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托龍
阿爾伯托龍
阿爾伯托龍是霸王龍科最早的成員之一,比霸王龍更早橫行於天下,已知最大長度11米。其化石出土於加拿大阿爾伯托。阿爾伯托龍是雙足的捕獵恐龍,有著很大的頭,有很多大牙齒的顎骨及兩隻手指的細少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體型較大,阿爾伯托龍比其著名的親屬暴龍更細小,重量與現今的黑犀差不多。
它是一種早期霸王龍類。比我們熟悉的霸王龍要早八百萬年就橫行於天下,由於它身材比較小一些,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龍類里跑得最快的品種。
阿爾伯托龍(學名Albertosaurus),又名艾伯塔龍、阿爾伯它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百萬年前。模式種的肉食阿爾伯托龍(A.sarcophagus)是在加拿大阿爾伯托省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就其物種的數目,科學家們有不同的意見,已知的有1-2種。
阿爾伯托龍是雙足的捕獵恐龍,有著很大的頭。
超過二十頭阿爾伯托龍的化石已被發現,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在同一位點曾發現十頭阿爾伯托龍,可見它們有著群體活動,並且能容許發育生物學的研究。阿爾伯托龍是在加拿大阿爾伯托省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屬的名字。阿爾伯托龍是一種十分強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比我們熟悉的霸王龍要早八百萬年就橫行於天下,已知最大長度11米。由於它身材比較小一些腿部又長,因此應該是霸王龍類里跑得最快的品種。阿爾伯托龍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只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只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它用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和身軀。阿爾伯托龍是雙足的捕獵恐龍,它的頭顱骨很大。眼睛前面有角質突,口中有鋒利的牙齒,上頜約14~16顆牙齒,下頜17~19顆牙齒,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這些懾人的牙齒向後彎曲,加上強壯有力的頜部,連堅硬的骨頭都能咬穿,更不用說其他恐龍的厚皮了。阿爾伯托龍另一個讓其他恐龍不寒而慄的是它的前爪。它的前肢比較短小,僅有兩個指頭卻像鷹爪一般尖銳,任何恐龍被它抓住都難逃厄運。阿爾伯托龍雖然是暴龍的近親,不過,因為它的體形較小,所以它的奔跑速度要比那些體型較大的近親們快許多。在捕獵方面,阿爾伯托龍可能也要比暴龍更積極、更活躍。它能快速接近獵物,一口扎透脖子,割斷頸動脈,或者用大腳絆倒獵物,在其身上任何一個地方撕下一大塊肉,這都能讓獵物失血而亡,最終成為阿爾伯托龍的美食。
阿爾伯托龍
阿爾伯托龍比暴龍科的一些恐龍,如特暴龍及暴龍體型較小。成年的阿爾伯托龍約有9米長。有幾項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成年的阿爾伯托龍體重在1.282-1.685噸之間。
阿爾伯托龍的頭顱骨很大,頸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龍頸部約為1米長。頭顱骨上的孔洞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且提供了肌肉連接和感覺器的位置。它的長顎骨包含了超過60顆蕉形牙齒。較大的暴龍科卻有著較小的牙齒。與其他獸腳亞目不同,暴龍科是異型齒的,即牙齒有不同的形狀。在上顎前顎骨的牙齒較其他的牙齒為小,排列得更為緊密及橫切面呈D形。
所有暴龍科,包括阿爾伯托龍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阿爾伯托龍是雙足的,及以長的尾巴來平衡頭部及身軀。但是暴龍科的前肢相對於體形是極為細小的,且只有兩趾。後肢很長及有四趾。大趾很短,只是其他三趾著地,而中間的腳趾較其他為長。
阿爾伯托龍於1905年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享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其有關暴龍的描述中所命名。這個名字是為紀念發現首個阿爾伯托龍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屬名亦包含了古希臘文的“σαυρος”(蜥蝪),是一般恐龍名字的後綴。
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阿爾伯托龍亞科頭顱骨。這有可能是阿爾伯托龍。
分類
阿爾伯托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的成員。在這個科下,肉食阿爾伯托龍(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與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libratus)都是在阿爾伯托龍亞科之中。阿爾伯托龍亞科比強壯的暴龍亞科幼長。有指阿巴拉契亞龍亦是阿爾伯托龍亞科的成員,但卻被受質疑。
加拿大阿爾伯托省;美國拉斯維加斯、蒙大拿州、懷俄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