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怨女的結果 展開

怨女

張愛玲創作中篇小說

《怨女》是當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66年。

該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柴銀娣坎坷的一生,從而呼喚了社會對女性的關注。在小說中,作者刻意省略了許多敘述場景,比如對情節結構的省略、人物心理變化的省略、審美層次上的省略等,從而使小說更加接近平凡化的敘述。

作品簡介


該小說在內容上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大家族生活為背景,以主人公柴銀娣的婚事為敘述線索。柴銀娣是上海一條街上的“麻油西施”,從小跟著哥哥嫂嫂一起長大,心儀對面藥店的小劉,但卻想為而不得為之。經過媒人的介紹,她嫁給了當地有名的富裕人家姚家二少爺,姚二爺帶有哮喘病,人縮成一團。丈夫的缺陷讓柴銀娣開始陷入狂熱的慾望之中:對身體的慾望、對金錢的慾望、對愛情的慾望,丈夫不能滿足她的正常夫妻生活,姚三爺成為了愛情、身體與性的替代品,丈夫的軟弱無能與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及對金錢有限的使用權均滿足不了她的願望,於是她開始走向瘋癲的道路。第二部分以單個家庭為敘述背景,寫出了分家后的柴銀娣對生活、愛情、兒子的畸形表現。為了節約生活成本,留出更多的錢來購買鴉片,柴銀娣減少了生活開銷,用鹽來代替油,甚至用毛筆在鍋里刷幾下就草草了事。姚三爺成了柴銀娣愛情中的替代品,需要男人的她,與姚三爺在感情上有了質的飛躍,而這質的飛躍也經不住現實與金錢的檢驗,想要把愛情握在手中的柴銀娣卻似手心握住的流沙,一點點滑掉。對兒子變態的禁錮,柴銀娣更是暴露了本性,為了把兒子留在身邊,她主張給兒子娶媳婦,媳婦娶回來后,卻又一點點地將媳婦折磨致死,佔有的慾望使她失去了人性。

創作背景


《怨女》是張愛玲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金鎖記》改寫而成,《怨女》並非張愛玲在一時興起狀態下創作,而是出於對《金鎖記》的熱愛,經過多年的醞釀和沉澱的結果。張愛玲創作《怨女》並非對《金鎖記》故事簡單的刪除或擴充,而是在用更加集中的手法來對女主人公柴銀娣故事進行經營,曹七巧女兒長安的故事明顯少得多。

角色介紹


柴銀娣
家庭一般的女子。“沒有錢的苦楚她受夠了”,對物質的渴望使她選擇了一個瞎眼但是有錢的少爺,企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地位。傳統宗法夫權的思想體系將女性設置在男性話語的掌控下,置於權力與慾望的最底層。正如王德威所述,“當銀娣最終加入禮教吃人的行列,她所經歷過的掙扎,未必亞於一個新女性衝破網羅的壯舉”。
木匠
一位藉著買麻油來追求柴銀娣的木匠,他在深夜裡啪啪地敲門,握著柴銀娣的手遲遲不肯鬆開。這個木匠,是柴銀娣年輕的時候在娘家鄉下的一個熱烈追求者。但是從隱性進程來看,這個木匠的功能遠遠不止如此。因為張愛玲並沒有隻簡單地敘述這個人物,而是隱含著更多的內涵。首先,這個木匠的熱烈追求證明年輕的銀娣是有很多人追求的。木匠“半夜三更找上門來”,並且直呼“我想死你了,大姑娘”,可見木匠對柴銀娣是仰慕已久,實在耐不住性子才找上門來,他對柴銀娣熱辣辣的追求,說明了柴銀娣是具有迷人的魅力的。
小劉
柴銀娣年輕時鄉下的另一個追求對象。從隱性進程來看,小劉這個人物也同樣具有很多內涵,柴銀娣對婚配自己的對象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上,與藥店的小劉也是有著很多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柴銀娣對於小劉的評價是稍微像點樣子。小劉外貌很漂亮,“高高的個子”,“長得漂亮”,生活得乾淨、精緻而健康,“白布襪子上一點灰塵都沒有”,她尤其喜歡小劉藥店中那玩具似的小秤。特別是小劉“穿著件藏青長衫”,這與木匠的短衣打扮和汗酸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劉的生活物質條件和生活水準都要遠遠高於木匠。而且小劉對於銀娣也是暗暗愛戀的,並且不時送銀娣一些小禮物,有一次柴銀娣買完葯后發現小劉送的“一大包白菊花另外包著”。但是小劉的毛病是“是膽子小”,情感還不夠熱烈和急切。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中國自古以來對女性都有著一個嚴格的枷鎖控制著,在那個社會,女性對於自我社會地位的認知更是不能權衡。在長時期男性壓制的環境下,女性自身依然漸漸順應了這樣的生存模式,雖說“五四”運動為女性解放運動做出了一定意義的思想進步,但是在女性思想里已經束縛了幾千年的思想很難得到根除。對抗便會遭到社會的歧視,這就為當時中國女性共同的悲慘命運埋下了種子。《怨女》將一個純真的少女走向墮落的深淵刻畫得細緻入微,尤其是對於銀娣內心情感世界的刻畫,銀娣悲慘的一生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墮落的現實問題,所以銀娣絕非單單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真正的銀娣存在於當時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是黑暗的社會導致了她們悲劇命運的發生。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在《怨女》中,以主人公柴銀娣為例,人物形象塑造所顯示的心理上的“空白”主要體現於柴銀娣在愛情與金錢的矛盾心理的省略。
柴銀娣的心儀對象是藥店的小劉,小劉人好、善良、帥氣,外婆主動提出這門婚事,“他這行生意不錯,藥店裡人緣又好,都說她寡婦母親福氣,總算這兒子給她養著了。雖然他們家道不算好,一口飯總有得吃的。家裡人又少,姐姐已經出嫁了,妹妹也就快了。他娘好說話。”小劉雖然是柴銀娣的心儀對象,但是她想到她要和小劉的母親一直在鄉下種菜,直到變成老婦人,在愛情面前,她退縮了。姚二爺是吳嬸做兩次媒才成功的,第一次吳嬸來到時,欲將柴銀娣許給姚家二少做姨太太,柴銀娣的第一反應是拒絕,“銀娣又哭又鬧,哭她的爹娘,鬧著要尋死,這才不提了。”可當第二次吳家嬸嬸再次來到,銀娣的嫂子問她是否願意之時,一個害羞的“討厭”昭告了所有。人物形象塑造的心理“空白”讓讀者看到一個毫不知情、毫不涉世的小姑娘的無奈與苦楚,不知道自己嫁的夫家長什麼樣,只知道金錢決定一切,金錢是萬能的。在愛情與金錢上,她選擇了金錢,她也只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位,是錢的奴隸,正是因為此處人物心理描寫的“空白”,為後文的拜金女形象墊定基礎。如果此時她猶豫再三,反覆琢磨,也許會減少人物形象的可塑性。
描寫
在《怨女》中,作者開始用平淡自如、緩慢的節奏來描述,回顧了傳統古典小說的創作。在原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對行將沒落的封建大家族日常生活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和還原,從而使身處大家族人際交往圈內的主人公銀娣的處境更加清晰地呈現。尤其是在表述銀娣的內心活動時,作者通過用大量細緻綿長的視角來表達故事,以主人公的內心來引導讀者對故事的感知和理解。如在寫銀娣被媒人欺騙、哥嫂安排嫁入姚家時的描寫。銀娣長期由於物質的缺乏而沒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失使其最終選擇放棄內心的真實情感,而選擇了一條看似更加穩妥奢華的婚姻道路,也註定了其悲劇的一生。
在《怨女》中,張愛玲將焦點放在了銀娣一身身上,將素材定位於最平常、瑣碎的無聊生活,揭示出主人公在這一環境背景下的無奈、心機、壓力,使作品呈現出一種一般人看來毫無“靈魂”“詩意”和“神性”的作品。

作品影響


1988年,《怨女》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該片由但漢章執導,台灣中央影業出品。

作者簡介


張愛玲
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現當代女作家,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國。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赤地之戀》。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