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年8月17日—2018年8月11日),簡寫維·蘇·奈保爾或V·S·奈保爾,英國印度裔作家。
1932年8月17日,維·蘇·奈保爾生於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1950年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55年定居英國,並開始文學創作。其主要作品有《通靈的按摩師》、《重訪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獲得布克獎、毛姆獎、諾貝爾文學獎等多個獎項,與石黑一雄、拉什迪並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2018年8月11日,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去世,享年85歲。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1939年,奈保爾一家人搬到了首都西班牙港。
1948年,奈保爾畢業於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女王皇家中學。
1950年,奈保爾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修習英國文學。畢業后定居倫敦為自由撰稿人,曾為BBC做“西印度之聲”廣播員並為《新政治家》雜誌做書評。
1955年,奈保爾在英國結婚並定居。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他開始文學創作。
1957年,奈保爾發表第一部作品《神秘的按摩師》。之後陸續出版《埃爾韋拉的選舉權》、《米格爾街》。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1962年,奈保爾因《米格爾街》獲得毛姆獎。
1964年,奈保爾出版印度三部曲之一的《幽黯的國度: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1971年,奈保爾因《自由國度》獲得布克獎。
1977年,奈保爾完成印度三部曲之二的《印度:受傷的文明》。
1979年年中,奈保爾取道亞洲大陸,以七個月的時間展開了一趟伊斯蘭國家之旅。而後花了10個月的時間,奈保爾寫出了遊記《信徒的國度》。
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授封為爵士。同年完成印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1993年,奈保爾獲得英國大衛·柯恩文學獎。
2001年,奈保爾獲得瑞典文學院授予的諾貝爾文學獎。
2004年,完成小說《魔種》之後,奈保爾宣布封筆。
2018年8月11日,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去世,享年85歲。
奈保爾出生在位於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島嶼特立尼達,他的祖父是英屬印度的契約勞工,屬婆羅門種姓。印度人在世界上向來以遵循本國文化而出名,但奈保爾的父親西帕薩德卻對宗教敬謝不敏,喜歡英國文學,並終生懷抱作家夢。奈保爾童年時,父親常常會給他讀自己特別喜歡的英國文學作品片段。比如莎士比亞的《尤利西斯·凱撒》,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一邊朗讀,一邊講解。在父親的影響下,奈保爾從小就對英國文化充滿嚮往。
和第一任妻子帕特
和情婦瑪格麗特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創作時間 |
《通靈的按摩師》 | 小說 | 1957年 |
《全民選舉》 | 小說 | 1958年 |
《米格爾街》 | 小說 | 1959年 |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小說 | 1961年 |
《重訪加勒比》 | 小說 | 1962年 |
《斯通與騎士夥伴》 | 小說 | 1963年 |
《幽暗國度》 | 遊記 | 1964年 |
《守夜人記事簿》 | 小說 | 1967年 |
《模仿者》 | 小說 | 1967年 |
《失落的黃金國》 | 遊記 | 1969年 |
《自由國度》 | 小說 | 1971年 |
《過分擁擠的奴隸市場》 | 遊記 | 1972年 |
《游擊隊員》 | 小說 | 1975年 |
《印度:受傷的文明》 | 遊記 | 1977年 |
《大河灣》 | 小說 | 1979年 |
《剛果日誌》 | 遊記 | 1980年 |
《伊娃·庇隆歸來》 | 遊記 | 1980年 |
《信徒的國度》 | 小說 | 1981年 |
《尋找中心》 | 小說 | 1984年 |
《抵達之謎》 | 小說 | 1987年 |
《南方的轉折》 | 小說 | 1989年 |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 遊記 | 1990年 |
《選擇無家可歸》 | 小說 | 1994年 |
《世間之路》 | 小說 | 1994年 |
《孟買》 | 小說 | 1994年 |
《不止信仰》 | 遊記 | 1998年 |
《奈保爾家書》 | 通信集 | 1999年 |
《半生》 | 小說 | 2001年 |
《我們的普世文明》 | 小說 | 2002年 |
《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 小說 | 2003年 |
《魔種》 | 小說 | 2004年 |
《看,這個世界》 | 小說 | 2007年 |
《非洲的假面劇》 | 遊記 | 2010年 |
以上參考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奈保爾有三種類型的寫作,一種是帶有追憶往事屬性的小說《米格爾街》《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通靈按摩師》等有毛姆的遺風,《浮生》甚至直接寫毛姆的經歷,這些小說都以故國為主要故事發生地,有頭有尾,故事的走向跟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他在復原一個幻想中的家園世界,在幻想中他好像依然生活在他們中間,在幻想中那些地方是萬物的起源,經典如《米格爾街》正是這個家園的雛形。及至《通靈按摩師》已經開始出現另外的特質,奈保爾的詼諧、機警、荒誕的標誌性風格已經形成。印度裔青年甘涅沙,在物質與精神雙重匱乏的英殖民統治下的彈丸之地,上演了一串串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曾經屢戰屢敗,但這個具有離奇宗教思想的人認定冥冥之中上天對他的人生道路自有安排。在此信念的支撐下,他的人生故事變得詭異起來,搖身變成通靈大師,憑著一小點科學知識、一小點運氣,為人驅魔,名噪四方,從一個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混混,實現“神人合一”、加入政壇,直至獲得大英帝國勳章,被派駐聯合國。但此時的他給自己徹頭徹尾改了一個英國名字,已經完全忘卻或者說不願再記起自己曾經的出發地。奈保爾此類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典型的故國人物,在展示他們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承襲自牛津的理性與故國圖景神秘纏繞在一起,顯示了交叉騰挪的力量。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奈保爾的作品主要表現了后殖民主義時期,殖民宗主國對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控制和破壞,以及異質文化間的衝突和融合。這一文學風格和主題的確立來源於作者青年時代在牛津大學的求學經歷。在牛津期間,奈保爾初次體嘗了移民生活的貧困、孤獨,深感自己如迷途的羔羊在異國他鄉漂泊,心中苦澀難言。形成其文學風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奈保爾長期在外旅遊。旅遊期間,他寫下了《中間通道》、《在信徒中間》等多部作品。長期的旅行生活使他更深刻地觀察了社會,也形成了他鮮明的文化旅行家的寫作風格,更鑄就了他原本就無根的,無文化歸屬的個人特質,使其成為“無國界”作家的代表人物。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
文學類 |
▪ 2001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 ▪ 1993 英國大衛·柯恩文學獎(獲獎) ▪ 1983 耶路撒冷文學獎 (獲獎) ▪ 1971 布克獎(獲獎) ▪ 1962 薩默塞特·毛姆獎(獲獎) |
以上參考
維·蘇·奈保爾
奈保爾的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人們從被壓抑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奈保爾的感知能力是最高的,而他的文體則為他表達這些感知提供了完美的載體。(英國小說家、評論家馬丁·艾米斯評)
以天賦和才華而論,奈保爾當居在世作家之首。(《紐約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