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虧損
專業術語
政策性虧損是專業術語,拼音為zhènɡ cè xìnɡ kuī sǔn,是“經營性虧損”的對稱。因執行國家政策規定而產生的虧損。如由於執行國家規定的價格,使商品的進價大於銷價、進銷同價,或者銷價大於進價而進銷差價不足以支付合理的商品流通費用和銷售稅金而發生的虧損,根據國家規定,企業支付深山區和邊遠地區收購三類農副產品和廢品的運費補貼而發生的虧損,為國家負擔特殊任務,如為國家儲備的戰備棉、戰備鹽、農藥和大宗防汛物資等,所支付的銀行借款利息以及其他有關費用開支而發生的虧損等。企業政策性虧損,一般由國家財政撥補,補貼範圍和定額申請補貼的手續、以及定額補貼后的獎懲辦法和賬務處理等,均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政策性虧損行業——城市公共交通
“政策性虧損”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國營企業按照國家政策允許某些產品的售價低於其正常成本而發生的虧損。它是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為有利於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和穩定物價,經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審查核准的。
2、“經營性虧損”的對稱。指國家政策允許生產和經營某些售價低於成本或購進價的商品而發生的計劃內虧損。目的是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例如生產經營農機等支農產品,國家規定的售價低於成本而發生的虧損,商業經營糧食等農產品,國家規定的售價低於收購價及合理的流通費用而發生的虧損等等。
“政策性虧損”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鐵路運輸也被納入政策性虧損行業之列
2、政策性虧損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政策規定生產某種產品而發生的虧損,這種虧損由價格政策造成並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對政策性虧損的企業要分析其由於改善經營管理而減少的虧損額和扭虧為盈的情況。
3、把因公益性功能造成的虧損稱為政策性虧損。因公交企業自身管理因素造成的虧損稱為經營性虧損。
4、以自負盈虧的企業之身,替政府負擔著社會福利的政治命題,承擔著穩定民心的經濟成本,這種身份和職能的錯位製造了供熱企業的財務黑洞,著名經濟學家盛烈朝各之稱為“政策性虧損” 。
彌補政策性虧損的方法
1、定額補貼。即制訂單位商品銷售量的虧損彌補定額;
2、計劃補貼,總額控制。即由企業編製虧損計劃,經批准后在計劃核定的虧損總額範圍由,按實際虧損的款額彌補。實際虧損超過定額或計劃的部分,財政不予補貼。
石化行業是政策性虧損的敏感行業
二、在執行政府定價過程中,由於市場原因造成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而形成的虧損。
三、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國家、省、市政府政策調整造成企業收入減少而使企業形成的虧損。
四、按照政府指令投資非本企業經營範圍內項目形成的虧損。
五、按照政府指令代政府墊付資金實施社會公益項目,在政府返還期墊付資金時未返還的資金利息等財務費用形成的虧損。
六、按照政府指令向社會無償或讓利提供產品、服務形成的虧損。
八、政府認為可以認定為政策性虧損的其他方面虧損。
2008年炒作動靜甚囂塵上的中石化財政補貼爭論,終於以中石化獲勝而終局,這是他們繼2005年和2006年獲得國家財政補貼后再次贏得這筆不菲的救命稻草。中石化為獲得政府財政補貼,拋出政策性虧損的怪論。他們擺事實:由於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走高,而成品油價格尚未放開,中石化第三季度煉油板塊虧損嚴重。雖然發改委第四季度上調成品油價格,但一路沖高的原油價格使中石化的煉化業務仍繼續虧損。
“政策性虧損”是中國經濟的一道獨特風景,它主要集中在公用事業和壟斷行業。在公用事業行業,比如就有“‘政策性虧損’讓液化氣公司‘氣短’”之說。因為液化氣公司屬於市政公益性事業單位,長期以來,氣源購進按市場價格買進,而銷售中按政府制定的計劃價格賣出,氣價倒掛造成公司長期“政策性虧損”。而在壟斷行業,諸如石化企業的“政策性虧損”,據說是因為國際石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價格增長不同步,導致中國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煉油企業成本上漲利潤大幅下降,因而“虧損”嚴重。
放眼中國整個社會經濟的大格局可以發現,像石油石化等壟斷行業,應該不存在什麼“政策性虧損”,至少可以說他們的虧損並不全是因為“政策”的原因。作為享有國家保護性措施的特許經營行業,他們本來就擁有大量獲得“政策性利潤”的市場空間,其“政策性虧損”何來之有呢,此外,就是這些連年高呼“政策性虧損”的行業,其職工收入和福利卻一直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他們不但沒有職工下崗之憂,而且每年還要進許多“有路子”的職工。
由此看來,像石油石化等壟斷行業所謂的“政策性虧損”很可能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其中必定存在著許多其它虧損假借其名而大行其道。在這些“政策性虧損”的背後,或許掩蓋的卻正是國資流失、管理落後、浪費嚴重等真實的問題。
政策性虧損的背後
是企業,就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生產要講效率、講收益,就要服從於市場規律。但是,違背了市場規律,不容許多元競爭,只承認行業壟斷,企業自然也就不能按企業的規律辦事。從個體的、孤立的企業來看,某一家企業可能是虧損的,但是,從長遠看、從全局上看,也未必。
在中國現行的經濟制度下,“政策性虧損”始終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概念。據觀察,凡是敢於“政策性虧損”的,並且說自己“服從國家大局的需要,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的企業,都是那些壟斷行業里的“狠角色”,諸如石油、糧食、電力、供水、鐵路、民航等等。按照常規思維理解,企業虧損受到直接損失的應該是這個企業里的員工,但在現實中,大家卻看到相反的結果。例如媒體報道的某虧損的電力企業,抄表工年入10萬的事例,恰好反映出了在“政策性虧損”的表象下“政策性暴利”的事實。
壟斷之所以為市場經濟所不容,就因為“政策性虧損”只能是表面的、暫時的,而“政策性暴利”才是根本的、長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所有“政策性虧損”沒有必要給予廉價的同情,而應該對那些“政策性暴利”予以更多的監督、預防和遏制。
許多壟斷行業的企業,總是在不定期地亮出自己“政策性虧損”的賬單,但是,有誰認真算過普通百姓“政策性虧損”的賬單?因為物價上漲,收入降低,收不抵支,有許多百姓就會處於一種“生活虧損”的狀態,買不起房,上不起學,治不起病,要買房、上學、看病,搞不好就會傾家蕩產,資不抵債。這幾年,水電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在這種時候,工資收入並沒有增長,暫時的節衣縮食,長遠看就是透支健康、透支生命,這種典型的“生活虧損”,並非因為社會經濟不景氣造成的,而是扶持壟斷行業、維護壟斷價格,進行政策性調價的結果。所以,存在於普通百姓身上的這種“虧損”,才是一種真實的“政策性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