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書)

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書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

由於《春秋》的記事過於簡略,因而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作品介紹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其中后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將的是所謂“微言大義”,就是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許多內容太過牽強附會,經不起推敲。而左傳則以史實為主,補充並糾正《春秋》中錯誤或沒有記錄的大事。而且左傳的文學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影響力都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作品內容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 《左氏傳》30卷
· 《公羊傳》11卷
· 《穀梁傳》11篇
· 《鄒氏傳》11卷
· 《夾氏傳》11卷

創作背景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以前曾認為《春秋》一書孔子曾經修訂。現在則認為是魯國的史官所作,與孔子沒有關係。

作品賞析


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記載的內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卻不完備。王安石說《春秋》只是“斷爛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