝里村在這次土匪洗劫中蒙受了慘重損失。全村有200多間房屋被土匪燒毀,還擄走了包括民團團長之子李貞長在內的3位村民。但張鳴九的土匪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輝里民團的奮力反抗下,有6名土匪負了重傷,還有兩名土匪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為了永遠地紀念他們,鄒長兩縣19個村的群眾自發捐資厚葬了他們,並且在兩年後又立“不畏強御”碑,以讓子孫後代永遠緬懷英烈的壯舉,讓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
不畏強御
不畏強御
捐資辦學,共成斯舉
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一代碩儒、民盟創始人梁漱溟先生曾在輝里村做鄉村建設試點,並在五子登科故居成立了鄒平縣非常有名的一所學校“輝里完全小學”。為感謝輝里村村民踴躍捐款資助辦學的善舉,欣然提筆寫下“共成斯舉”四字,輝里村村西口的碑刻,是那段歲月的歷史見證。
1909年,輝里村創辦輝里初等小學堂,后改稱輝里庄國民學校,校址位於長善堂“五子登科”故居。1923年改稱輝里村初級小學校。1929年,村內知名士紳李北辰、李樂亭等人帶頭倡議集資更新校舍,擴大辦學規模。他們首先致信青島“五子登科”嫡傳親屬,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後來,本村及周圍辛集、曹家、鄭家等村的群眾也積極響應。輝里村首富李子石捐資40銀元,中等農戶捐5-10銀元,一般農戶捐1-2元,共有近200戶村民和進步士紳為改建學校踴躍捐款捐物。經過改建,輝里村初級小學面貌大變,班額從原來的兩個班增加到四個班,人數增加至100名。
1931年秋,剛剛上任鄒平縣鄉村建設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的梁漱溟,聽說此事後大為感動。他親自來到輝里初級小學進行視察,並揮筆寫下“共成斯舉”四個大字以示紀念。1933年7月鄒平縣進行鄉村建設實驗縣改革,輝里小學遂改稱實驗縣第十二鄉鄉學,李北辰任鄉學長,劉佩三、李美亭任鄉里事,李益三、何昌平先後擔任鄉隊長。於是,他們把“共成斯舉”刻成石碑,樹在學校院內。
輝里村
輝里村
五子登科廣場
五子登科廣場
后經歷校址變遷、戰爭等原因,“共成斯舉”碑碑址幾經改變,現在在輝里村西村頭,為縣級文物。

發展現狀


輝里村遠近聞名,領導們親臨輝里村指導美麗鄉村建設。
縣委書記皮台田前來視察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輝里村
輝里村
輝里村
輝里村
輝里村
輝里村
縣文體局局長孟祥山調研輝里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