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勒

奧斯勒

奧斯勒(1849~1919),加拿大臨床醫學家,醫學教育家,醫學活動家。1849年出生,187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74年被聘為麥吉爾大學醫學生理學講師,次年任內科教授。1888年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教授。188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1890年當選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904年被聘為牛津大學內科學教授。

1873年他證實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三種有形成分,並與血栓形成有關。1895年描述紅斑狼瘡的全身表現。1901年報道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1903年報道慢性紫紺合併紅細胞增多脾腫大的臨床現象(被稱為“奧斯勒氏病”)。1908年觀察到心內膜炎患者手足皮膚出現疼痛性小結(被稱為“奧斯勒氏結節”)。

人物生平


加拿大臨床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和醫學活動家。1849年7月12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鎮,1919年12月29日卒於英國倫敦牛津大學。1865年入多倫多三一學院學習藝術,1868年轉入多倫多醫學院學醫,1871年入麥吉爾大學醫學院,187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73年去倫敦大學生理實驗室短期工作。1874年被聘為麥吉爾大學醫學生理學講師,1875年任內科教授。1876年任蒙特利爾綜合醫院病理醫師。1884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臨床內科教授,並任費城臨床醫學會主席。1888年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教授。188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1890年當選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904年被聘為牛津大學內科學教授。
他注重臨床實踐,把臨床觀察方法與實驗研究相結合。1873年他證實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三種有形成分,並與血栓形成有關。1895年描述紅斑狼瘡的全身表現。1901年報道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1903年報道慢性紫紺合併紅細胞增多與脾腫大的臨床現象(被稱為“奧斯勒氏病”)。1908年觀察到心內膜炎患者手足皮膚出現疼痛性小結(被稱為“奧斯勒氏結節”)。他高度評價中醫脈學在診斷中的作用,並推薦用中國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等疾病。

主要成就


他改革了臨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課程結構,倡導臨床教學與基礎學科的結合。他編著的《臨床內科學原理》以近代基礎醫學(尤其是細菌學)為基礎,根據病原學和解剖位置對疾病進行分類,長期被公認為臨床內科學的標準教科書,並被譯成法、德、意、西、中等多種文字。他還改革臨床教學醫院的管理制度,促進醫學教育和醫院正規化的發展。他還是《內科學季刊》的創辦人之一,主要參與的著作還有《近代醫學之進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