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10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復旦大學聯合創辦。1961年獨立建制,隸屬中國科學院。是中國紅外、光電技術領域的骨幹單位和主要研發單位。

研究所以紅外光電技術研究為定位,圍繞紅外、光電探測系統技術,紅外焦平面和紅外、光電系統核心元部件,紅外基礎物理理論應用基礎研究三大領域開展研究工作。

截至2016年8月,研究所共有職工83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開設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28日,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復旦大學聯合創辦成立,在復旦大學內。
1961年1月,開始獨立建制,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62年9月1日,改名華東技術物理研究所,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
1964年2月3日,中科院黨組決定該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紅外技術研究中心之一。
1968年3月1日,劃到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稱為十五研究院1510所,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字834部隊。
1970年6月,恢復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名稱。
1972年4月18日,遷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420號,佔地110畝。
2007年9月30日,研究所研製的海洋一號B星在軌交付運行使用。 11月,研究所獲得貫徹中國科學院公共事務管理標準優秀單位。 12月,被國家人事部、國防科工委、國資委、總裝備部和中國科學院授予“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單位”稱號。
2008年9月,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職工體育示範單位”榮譽稱號、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09年2月,研究所嫦娥一號激光高度計獲200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3月,新型紅外地平儀在軌試驗成功、第六次蟬聯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 7月,研究所“風雲二號”E星成功實現在軌交付。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2010年5月18日,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
2011年6月,獲獲中科院上海分院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12年5月15日上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嘉定園區開工典禮舉行。 10月19日,通過中科院ARP系統數據質量評估。
2014年11月,研究所通過軟體過程改進(GJB5000A)二級正式評價。
2015年2月,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4月,嫦娥三號主動光學載荷研製團隊獲上海市勞模集體榮譽稱號。

科研條件


設施資源

• 科研設備
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設有薄膜生長與表徵機組、器件設計製備與分析機組、空間環境模擬試驗機組、先進光學製造機組、電子學裝聯機組五個專業實驗平台;擁有KM-1.8冷背景超高真空試驗設備、激光干涉儀、三座標機、數控小磨頭加工中心、溫度試驗箱等科研設備。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共有圖書三萬多冊,期刊五百餘種,期刊合訂本二萬餘冊,擁有中國國內外資料庫55種,聯合目錄集成服務方便用戶了解中國科學院所屬圖書館關於印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收藏情況,及中國400餘家圖書館關於該資源印本的收藏情況。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研究所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共建實驗室1個;設有第二研究室、第四研究室、第五研究室、第八研究室、工程一室、工程三室、工程七室、工程九室等科研部門;是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上海紅外與遙感學會的掛靠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測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光感測器點)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紅外成像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紅外探測與成像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實驗室:現場物證光學探測技術聯合實驗室

人員編製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據2018年4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崗職工1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50餘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各類國家級專家80餘人次;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近15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80餘人。其中,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萬人計劃3人,1人,青年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3人,中國科學關鍵技術人才6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3人,上海市科技精英4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定元匡定波沈學礎薛永祺、陳桂林、褚君浩王建宇
中國工程院院士:龔惠興、方家熊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兼):龔惠興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馮旗、陳效雙、湯心溢、龔海梅陸衛
中組部青年:郝加明、陳建新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徐剛毅、胡亦斌、陳剛、郝加明、萬雄、康亭亭、湯心溢、張建國、何力、陸衛、戴寧陳效雙、蔣君祥、王興軍、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何力、戴寧、陸衛、張建國、陳效雙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底,研究所在國際合作方面與美、日、英、法等10多個國家、地區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中國光學學會紅外與光電專業委員會、中國空間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宇航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紅外與遙感學會掛靠該所。
研究所以長三角地區為輻射點,分別在上海浦東、常州、無錫、嘉興和太倉等地建立了太陽能電池研究與發展中心、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中科院無錫物聯網中心、嘉興光電工程中心以及太倉先進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底,研究所共有在研科研項目288項(工程類66項,基礎預研類222項);截至2016年8月,共獲得重大科研成果80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80項,其中國家級獎成果62項、獲得國家專利737項(有效專利263項)。
截至2016年底,共有在研科研項目314項(工程類56項,基礎預研類258項)。2015年,完成結題驗收91項。申請專利202項,獲專利授權150項。發表科技論文328篇,軟體著作權登記5項。2016年,完成結題驗收91項。申請專利202項,獲專利授權150項。發表科技論文328篇,軟體著作權登記5項。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部分科研獲獎成果
獲獎項目獲獎名稱獲獎時間
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十通道掃描輻射計中科院科技進步獎2000
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國家科技進步獎2001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國家科技進步獎2003
空間光譜成像輻射計研究集體中科院傑出成就獎2003
輕型機載高光譜解析度成像遙感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2004
"創新一號"低軌通信小衛星"創新一號"低軌通信小衛星2005
遠程醫學系統工程建設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2005
碲鎘汞紅外焦平面光電子物理的應用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2005
1號衛星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 

學術期刊

•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該刊原名《紅外研究》,於1982年創刊,從1991年更名為《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主要報道紅外與毫米波領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進展,刊登在紅外物理、凝聚態光學性質、低能激發過程(包括低維繫統和電子結構計)、飛秒光譜學、非線性光學、紅外光電子學、紅外與毫米波技術(包括元器件、系統及應用、智能信息技術和人工神經網路、生物醫學光學研究等)方面有創新的研究論文、研究簡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為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EI(美國工程索引)、CA(美國化學文摘)、SA/INSPEC(英國科學文摘)、JICST(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AJ(俄羅斯文摘雜誌)、SCOPUS(SCOPUS網路資料庫)、METADEX(METADEX光碟資料庫)等國際著名檢索體系收錄。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CAJCED);被包括萬方數據——中國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等在內的國內所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先後多次獲全國、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
• 《紅外》
紅外
紅外
《紅外》雜誌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中國遙感應用協會聯合主辦的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類刊物,月刊,創刊於1980年。
該刊主要報道現代紅外光電子高新技術領域各種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重點偏向紅外光電探測技術硬體及應用的新進展、新動向、新趨勢。報道範圍涉及紅外材料與器件,紅外遙感,紅外成像,紅外報警、微光與夜視,預警與制導,紅外光通信,紅外醫學檢測與醫療技術,工業測溫、測濕、測寬、測速,紅外光譜分析等。
該刊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NKI)等重要資料庫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8月,研究所共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博士后流動站:電子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點: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物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製冷及低溫工程光學、凝聚態物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物理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製冷及低溫工程、光學工程、光學、凝聚態物理

教學建設

2015年,研究所在學研究生人數365人,畢業研究生72人,招收博士33人,碩士73人。
據2018年4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導師88名,碩士導師141名,在學研究生人數373人,畢業研究生88人,招收博士57人,碩士70人,在站博士后20人;另外聯合培養研究生約100人左右;開設隆文獎學金、AM獎學金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研究所標識構圖採用三角形,使整個畫面既穩定堅固,又升騰向上。
三角形寓意本所是集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重大工程任務、開發研究及高新技術產業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單位,三大塊結構相互關係,相互支撐,互為促進,共同發展。
標識形成了藍天背景襯托下的銀白色太空梭,寓意本所主要從事的是國家航天高科技領域的研究。

文化生活

據2016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研究生會舉辦的文化活動有:求職入職經驗交流會、研究生K歌大賽、電影放映活動、11.11陪你過光棍節歡樂活動等;組織研究生志願者隊舉辦戶外徒步活動等志願服務。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陸衛
黨委書記龔海梅
副所長戴寧
丁雷
副所長、紀委書記童衛旗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