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徠天生橋一級水電站為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繫上游的南盤江龍頭電站,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00MW(4×300MW),電站於1998年底首台機組發電,至2000年工程竣工。

工程概況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是紅水河梯級電站的第一級,位於南盤江幹流上。工程以發電為主,水庫總庫容102.6億m3,調節庫容57.96億m3,為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電站裝機容量1200MW(4×300MW),年發電量52.26億kW·h,保證出力405.2MW;並將增加下游已建的天生橋二級、岩灘和大化3個水電站的保證出力883.9 MW,年電量40.77億kW·h。電站建成后,送電貴
州、廣西和廣東。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0139km3,多年平均流量612m3/s,年徑流量193億m3。洪峰流量大,千年一遇洪峰流量20900m3/s,可能最大洪峰流量28500m3/s。多年平均輸沙量1574萬t,平均含沙量0.81 kg/m3。
壩址河谷為比較開闊的不對稱v形河谷,兩岸沖溝比較發育,右岸有一埡口。岩層走向大致與河流平行,傾向左岸。右岸埡口地區為巨厚層塊狀灰岩,壩基為薄層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互層,左岸為厚層砂岩、泥岩互層。河床沖積層厚0.68~25.61m,其下近基岩面分佈有粘土及淤泥質粘土,厚度0.15~13.32m。區域性斷層F8從壩址右岸通過,該斷層為壓扭性,擠壓緊密,透水性弱,兩岸壩肩下分佈有少量規模不大的斷層。右岸埡口一帶灰岩為岩溶管道裂隙含水層,壩基岩層透水性弱,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電站位於區域構造相對穩定的地區,經鑒定,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壩址附近有豐富的土石料,但缺乏天然砂礫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於1982年6月承擔該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同年12月完成選壩報告,1984年5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1986年9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並經原水電部審查批准。美國哈扎公司、巴西諮詢工程師團、工程特別諮詢團為該電站諮詢、評估后,對工程設計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良好評價。工程於1991年立項,同年6月導流隧洞開工,1994年底實現截流,1997年底下閘蓄水,1998年底首台機組併網發電。

樞紐總布置


經選定的大灣壩址,上游右岸有1號沖溝,下游左岸有12號沖溝,河谷為縱向谷,上下游地質條件大體相同。其壩軸線選擇的範圍有限。從樞紐布置和盡量利用右岸T62x地層條件考慮,右壩頭的位置已基本確定,則影響壩線位置的主要因素是引水發電系統的布置,故擬定了上下兩條壩線。經比較,上壩線方案充分利用了壩址相對有利的地形、地質條件,施工和運行都較方便,最後確定採用上壩線方案。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壩址處河谷開闊,壩基岩層較軟弱,壩區有豐富的土石料,對外交通主要靠公路運輸,採用當地材料築壩是合適的。壩型選擇著重研究了土心牆堆石壩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兩種。這兩種壩型樞紐布置基本相同,也都適應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並能做到安全運行。但面板堆石壩的施工較靈活方便,干擾小,工期可縮短1年,工程投資可節省1.5億元(1986年價),經濟效益較大,故選定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型。
該電站樞紐布置的主要原則:充分利用壩址有利的地形、地質條件,避開不利因素;盡量利用建築物的開挖料築壩,降低工程造價;方便施工和運行管理。在右岸埡口巨厚層塊狀灰岩地區布置開敞式溢洪道,其開挖料作為壩體填築料大部分可直接上壩,運距短,對大壩施工無干擾;右岸上游1號沖溝地形適宜於布置放空隧洞;左岸岩層傾向山裡,有利於地面開挖工程,且成洞條件相對較右岸好,宜於引水發電系統和大斷面導流隧洞的布置。
經過方案比較,選定的樞紐布置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開敞式溢洪道和放空隧洞、左岸引水發電系統和地麵廠房組成。導流建築物由左岸2條導流隧洞和上下游圍堰組成,放空隧洞參與後期導流。樞紐總平面布置見圖1。電站各主要建築物均按一級建築物設計,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大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最大壩高178m。壩體剖面採用常規設計。壩頂長1104m,壩頂寬12m,頂部設置4.9m高的防浪牆。上游壩坡1:1.4,下游壩坡平均為1:1.4(壩坡上設有10m寬的上壩公路,公路間壩坡1:1.25)。堆石壩體分為:墊層區,水平寬度3m,過渡區,水平寬度5m,主堆石區和次堆石區(含軟岩料區),壩體填築總方量約為1800萬m3。
混凝土面板厚度頂部0.3m,底部0.9m。設置垂直縫,間距16m,共分69塊。面板混凝土標號為C25,抗滲標號S12,設單層雙向鋼筋,配筋率0.3%~0.4%。面板總面積17.27萬m3,共計方量8.87萬m3。
趾板設計水力梯度為15,其寬度分別為10、8和6m,混凝土設計要求同面板混凝土,表層設雙向鋼筋,並埋插筋。沿趾板長度方向不設伸縮縫,僅設施工縫。
面板與趾板間設周邊縫,內設3道止水。面板垂直縫,其張性縫設2道止水,壓性縫設1道止水。
壩基防滲沿趾板線設單排灌漿帷幕,其深度和範圍按單位吸水量W≤0.03L/(min.m.m)及1/2水頭控制,最大深度80m。在趾板範圍內做固結灌漿,深度為10~15m。

開敞式溢洪道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
溢洪道布置於右岸埡口處,其開挖料為大壩填築的主要料源。溢洪道設計標準為千年一遇洪水(Q=20900m3/s)設計,可能最大洪水(Q=28500m3/s)校核。經水庫調洪后,相應的下泄流量分別為14782m3/s和21750m3/s。泄洪孔口尺寸為寬13m,高20m,共5孔。
溢洪道全長1665m,由引渠、溢流堰、泄槽、挑流鼻坎和護岸工程組成。引渠長1122m,底寬120m,渠底高程745m,底坡i=0。渠道兩側為垂直邊坡,每隔22m高設1條12m寬的馬道,引渠基本不襯砌。溢流堰頂高程760m,設5孔寬13m高20m的弧形閘門,溢流前緣總長81m。堰後為泄槽,泄槽平面採用不對稱收縮體型,橫斷面為矩形,縱坡i=13%。為避免氣蝕破壞,在泄槽段共設5道摻氣槽。泄槽軸線與下遊河道的交角為50°~60°,且流速高,泄量大,泄洪功率達2 800萬kW。經水力模型試驗研究,選用左槽正向擴散連續大挑角鼻坎和右槽窄縫曲面貼角斜鼻坎的結合方案,較好地解決了泄流消能問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上述設計方案做了簡化,取消了泄槽中隔墩;又經水力模型試驗,選取了兩側擴散的舌形鼻坎方案,在出口河岸相應地做了保護。

引水發電系統


引水發電系統位於左岸砂泥岩地區。進水口設在左岸8號沖溝內,10號沖溝下游側布置地麵廠房,採用單機單管布置。
引水系統包括引渠、進水口、引水隧洞和壓力鋼管道。根據進水口的布置,傍山開挖形成引渠。引渠沿中心線長度為284m,梯形複式斷面。其底板寬98m,高程710m。進水口採用岸邊塔式,進水塔長98m,寬27.5m,高84m。設置2道直柵槽,內設16扇攔污柵,1扇檢修門及4扇事故門。對外通過塔頂交通橋與左岸公路相連。引水隧洞4條,中心距24m,內徑9.6m,縱坡7.5%~10%,水平投影長380.39~494.09m。結構設計採用一次支護和二次襯砌形式,局部過溝地段二次支護改用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襯砌。壓力鋼管道4條,中心距23.1m,採用斜井布置,坡度50°,由上彎管、斜井管、下彎管和水平管組成。鋼管內徑7~8.2m,水平投影長158.78~172.19m,管壁厚22~30mm。

地麵廠房


地麵廠房位於左岸10號沖溝下游側,順河向布置。廠區後山坡臨時邊坡高達154m,永久邊坡高達109m,並有斷層和向背斜結構面,對邊坡穩定有影響。為此做了大量邊坡穩定分析,採取了邊坡綜合治理措施,並設置了監測系統。
主廠房長154.4 m,寬26m,高67m。廠房內安裝4台單機容量為300 MW的水輪發電機組,其安裝高程為633.5 m。上游側副廠房布置電氣設備,下游側副廠房布置水輪機設備,端頭副廠房為中控室及計算機監控設備。主變壓器布置在上游側副廠房的上游,出線架位於上游副廠房屋頂上,4回220kV出線至換流站。

放空隧洞


放空隧洞位於右岸1號沖溝的下游側,全長1062.17m,進口高程為660m,具有施工期參與後期導流、水庫蓄水期向下游電站供水、運行期放空水庫檢修大壩面板等功能。距放空隧洞進口339.17m處設事故閘門並,並高131m,內徑11.4m,內設6.8m×9m的事故平板鏈輪閘門;距進口560.67m處為工作閘門室,內設6.4m×7.5m的工作弧形閘門;工作閘門室之前為圓形有壓隧洞,長557.67m。內徑9.6m;其後為方圓形無壓隧洞,長489.5m,寬8m,高11m;洞後接長約162m的出口明渠及挑流鼻坎。
事故閘門井以交通便橋與右壩頭相接;工作閘門室以交通通風洞與場內公路相連。交通通風洞布置在放空洞的左側,為雙層結構,上層交通,下層通風。

大壩安全監測


變形監測

3.1.1內部變形監測
(l)觀測點布置大壩布置有3個觀測斷面,0+630斷面為河床中部最大斷面,右岸0十438斷面在1/2壩高處,左岸0十918斷面位於地形突變部位。在觀測斷面的665、692、725、758m高程,共布置有沉降測點50個,水平位移測點31個。
(2)觀測儀器壩體內部垂直位移觀測採用水管式沉降儀,水平位移觀測採用引張線式水平位移計。天生橋大壩安裝的垂直、水平位移計管線最大長度達350m,堪稱世界第一。
3.1.2面板撓度監測
面板撓度觀測通常採用埋設測斜儀導管的方法,用活動式測斜儀觀測導管的撓度變形。大壩面板坡長305m,如採用活動式測斜儀則存在以下問題:測繩太長可能產生測頭下放困難;採用測頭下放的輔助牽引裝置,又耽心輔助牽引裝置一旦發生故障,很難檢修;觀測耗費時間很長,也難以實現觀測的自動化等。承建單位的巴西專家,根據辛戈壩的經驗,建議採用電平器進行面板撓度觀測,經參建各方認真研究,這一建議得到了採納。電平器是一種固定式測斜儀,觀測精度高,根據電平器觀測的測點傾角變化可計算面板的撓度曲線。天生橋大壩3個觀測斷面的面板上游共布置64個電平器來觀測面板撓度變形。
3.1.3接縫監測
(1)周邊縫沿周邊縫布置有12組三向測縫計,觀測縫面開度、沉降和切向位移相對變化。
(2)垂直縫在面板垂直伸縮縫的張性縫區、張性縫和壓性縫過渡區,跨縫布置單向測縫計24支,用來觀測縫面開合變化。
(3)面板脫空觀測大壩一期面板澆筑後,檢查發現面板頂部與墊層料間有大面積脫空,決定在二期面板布置2組二向測縫計,觀測面板和墊層料接觸縫面的法向和切向變形;在三期面板布置7組觀測面板脫空變形的二向測縫計。
3.1.4表面變形監測
在壩體上、下游壩面和壩頂,共布置視準線8條,其中布置在一、二期面板頂部的視準線為施工期臨時測線,水平位移觀測採用視準線法,垂直位移用水準儀觀測。

滲流監測

3.2.1滲流壓力監測
(1)壩體滲流壓力在距趾板“X”線下游3m的墊層料區基礎面,布置有坑埋式滲壓計13支,用來觀測周邊縫后壩體的滲壓。
(2)壩基滲流壓力在趾板灌漿帷幕前後,布置有鑽孔式滲壓計21支,觀測壩基滲壓,了解帷幕阻滲效果。
(3)繞壩滲流水位在左、右岸壩肩,共布置16個鑽孔測壓管觀測繞壩滲流水位。
3.2.2滲流量監測
大壩下游布置了1個滲流彙集系統。在下游壩腳設置1道截水牆,攔截壩體滲水,使滲流彙集,通過布置在右岸的引渠流向下游,在引渠設置量水堰觀測壩體滲流。在右岸壩肩排水系統的2個洞口布置了觀測壩肩滲流量的量水堰。

壓力、應力和溫度監測

3.3.1壓力監測
大壩0十630斷面4個不同高程的面板與墊層料接觸面,布置有觀測接觸土壓力的土壓力計;在壩體過渡料中部和壩軸線處,布置有觀測平面應力變化的土壓力計。大壩共布置土壓力計28支。
3.3.2混凝土面板應力和溫度監測
大壩面板布置了應力應變觀測剖面6個,溫度觀測剖面4個,有應變計84支、無應力計15支、鋼筋計55支、溫度計27支,共計181支儀器,用來觀測面板的應力、應變和溫度變化。
3.4地震反應監測
大壩設置了遙測微震台網,記錄壩區和庫區地震情況;在壩體和基岩布置強震儀監測壩體的地震反應。

運行概況


1998年8月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庫正式蓄水,同年最高水位達740.36m,發生時間為1998年11月8日,1998年12月一級電站首4#機組投產發電,此時大壩已完成堆石體填築(787.3 m)及三期面板澆築,下游壩體經濟斷面於12月填築到787.3m高程。
1999年水庫最高水位767.19m,為99年9月1日,大壩進行防浪牆及壩體787.3 m~791.0m高程施工,99年12月3#機投入運行。
2000年水庫蓄水至正常水位780.0m運行(10月17日),年底大壩施工全部完成,2000年9月2#機投入運行,12月1#機投入運行,至此四台機組全部投入運行。
2001年水庫蓄水至正常水位780.0m運行(11月11日),2002年水庫蓄水至776.96m運行(9月17日)。

運行特點


(1)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為南盤江龍頭電站,庫容大,大壩為世界第二、亞州第一高的面板堆石壩,大壩的安全將對下游已建電站(天生橋二級、岩灘、大化)和在建電站(平班、龍灘)及沿岸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關係重大,若出現意外,將是災難性的,損失難以估量,所以必須保證大壩的安全運行。
(2) 一級電站下游6.5km為天生橋二級水電站首部樞紐。二級電站為逕流式電站,水庫有效庫容僅為800萬m3,無調節性能。二級電站溢流壩閘門為平板門,單寬流量小,一級電站溢洪道閘門為弧形門,單寬流量大,所以天生橋一、二級電站的聯合渡汛將十分重要。一、二級電站泄洪時要密切配合,一級電站每開一扇閘門要等二級電站達到相近的泄流量,穩定安全運行的水位,一級電站才能開一下扇閘門,以此類推。當泄流量較大時,閘門操作時間較長,並且整個閘門操作過程一、二級要配合好,不能出現調度、聯繫、操作等每個環節的錯誤,否則將對二級電站的安全帶來較大影響。
(3) 一級電站大壩的安全運行,關鍵在面板、面板與趾板之間的周邊縫的工作狀態。現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的原則之一是,面板的應力狀態直接和堆石壩體變形有關,和水壓力關係不明顯。意味著面板主要承受它和堆石壩體之間的位移差引起的荷載,不主要承受水壓力。面板狀態取決於堆石壩體的變形狀態。面板主要是傳遞水壓力給大壩堆石體,由於面板是鋼筋混凝土,屬剛性體,受大壩變形影響,面板將產生裂縫,同時面板與大壩墊層料產生脫空,也將使面板產生裂縫,需及時做出修補,否則將影響大壩的安全運行。
(4) 溢洪道是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唯一的泄洪設施,它的安全運行關係到大壩的安全,同時對下游已建工程及沿河國家及人民財產影響重大,所以對溢洪道機電設備及金屬結構的檢查、維護極為重要,必須確保每次閘門操作能正常進行。
(5) 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庫庫容大,對下游已建電站的經濟效益顯著,可增加已建電站(天生橋二級、岩灘、大化)的保證出力88.39萬kW,增加年發電量40.77億kW.h,相當於新建一座百萬千瓦級的水電站。一級電站每年汛未的水庫蓄水對電站群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設計文件規定,一級電站水庫汛限水位為773.1m,在9月10日後才能蓄至正常水位780.0m運行,由於南盤江流域主汛期為每年6~8月,對水庫蓄水帶來不利影響,如果出現主汛期來水集中,后汛期(9~10月)來水較少,就可能出現水庫不能蓄水至正常水位780.0m運行,所以應對汛限水位773.1m進行調整提高或對可蓄至正常水位的時間(9月10日)調整,可以考慮對汛限水位進行動態管理,在滿足電站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可適時根據每年來水情況進行調整,有利水庫蓄水。
(6) 天生橋一級電站放空洞作為在施工期參加導流,運行期作為電站旁通和放空水庫用的特點,放空洞的安全運行較重要。由於放空洞工作閘門屬於地下洞室,有滲水,空氣流動性差,較潮濕,閘門控制設備容易受潮,不能保證正常工作,需作防水、通風處理,由於大壩是目前運行最高的面板堆石壩,如果大壩出現險情,必須保證放空洞能及時運行,開閘放水降低庫水位,所以放空洞的閘門操作系統要維護好,以保證隨時能投入運行。
(7) 引水系統跨左岸10#沖溝,由於隧洞在沖溝部位為中厚層泥岩和砂岩互層,局部上覆岩體較薄,最薄處只有21.4m,在該段的隧洞採用后張控預應力錨索技術,隧洞投入運行測壓管水位在蓄水後有明顯升高,宜控制滲壓防止發生水力劈裂,2000年在10#沖溝隧洞上履岩進行灌漿處理,以提高圍岩的彈性模量。經過灌漿圍岩彈性模量得到明顯提高。同時利用68#地質探洞(在10#沖溝上游側)補打排水孔,降低岩體滲透壓力,經過觀測,測壓管水位得到降低,有效防止水力劈裂的產生,提高了隧洞的安全運行。

大壩運行管理


(1)人員配備
天生橋一級電站大壩運行有一支專業技術隊伍,它包括水庫運行、調度、水工建築物監測、維護、維修、水工金屬結構的運行、維護、檢修、共有30餘人,大專以上學歷有40%,已在天生橋二級電站及其它大型水電站工作過,有豐富的運行管理經驗,同時大部分技術人員一直參與天生橋一級電站的建設,從電站截流、施工過程,有關技術專題會,工程分部項驗收、隱蔽工程處理,電站啟動運行,安全鑒定,竣工驗收都自始自終參與,掌握中間的每一個過程。
(2) 規章制度及技術標準
電站在發電前編寫了有關技術規程、管理制度,並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完善,編寫了"五規五制":《水工機電設備運行維護規程》、《水工建築物維護規程》、《水工觀測規程》、《水工安全作業規程》、《水庫調度規程》、《防汛崗位責任制》、《防汛值班制度》、《汛期報汛制度》、《大壩安全檢查與評級制度》、《防汛安全檢查制度》及有關技術手冊(防汛工作手冊、水庫調度手冊)。制定了汛前汛后安全檢查、水工建築物評級、日常巡視檢查、水庫調度管理、特殊巡視檢查、加密觀測等技術管理標準。
(3) 技術工作開展及實施
天生橋一級電站在建設期間,每年有兩次專家技術諮詢會,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取的了較好的效果。電站投入運行以來,對有關技術問題進行專門研究處理,先後完成了大壩面板脫空灌漿處理;大壩面板裂縫調查及修補處理;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工建築物觀測資料分析;一級電站安全監測系統綜合評價;一級電站誘發地震監測微震台改造;一級電站大壩強震台改造等主要項目。
(4) 大壩管理日常工作
對水工建築物進行定人、定設備、定周期的觀測;大壩每3天1次,其它包括溢洪道、邊坡、放空洞、引水系統、導流洞堵頭等每月2次,對建築物進行每周1次的巡視檢查。每年進行3~5次防汛專項檢查;每年進行1次水工建築物評級;每年進行1次防汛設施檢修,多次維護,並進行1次閘門全行程啟閉試驗;定期出有關技術分析報告,每年進行水庫運行,水工建築物監測資料整理、彙編,各項工作嚴格按國家有關法規開展大壩安全管理工作。

電站防汛


(1) 水庫調度原則
①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水庫是一個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汛期在確保大壩安全併兼顧下游設施的防洪安全下,充分發揮電站的發電效益。
②天生橋一級水電站主汛期水庫應控制在汛限水位773.1m高程運行(龍灘電站投運後為776.4m高程),后汛期9月10日後可蓄水位780m高程運行。
③為避免給下游造成人為災害,水庫下泄流量不應超過本次洪水的入庫洪峰流量。
④一級電站溢洪道泄洪時下泄流量應大於起挑流量(1600m3/s)的原則啟閉閘門以減弱對溢洪道挑流鼻坎右側護坦的沖刷。同時嚴禁閘門大幅度啟閉以避免一級庫水位出現大起大落現象,以保證建築物及水庫邊坡的安全、穩定。
按照上述原則,電廠成功解決了下泄洪水對下游二級電站構成的安全威脅,泄中、小洪水時對溢洪道挑流鼻坎下部及出口右岸護坦的沖刷等問題,通過分階段合理實施水庫調度,成功解決了水庫防洪與蓄水的矛盾,充分發揮了龍頭水庫削峰效應,從而保證了電站自身及下游安全,取得了水庫連續兩年蓄至正常水位780m高程的好成績。
(2) 防汛工作安排
每年汛前,電廠均要成立以廠長為首的防汛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協調全廠的防汛度汛工作,防汛領導小組下設防汛辦公室,防汛辦公室主任由主管生產的領導擔任,成員若干名,每年3月份編製上報《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年度水庫調度運用計劃及防汛搶險措施》,以確定年度水情預報,水庫用水計劃,安全措施,搶險預案存在問題處理,全年來水趨勢預報等。
每年3月進行第一次防汛安全大檢查,主要內容:水工建築物運行情況;沖溝,邊坡,排水洞淤積情況;觀測設施完好情況;防汛閘門運轉情況,電源是否可靠,閘門全行程啟閉試驗;水庫調度方案及上級相關防汛文件等,並對以上檢查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限期在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汛中(5月~10月)不定期進行多次全面檢查或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安排處理。
每年7月提交本年度"水庫蓄水方案";每年11月總結防汛工作經驗、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在下一年度工作中加以改進。
(3) 幾年來的防汛工作
天生橋一級電站從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水庫蓄水至正常蓄水位780.0m運行,2002年由於流域在8月20日後未來水,水庫蓄水至776.96m。從這幾年的防汛工作來看,從汛前準備、水庫洪水預報、洪水調度、防汛設施的運行、水工建築物的安全監測、維護消缺等每一步工作都按時完成,確保了防汛工作順利開展,在保證水庫蓄水的情況下,都實現了安全渡汛。
(4) 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防汛設施的技術水平。
為提高電站的防汛安全管理水平,電廠始終採用先進技術,先後興建人工電台報汛系統以及由超短波、InmarSat-C衛星、VSAT等混合組網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並與河海大學,雲南省氣象局合作研製開發天生橋洪水預報系統、洪水調度系統、中長期水文預報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水情系統遙測大量信息,自動實現水情預報作業,大大延長了洪水的預見期和提高了洪水預報精度,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暢通率,可用度均大於95%,洪水預報準確率均大於90%。(見表1),從而為爭取防汛工作主動權和確保電站安全度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表1
年份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暢通率(%) 96.09 95.00 96.85 94.18
可用度(%) 98.13 91.90 93.34 98.23
洪水平均預報精度(%) 92.00 95.00 90.60 91.35
最大洪峰預報精度(%) 98.30 97.40 96.70 99.90

大壩安全監測


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工建築物安全監測項目齊全,儀器完好率較高,大壩等水工建築物有土壓力計、沉降儀、引張線水平位移計、鋼筋計、應力應變計、電平器、溫度計、單向測縫計、不鏽鋼棒、面板脫空觀測、三向測縫計、滲壓計、大壩繞壩滲流水位孔、大壩滲漏設有量水堰進行觀測等共計約1500餘支儀器,以上項目完好率在94%以上。為及時採集建築物數據,自電廠接管以來,結合實際,建立健全了有關規章制度,嚴格按《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範》要求,對大壩580餘支儀器進行三天一次觀測;對引水系統、廠房及廠房後邊坡、溢洪道、導流洞堵頭、放空洞等部位680多支儀器進行了每半月一次的觀測,每年採集約130000餘個原始觀測數據,對分析掌握電站水工建築物的工作性態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大壩已經過三個汛期高水位運行考驗,大壩變形已趨於穩定,壩體最大沉降量達3.46m(近一年來未出現變化), 水平位移達1.108m,面板應力,應變,周邊縫測值也較穩定,大壩滲漏量維持在50~80L/S左右(近一年來均未出現大的變化), 其它包括引水系統、放空洞、溢洪道等建築物也未出現異常,觀測值較穩定。
2003年7月通過對"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工建築物監測系統進行了綜合評估",2003年8月通過對"天生橋一級電站水工建築物監測資料進行了全面分析",用數據模型,過準線,特徵值等分析方法,得出各水工建築物工作狀態正常,能保證安全運行。通過以上兩項工作,為電站下一步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以少而精、實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實施思路提供了依據,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計劃從2003年底開始分階段實施,以進一步提高電廠大壩安全管理工作。

水工建築物維護、消缺工作.


從電站98年運行以來,電廠對水工建築物維護、消缺工作極為重視,每年制定"大壩加固、維護、消缺計劃",設立專項費用,每年進行專項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及時安排處理:
(1) 1998年至2000年由於工程在建,因此水工建築物維護及消缺工作尚未全面開展,但全年仍做了大量的檢查、巡視和一般性的工程缺陷處理工作;1999年,大壩在施工過程中0+750~0+950樁號、▽755~760m高程之間發生坡面斜裂縫和水平裂縫,縫寬在80~90mm之間,最大達100mm,於2月14日處理完畢;
(2)廠房尾水漿砌石護坡坡腳及壩下游面坡腳(645.00m以下)部分被沖刷、掏空;已處理;
(3) 2001年汛期,由於溢洪道泄洪流量較大,受尾水回水波浪淘刷,壩后EL650平台以下漿砌石護坡暴露出質量缺陷問題。在2001年12月5日~2002年4月6日期間對壩后EL650平台進行了缺陷修復處理;
(4)面板脫空處理
大壩在2000年前施工過程中對一期面板、二期面板、三期面板頂部脫空進行灌水泥粉煤灰漿處理,水泥粉煤灰比例為1∶4.24,水膠比為0.5~0.8。為進一步確保面板的安全運行,2002年4月~5月安排對大壩面板0+446~1+038(R12~L25)、高程EL760~787.3m的脫空進行無損探測,總探測面積27805m2,面板脫空探測的成果結論如下:
a)R12~L25面板塊在760.0m~775.0m範圍內存在較大面積的脫空,但脫空高度較小;
b)R12~L25面板塊在775.0m~787.3m範圍內的脫空區域少,說明面板上部採用小壓力灌漿效果良好;
c)R9面板沒有較大面積的脫空,抬動沒有造成面板脫空的後果。
2002年5月~7月對大壩面板進行了水泥粉煤灰灌漿處理,採用自流無壓式灌漿方法(壓力在0.1~0.3MPa,不得使面板抬動),水泥粉煤比例為1:4.3,水膠比為1.0~0.6,結束灌漿水膠比0.5,灌灰量達934053kg。經鑽孔取樣,脫空值為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面板裂縫調查及處理
2002年4月~8月電廠委託昆明院勘測設計研究院岩土公司對大壩面板裂縫進行詳細調查,主要調查三期面板共69塊(R34~L35樁號0+094+1+198m,最低高程748.6m),裂縫總計4357條,其中新生產的裂縫2763條,舊裂縫1233條,活動裂縫541條,縫寬大於0.3mm的裂縫有80條,裂縫長度大於5m的裂縫共144條(含舊裂縫),為確保大壩安全運行,2003年3月~5月對大壩面板裂縫進行無損修補。
縫寬等於及大於0.3mm面板裂縫修補工藝為:打磨清洗裂縫面(寬度10cm)→在縫上間隔50cm粘貼灌漿盒→縫面塗刷寬10cm,厚1mm的HK961環氧增厚塗料→灌注HK-G-2環氧灌漿材料→去除灌漿盒→表面修補。
縫寬小於0.3mm的面板裂縫修補工藝為:打磨清洗裂縫面的混凝土表面→縫面塗刷寬10cm,厚1mm的HK961環氧增厚塗料,經過6月~8月高溫考驗,目前修補質量良好,效果有待進一步檢驗。
(6)大壩面板在2002年5月~7月進行脫空灌漿時的混凝土鑽孔取芯,面板混凝土芯普遍存在氣孔、蜂窩、麻面缺陷;
(徠7)大壩下游壩面干砌石料不符合設計要求,干砌石護坡存在干砌石松垮、變形、掉塊等現象,安排2004年處理;
(8)大壩L3、L4面板擠壓損壞處理

成績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自1998年底發電運行以來,實現了累計發電量近200億kW.h的較好經濟效益,為雲、貴、兩廣四省(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經過幾年的生產運行檢驗,電站的運行與管理取得了較寶貴的經驗,通過對大壩出現的缺陷處理,使電站主要建築物的運行狀態得到改善,安全得到了保證,但是面對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新技術、新特點,電廠在今後的工作中,仍需不斷總結,認真探索,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運行與管理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