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行古鎮

上海市奉賢區下轄鎮

庄行古鎮隸屬於上海市奉賢區,位於上海市正南,古鎮最早形成於600多年前,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魚米之鄉,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東靠南橋新城,徠南連柘林鎮,西與金山區、松江區接壤,北枕黃浦江,與閔行開發區隔江相望。鎮域面積70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2012年,全鎮常住人口6.6萬人。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中國特色小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庄行古鎮
庄行古鎮
庄行古鎮歷史悠久。當時的古鎮上,一條長約千米的老街,貫穿起了幾處古宅、商鋪、茶樓。老街背後是開挖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南橋塘。每隔一段,水面上架起一座石橋,方便岸上的人們溝通往來。時常有粽子、青團的叫賣聲從老街上飄出來。
如今,整條老街除中段被後來修建的一新街橫穿外,形態基本保存完整。其中,東段130米在2007年改造后,街面均勻鋪設石板,房屋修舊如舊,兩旁除了保留原有的民房故居,還搬進了百年傳承的老鞋店、本地特色的羊肉館等商家鋪面,身臨期間,彷彿歲月靜止,時光倒流。可古鎮到底是變了。曾經商賈遍地、人聲鼎沸的千米老街,如今也僅剩這短短100來米還活躍著人氣。從東到西走一遭,用不了一支煙的功夫,很難領略到當年攝人心魄的小橋流水姿態,也很少聞得見傳承了幾十代人的點心的香氣。有一處農家院子,日日不停地做著肉粽、燒餅、蹋餅、圓子等傳統食物,引得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兒找尋古鎮風味。 

文化


庄行古鎮
庄行古鎮
花米庄行這一獨特的名字,相傳是由於明代初期,有一庄氏人家遷入南橋,開設花米行,莊家行由此而盛名,解放前夕此地取名為庄行鎮,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據清朝乾隆《奉賢志》中記載:庄行周圍四鄉鄰居的木材、布業等都拿到庄行來進行交易,庄行由此成為了當時最早最繁榮的市鎮。“火燒紅蓮寺”和“乾隆蹄與烏金蛋”的民俗故事就和庄行有密切關係。 

古鎮小吃

庄行青團
古鎮點心品類繁多,手藝也往往代代相傳。單是青圓子,就已經有600年的傳承。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庄行,在紅蓮寺旁的馮記農家菜館里,連吃六隻蔴花郎青團,讚不絕口,當場賜名為“烏金蛋”。2015年,麻花郎青團製作技藝作為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市級非遺目錄,而胖阿姨正是這項技藝的傳承人。至於圓子、燒餅、鍋巴飯等其他製作手藝,也是胖阿姨從祖輩手裡承接下來的。 
庄行肉粽
唯獨百年前風靡十里八鄉的庄行肉粽,中斷傳承近百年,只有老街上的百歲老人嘗過它的味道。農家菜館開業之初,胖阿姨在庄行老街上蹲守了好幾天,就為了和鎮上的百歲老人聊一聊粽子。“庄行老街上的人們都記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亭林饅頭祖傳好,葉榭軟糕祖傳好,張堰水餃祖傳好,庄行粽子呱呱叫。”可打動胖阿姨的偏偏是不為人知的後半段——“說到庄行粽子好,葉子剝出三里路,剝(得)像白果一樣大,想吃也吃不飽,丟掉它卻好罪過。”原來,當年名聲在外的庄行肉粽,因皮多餡少,遭遇過這樣的譏諷。如今,庄行肉粽在胖阿姨手裡恢復了百年前的名氣,而胖阿姨的農家菜館也因經營地道的庄行點心,成了庄行古鎮風情的所在。 

地理環境


位於長江三角洲東南端,南臨杭州灣,北枕黃浦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擁有S4、G1501高速公路,可直達市中心、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和杭州灣大橋,連通浙東沿海經濟重鎮。全鎮鎮域面積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萬畝,河道縱橫交錯,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下轄1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常住人口6.6萬。 

旅遊


景點

庄行古鎮
庄行古鎮
庄行老街長約1000多米,最早形成於600多年前,是奉賢區保存較好富有江南水鄉神韻的明清建築
一條街,老街旁的南橋塘開挖於明代嘉靖年間,庄行老街除中段被一條新街橫穿,保存基本完整。老街上主要建築有東街汪家故居、李雪亭宅、褚涇廟舊址、油車弄刁家古宅、混堂弄何六其宅、王家宅。市河上則有毓秀橋、八字橋等古橋。
奉賢區為弘揚傳承歷史文化,把修繕庄行老街作為政府實事工程,投入1500萬元資金,於2007年9月份開始全面修整莊行老街,一期工程130米。外部保持修舊如舊風貌,內部新設置了水、電、通信設施,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老街安靜平和,儼然是一幅傳統江南生活畫卷。 

交通


花米庄行
花米庄行
地址:奉賢區庄行鎮一新街
交通:1、(浦西):S4(原A4)—G1501繞城高速(原A30)(浦衛公路出口下)—南亭公路
2、(浦東)濟陽路—浦星公路—南奉公路—南亭公路
公交:1、庄莘線(莘庄地鐵南廣場——庄行)
2、南梅線(錦江樂園地鐵站)或莘南線(莘庄地鐵南廣場)到南橋,轉車到庄行(南金線)
3、浦衛線(浦東塘橋——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