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州
四川古地名
陵州為四川的一個古地名。西魏於今仁壽縣境置普寧縣,北周閔帝元年始置陵州。隋改隆山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陵州,天寶元年改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熙寧五年,廢為陵井監。宣和四年,改為仙井監。隆興元年,改為隆州。
可以說陵州就是仁壽。在成都正南面,G213,省道106經過。西魏置普寧縣,隋改為隆山郡,郡治在今四川仁壽縣東,唐復稱陵州,當時轄有貴坪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稱仁壽郡,以尋復故,宋廢,降為縣,即今仁壽縣。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於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於東西兩山築城,置主將防衛之。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斗絕,四面顯敝,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細葛四匹。賦:絹,綿。元和貢同。
管縣五:仁壽,貴平,籍,始建,井研。
仁壽縣,上。郭下。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後魏定蜀,於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益部鹽井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蓋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後魏於此置和仁君,仍立縣。
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祿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於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丹沙山,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今縣立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縣。聖歷二年移於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五年因井研鎮立縣,取鎮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及縣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鑊井。
《舊唐書》記載
陵州,中,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為陵州,領仁壽、貴平、井研、始建、隆山五縣。貞觀元年,割隆山屬眉州。天寶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萬一百一十。天寶領縣五,戶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十萬一百二十八。至京師二千五百一十里,至東都三千四百八十四里。
仁壽,漢武陽縣東境,屬犍為郡。晉置西城戍,以為井防。後魏平蜀,改為普寧縣。後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為名。隋改普寧為仁壽,所治也。
貴平,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屬蜀郡。後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也。
井研,漢武陽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魏置蒲亭縣,隋改為井研。武德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也。
始建,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聖歷二年,移治榮祉山。
籍,梁席郡,一名漢陽戍。永徽四年,分貴平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