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奧地利南部出現的把意識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派,有奧國學派之稱。Akt德文本義為動作,現多譯作意動,以示與外顯動作有別。1874年該學派創始人出版《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反對的內容心理學。

概述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產生於19 世紀70 年代,創始人布倫塔諾( F . Brentano , 1838~ 1917 )。主張心理學不研究意識內容,只研究意識活動(act ) ,特彆強調動態活動、整體指向和活動機能的研究。它反對聯想主義和內容心理學,成為格式塔派的先驅,具有現象學的傾向。意動心理學與內容心理學的對立,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派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思想來源。
我們看見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觀念)是意識的內容,看和思的對象,並非心理學的對象;看和思等意識的動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布倫塔諾提出“意向性”概念,以為任何心理動作都指向對象,沒有無對象的動作,也無沒有動作的對象,對象(內容)和動作不可分開,都要 研究,但心理學主要研究意動。
布倫塔諾思想來源之一是康德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想。他和馮特都認為心理科學研究直接經驗。布倫塔諾的學生施通普夫將直接經驗分為四類,每類屬於不同學科的對象。其中色、聲等感覺和映象是心理內容,屬於現象學;知覺、理解、慾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屬於心理學。功能和內容不可分地各自獨立於經驗中?我看見紅色,看為心理功能,紅色為內容(現象),它們同時獨立存在不可分開,心理學不能完全排除內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從此意動心理學又稱為機能心理學。

分類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的擁護者與E。馬赫和斯圖姆夫。但主要是斯圖姆夫。馬赫對意動心理學的推崇,主要體現在他的這樣一個觀點上,即科學應該對感覺觀察予以指導,應該強調作為一個整體的行為,而不是作為一種分解成元素內容的行為。斯圖姆夫是布倫塔諾的弟子,他藉助音樂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來反對馮特的元素主義。馮特以儀器和心理物理法所得的實驗結果為依據,認為凡在沒有成見的經過嚴格控制的實驗情境里得出的結果才算是正確的。斯圖姆夫則以音樂思辯為依據,認為如果實驗室所得的結果與音樂家的經驗明顯衝突,則實驗室的結果必然是錯誤的。原因在於,實驗室的研究是把心理內容分解為各個元素來實驗的,但音樂家是一個整體,他的經驗是整體的,他的行為也是整體的;用某個元素的研究結果來替代整體經驗,顯然是與事實不相符的。與此同時,曾為布倫塔諾的學生,後來斯圖姆夫弟子的E。
胡塞爾以其《邏輯研究》創造了形象學。胡塞爾認為心理學為研究心理事實(即經驗或意動)的經驗科學,意動就是指向客體的心理事實。這一現象學的觀點給斯圖姆夫以啟發,從而提出經驗或意動的分類:
1、現象,感覺和意象的資料,如音、色等,組成了現象學的對象。現象不是物理學的資料,現象學因研究這種初步的經驗材料,所以是心理學的入門科學。這裡,斯圖姆夫提出了自己的現象學觀點,而非胡塞爾的現象學。兩者是有所不同的。
2、心理機能。例如,知覺活動、組合活動,理會活動,慾望活動,意志活動等,這些機能等於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研究心理機能(即意動),並以現象不災入門學科。
3、關係。屬於關係學,也是一個入門學科。斯圖姆夫置關係於經驗之內,但考慮到關係常為心理學所難解決,它們似也直接進入經驗,但又和感覺不同,所以將它們另列一項。關係在認識上顯然也和現象相同,先於機能而存在,所以關係學也應為心理學的入門學科。
4、內在客觀性。斯圖姆夫認為,布倫塔諾曾以現象為意動的對象或客體。例如,就“我看見紅色”這個情境而言,紅色既為一種現象,又是有意地存在於意動之內,但是,就“我喜歡紅色”這個情境而言,紅色作為現象便不怎麼明了了。看來,現象的獨立的存在似乎排除其有意的“內部存在”,這不僅因為形式上的理由,而且也是實際的經驗事實。所以,斯圖姆夫便為機能的內在對象另列一項,稱之為“結構”。於是,心理學就另有一門特殊的入門學科,叫做結構學。

觀點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PsychicalActPsychology)“意動”這一術語最早為F。布倫塔諾所創立,後人將其描述的意動原理稱之為意動心理學。布倫塔諾在其1874年發表的《經驗觀點的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到心理現象的意動原理,認為人的經驗可以分為內在經驗和外在經驗,把外在經驗轉化為內在經驗,使之成為內在的客觀性,這就是心理現象。而實現這一轉化的心理機制便是意動。例如,我們看到一種“紅”顏色,這顏色本身不是心理的,它必須藉助“看”,藉助看這一意動,才會成為一種心理現象。由此可見,意動是使客體附麗於主體的一種活動。所以,有人又把該術語譯作“動作心理學”或“活動心理學”。
布倫塔諾提出的意動原理是針對當時以W。馮特為代表的一股思潮的。同樣是在1874年,馮特發明了《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主張為擺脫從I。康德時代就開始的哲學困境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布化塔諾的“經驗主義”強調行為的感覺體驗,而這種體驗是藉助意動與客體相關聯的。只有當意動被組織起來,作為整體的內在客觀性而活動時,心理過程才有意義。所以,不僅不能把心理內容分解為各種元素,相反應該把它們組織起來。
布倫塔諾將意動分類為基本的三類:(1)觀念的意動,如感活動和想象活動;(2)判斷的意動,如認識的活動,拒絕的活動,知覺的活動,回憶的活動,評價的活動和反射的活動;(3)愛惡意動,如情感、願望、決斷、意志、慾望等活動。他還認為,一個意動的客體或對象也可為另一意動的對象,這便產生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心理系統。

用法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使動用法”和“為動用法”的對稱。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它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係。意動用法有形容詞的和名詞的兩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具有這個謂語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如“農夫漁父過而陋之”(柳宗元《鈷鈷潭西小丘記》)中的“陋”就是“認為它不美”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它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中的“侶”和“友”都是“當作朋友”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結果,而意動用法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

爭論和影響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馮特學生屈爾佩原本主要研究內容心理學,后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和他的學生進行思維的實驗研究時,發現有無 意象思維,他們稱之為識態、心向等,以為心理過程除映象活力外,還存在無意象過程。屈爾佩試圖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內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學理論以緩和爭論。
但是20世紀初,布倫塔諾和施通普夫的學生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哲學,支持了意動心理學;與此同時,英國高爾頓研究個別差異時,發現許多人,甚至有的大藝術家也缺乏視覺意象;而法國人比奈在為女兒作思維實驗時,也發現類似的無意象思維。從此,這種出自哲學唯心論的意動心理學或機能心理學得到廣泛傳播,成為當時歐洲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學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都受其影響。

研究對象


意動心理學
意動心理學
1874年出版心理學名著《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一書,反對W.馮特在同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的觀點,主張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物,同時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心理活動而不是意識經驗的內容。弗朗茲·布倫塔諾稱這種心理活動為意動。例如,人看見顏色,顏色是心理內容,不是心理學的主要對象;看見是意動,意動才是心理學的主要對象。布倫塔諾的心理學理論稱為意動心理學(actpsychology)。由於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思想是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大學任教時所倡導的,故而被稱為奧地利學派(Austrianschool)。
弗朗茲·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內省,即自我觀察。內省是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他認為這種觀察不需要實驗室,雖然他不反對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另外,他還主張利用對別人的言語、動作和其他表現進行觀察,並對動物、兒童、變態的人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化進行研究。他提出來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內容相對應的思想,對後來心理學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他的心理學觀點成了後來反對構造主義“內容心理學”理論的推動力。20世紀初,符茨堡學派關於思維過程的研究,斯皮爾曼關於“認識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