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韓
宋之韓
宋之韓,字奇玉,號蓮仙,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十八日,病逝於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二十四日,葬于山東省蒼山縣大仲村鎮寨子村東;明末一代聖賢文人、古文家、都察院僉都御史宋鳴梧次子,崇禎御史大夫、戶部侍郎、南明內閣大學士首輔宋之普之胞弟;廩貢生,授東昌學博,因其博學多才深受清康熙皇帝的“才堪效用,力可宣猷”之賞識,而特被敕授為四川瀘州通判。
宋之韓與清朝大詩人宋琬交往甚密,並有詩證(分別被收錄在宋琬的《安雅堂集)和宋之韓的《海沂詩集》中),但其一生清心寡欲,陶醉自然,雖年少時與兄宋之普一起歷經坎坷,但走向仕途后卻沒有經歷太多的大起大落,因此其作品缺乏宋琬式的社會震撼力。但宋之韓一生詩興執著,作品頗豐,從少年到老年幾十載筆耕不輟,先後一共寫下了兩千多首詩(今保存下來的只有八百餘首),不僅內容豐富,題材多變,而且詩體不拘,多彩多姿,是一份難得的明末清初的齊魯、江浙、川陝等其涉足之地的歷史畫卷,而在詠物抒情上,更是擁有無數的妙語佳句,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實屬難得的好詩。
其代表作有《野老歌》、《萬鳳窩即事》、《北林墓望東山》、《壽玉叔司農》、《魚翁》、《望岳》、《蘇州道中》、《棧道行》、《再過浣花溪》等。
其清嘉慶版《海沂詩集》今被收藏在國內和日本、美國、台灣等十幾家知名的大型圖書館和博物館中。
宋之韓
宋之韓(1532—1600年),明代著名學者。字元卿,號敬齋,武安城關人。
宋之韓出生於儒者之家。其父親為貢生,為當地有名的孝子。宋之韓自幼聰慧,興趣廣泛,酷愛讀書。他不僅能誦讀五經六義,諸子百家,就連醫學、卜卦等雜書也無不能曉。在同齡的兒童中,他的舉止很是引人注目。
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宋之韓考中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再登進士科,初授襄陵(今河南睢縣西)令。當時襄陵有通往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的驛路穿過縣境,設有驛站,而驛站往來全仗縣令接待,驛站耗費巨大,歷任縣令叫苦不迭。宋之韓到任后,嚴加整頓,按計劃做好供應工作,解決了驛站供需費用。
隆慶元年(1567年),有土匪襲擊襄陵縣城,當時因守城兵力不足,城牆多為土坯所築,不易防守,宋之韓下令派遣民工土卒開渠,將汾水引入護城河。土匪不能攻城,只得撤退,使百姓免遭一場兵難。事後,宋之韓申請改築成磚城,帶頭捐出自己俸金倡導大家捐資。並親為籌劃督帥,耗時三個多月,磚城竣工,從此解除了百姓對土匪侵擾的後顧之憂。兩台(指門下省“東台”,中書省“西台”)稟報於穆宗,得到穆宗的嘉許。
宋之韓在襄陵任職不及兩年,這位清官遭到小人誣陷,將他遷職為西安府府丞(佐吏)。但他毫無怨言,揮鞭赴任。到任之後,幫助府尹剷除弊政,使府政為之一清。由於政績顯著,宋之韓又升為中央諫官,任戶部吏科給事中(從七品官)。在朝廷之中,這種職位顯然是微職,但宋之韓卻不避權,為官敢言,首次向上陳述三種弊端,涉及朝中眾多大臣。其言詞雖多激烈,但切中要害。他還對屯政漕運、屯田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都切實可行。於是,又遷任刑科給事中(正七品官)。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駕崩,神宗即位。掌司禮監兼提督東廠(明朝特務機構)的大宦官馮保,公布穆宗與太子的遺詔,內有“你要依三閣臣並司禮監輔導”等語。宋之韓有鑒於自古無司禮監輔導皇帝之例,認定這是馮保假傳聖旨,加上素知馮保專擅朝政,賣官受賄的種種不法事,馬上上了《劾馮保四逆六罪疏》。疏中曆數馮保的罪行,要求神宗“束力下三法司,亟將馮保拿問,明正典刑。”宋之韓的抗疏,觸犯了當朝權奸。馮保大怒,又假傳神宗聖旨,要將宋之韓活活杖死在朝堂。不想宣聖旨的太監正要開讀,忽然摔倒在地而亡。馮保大為害怕,以為這是穆宗在天之靈懲罰他“矯旨”,才不敢再進行迫害,宋之韓才免予受刑,只把他解職了事。宋之韓於是回歸鄉里,時年40餘歲。
宋之韓回鄉之後,對仕途已絕心,遂以詩酒為友,遊樂于田間溪畔。他在紫山南、洺水邊建屋開圃,自稱“紫濱逸叟”,過起了優遊泉石的隱居生活,其後30載,一直未從仕,期間寫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表現自己憂鬱不得志的“閑適詩”,直到69歲時死去。宋之韓的著作有《主敬堂文集》、《說文舉要》。其詩文多駘宕之氣,五古尤有特色,如《春早適近郊》:“紫溪有逸叟,壯歲歸畎田。千載何茫茫,惠夷堪尚友。斗柄初指寅,東郊已鞭丑。呼仆駕巾車,旁掛一壺酒。雪山傳新容,古木撐禿肘,玉散幾枝梅,金入千條柳。”意態似乎很逍閑,但之後即流露出苦悶的情緒:“人生多愁顏,今茲開笑口”,“得兔時一歡,磋跌間常有。追憶古人心,倦倦嘆烹狗。”被朝廷所棄之憤懣,還是難以酒所消除。可見他的隱居,其實是違心之舉。綜觀宋之韓的詩,其客觀上描寫了祖國的壯美山河,他的詩歌格調清新,感情真摯,大有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