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國家AAA級景區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約15公里處。三門峽相傳是大禹治水時鑿成的三條泄水狹谷,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鬼門居南,水流湍急,不可渡;神門居中,狹不容舟;僅有在北的人門可流船。切割水流的三島也叫鬼島、人島、神島。三島之下的河水中還有三島,叫煉丹爐、梳妝台、中流砥柱。三島都有優美的民間傳說,加上峽谷景色優美,自古留下許多詩篇和佳話。鐫刻在峽谷石島上的題刻詩文多達70餘處,最為著名的是刻在獅子頭上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大字,系明代萬曆年間所刻。1957年興建三門峽大壩時,鬼島、神島、人島、和梳妝台被炸掉,只有煉丹爐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於黃河中心。現存主要景點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流砥柱、黃河古棧道、三門峽湖、張公島等。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景色
歷史文化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后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裡。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餘件。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大壩景區主要景點:
黃河古棧道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棧道的開鑿時間已無法考究,現存最早的石刻出現在東漢桓帝時期(公元50年)。但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棧道上的,可見棧道的開鑿時間還要更早一些。棧道上還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中流砥柱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美景
中流砥柱自古以來就是峽谷中的航標,船隻駛過三門以後,就要朝砥柱直衝過去。眼看船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避開了明島暗礁,順利駛出峽谷。
此外還有張公島、梳妝台、大禹公園、迎賓閣、黃河三門峽展覽館、中日友好果園等景點。
提示:在大壩的蓄水期(黃河枯水期)會形成一個湖泊,秋冬季節還可以看見白天鵝在此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