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音堂鄉

河北省平山縣下轄鄉

徠上觀音堂鄉位於平山縣西北部深北區。

地理環境


全鄉氣候徠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涼爽,全鄉年平均氣溫5.8-10.5℃,年有效積溫4250℃,無霜期120-170天,年降雨量537-6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據水文站記錄,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408毫米。
全鄉大理石、甲長石、蛭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蘊量達1500萬方。銀礦蘊藏量大,自明朝萬曆年間就有開採史。土特產以核桃、板栗、柿子、花椒、脫毒馬鈴薯為主,是全縣最大的錯季食用菌種植園區,品種以杏苞菇、金針菇百靈菇雞腿菇為主,暢銷北京、瀋陽、深圳、廣州等地。

歷史沿革


上觀音堂始於明初,因村南建有觀音廟而且地處下觀音堂之上而名。鄉名因鄉政府建於此故名。1958年成立了光宇人民公社(以韓光宇烈士的名字命名,又名韓增豐,出生於本鄉彎子村)。1966年在上觀音堂村成立了管理區,1961年光宇大公社撤銷后,成立了上觀音堂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8年和秋卜洞公社合併成立了上觀音堂鄉。

經濟概況


位於平山縣西北部深北區,與靈壽縣交界,是“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故鄉。全鄉21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人口總計5217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總面積110.22 km²。境內以高山為主,山高、林密、路險,氣候涼爽,季節差異大。農作物以玉米、土豆為主,一年一季。該鄉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草白玉、萬年青、大理石、蛭石等產礦蘊量約為1500萬方,佔全縣總蘊量的15%,其中秋卜洞銀礦等含量豐富,明朝萬曆年問就有開採史。2000年至2002年,觀音堂鄉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會議精神,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團結進取,開拓務實,使全鄉經濟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好成績。
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12萬元,比上年略有上漲,其中國稅完成3萬元,地稅完成5萬元,財政收入4萬元。全年財政支出8.85萬元,比上年增長5.2%。
2001年,完成財政收入12萬元,與上年持平,在全部財政收入中,國稅完成3萬元,地稅完成5萬元,財政收入4萬元,全年財政支出9.2萬元,比上年增長3.95%。
2002年,完成財政入13.3萬元,比上年增長2.5%。在全部財政收入中,國稅完成3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全年財政支出9萬元,比上年下降2.22%。

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生產效益逐步好轉。
2000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1455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5萬元,比上年增長1.61%。
200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1475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0萬元,比上年增長1.37%。
2002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150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5萬,比上年增長1.69%。

農業

3年來全鄉人民,以退耕還林為契機,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使農村經濟不斷增長。
2000年,全鄉完成農業總產值116.23萬元,比上年增長3.2%,糧食總產量1371噸,比上年增長1.5%,人均純收入為614元,比上年增長5.9%.
2001年,全鄉完成農業總產值119.15萬元,比上年增長2.51%,糧食總產量138-0噸,比上年增長0.66%,人均純收入為635元,比上年增長3.42%。
2002年,全鄉完成農業總產值117.34萬元,比上年下降雨1.52%,糧食總產量1383噸,比上年增長0.22%,人均純收入為645元,比上年增長1.75%。

林業

2000年,啟動萬畝優質核桃基地工程,到2001年一期工程完成2500畝,涉及全鄉14個村,2002年二期工程完成3500畝,11.53萬棵,比上年增長40%,建成高標準範圍1個,開發面積2000畝,成活率達95%,建揚水站2座,蓄水池12個。
依靠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快退耕還林步伐,三年完成退耕還林1000畝,種植金銀花、黃芩1000畝。

交通


公路建設2000年完成觀音堂到下槐34公里路基改建工程,2001年實現瀝青硬化。2002年完成駱駝安到下盤松20公里路基建工程。

教育


教育事業發展快速發展。師資力量得到充實,實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97.5%,畢業率97.5%,高中入學率85.2%,畢業率85.2%。新建、維修校舍200餘間,面積560餘平方米。

衛生


2001年,新建衛生院一座,面積220平方米,床位14個,購進先進醫療設施,完善了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了全鄉人民的醫療條件。

轄區


轄21個村委會:上觀音堂、柏山、下觀音堂、胡塔溝、柏葉溝、胡塔梁、了魚溝、西沙坪、李台、磨子溝、下盤松、上盤松、古榆樹、駱駝安、麻地溝、羅萬、陳卜溝、秋卜洞、邢家灣、花木、大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