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河

長江中游支流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又名雲溪河,長江中游支流。上源有兩支:一源出仙寓山,匯牯牛降北坡考坑、竹溪、利源、彭溪、木卑坑、湘源、大小剡溪、庄門坑等諸水入公信河,北東流向,經珂田、佔大、大演,於香口村附近注入秋浦河;二源出祁門大洪嶺,經石台縣蘭關,納璉溪、管溪入鴻陵河,於香口附近與公信河相匯始稱秋浦河,而後經七里、磯灘、高坦、灌口、殷匯,從池口入長江。

河長150 公里,河寬100~250 米,流域面積2235 平方公里。秋浦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使河床蘊藏有豐富的黃砂,從1984 年起,每年外銷百萬噸以上。

由於杜牧、蕭統等都曾在河邊駐留,特別是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此河被稱為“流淌著詩的河”。

秋浦河全流域風光秀麗,自然、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石台、貴池兩地都開發有眾多景區,以石台縣上游開發的寓仙山景區比較著名。

簡介


上源有兩支:一源出仙寓山,匯牯牛降北坡考坑、竹溪、利源、彭溪、木卑坑、湘源、大小剡溪、庄門坑等諸水入公信河,北東流向,經珂田、佔大、大演,於香口村附近注入秋浦河;二源出祁門大洪嶺,經石台縣蘭關,納璉溪、管溪入鴻陵河,於香口附近與公信河相匯始稱秋浦河,而後經七里、磯灘、高坦、灌口、殷匯,從池口入長江。長150 公里,河寬100~250 米,流域面積2235 平方公里,山區佔80%。比降1∶3700,泄洪能力為1000 立方米每秒。
秋浦河
秋浦河
正常年份年徑流量24.34 億立方米,最豐高達36.43 億立方米(1954 年),高坦鎮歷史最大流量為2710 立方米每秒(1957 年7 月4 日),歷史最高水位為26.87 米(1970 年7 月13 日),歷史最低水位為19.58 米(1966年9 月28 日)。最枯水年份的水量為17.13 億立方米(1978 年)。
秋浦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使河床蘊藏有豐富的黃砂,從1984 年起,每年外銷百萬噸以上。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為長江一級支流。幹流長149公里,其中本縣境內46公里,河道寬80—200米,上下遊河床高差90米,平均比降為1/300。源頭有二:一源出仙寓山,匯古牛降山脈及南坑、竹溪諸水入公信河,經佔大、唐村,於雙河口注秋浦;一源出祁門大洪嶺入本縣蘭關鄉境內,與璉溪、管溪匯合為鴻陵河,過橫渡釣魚台始為秋浦河,而後經香口、掘珠、七里、楊坑、磯灘、溝汀於橋灣入貴池縣境,從池口注入長江。
境內秋浦河水系總流域面積881.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2.8%。
鴻陵河亦稱鴻陵溪,發源於祁門縣大洪嶺,北向經祁門縣雷湖、城安至琅田為琅田河。入本縣達車田至小河口(原名鴻陵口)與璉溪匯合,至港口與管溪匯合,過釣魚台則為秋浦河。縣境內長17.5公里,一般河寬30—100米。
璉溪在蘭關鄉,其源有二,一出大宇坑獅子岩,一出石門嶺,二溪於璉溪村匯合為璉溪。流2.5公里至小河口與鴻陵溪匯合。
管溪源出祁門縣赤嶺,北向經赤嶺口、古樓墩入本縣境。至港口與鴻陵溪匯合。縣境內全長5公里。
歷溪發源於橫渡村與里壩村交界處之橫山,西向經廣平注入秋浦河。全長9公里。
琉溪發源於橫渡鄉愛國村獅馬嶺,西南向經盤村至橫渡入秋浦河。全長9.5公里。
公信河源於古牛降—仙寓山山脈,東北向流經珂田、佔大、大演,沿途納考坑、竹溪、利源、彭溪、坑、湘源、大剡溪、小剡溪、參溪(庄門坑)諸水,過唐村注入秋浦河,幹流全長43公里,一般河寬30—150米。
大演坑又名大剡坑、演溪河,在大演鄉境內,有二源:一源出古牛降山脈之大曆山;一源出古牛降主峰,北向經新農、星火於高田村附近入公信河,全長14公里。陸延齡《貴池縣誌》載,大剡溪發源於橫山,有金叉潭、雪泉、古雪山民釣石。
貢溪河源出杉山、七井山,以七井山為正源,西南向流經貢溪鄉東風、上灣、杜村,於七里鄉壟上村岩下入秋浦河。全長28公里。
園坑又名源坑、沿坑。源於杉山西南坡,南向經七里鄉園坑村至坑口入秋浦河。全長7公里。
七里坑在七里鄉境內,源於鬥文山,南向至小河口入秋浦河。長4公里。
杏溪在七里鄉境內,有二源:一源來自杏溪村魚龍洞,一源來自龍頭山,於永豐村外屋匯合,北向經宋村入秋浦河。長8公里。
梅溪源於梓嶺,東北向經七里鄉三增村、磯灘鄉高樂村,於楊坑口入秋浦河。長8公里。
塔坑古名達坑,磯灘鄉境內。源於黃柏山,東向流經塔坑、洪墩二村,於河口入秋浦河。長7公里。
重坑磯灘鄉境內。源於觀音尖,西北向經里、中、外重陽,至重陽坑口入秋浦河。全長8公里。
溝汀坑秋浦河支流,磯灘鄉境內。源於黃花嶺,西南向至橋灣入秋浦河。全長6公里。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地垮祁門、石台、貴池三縣。上游紅凌河發源於祁門山脈的大洪嶺,海拔1126米,由南向北經祁門縣的雷湖、城安等地入石台縣的橫渡,過香口街北流,經石台縣城在磯灘入貴池縣境,經高坦、殷家匯等地蜿蜒曲折轉向東北,繞秋江圩南部過杜塢在池口入江。幹流全長149公里,(本縣境內59公里),漢時,殷匯鎮以下為長江支岔分流的沼澤地,稱秋浦。
該河流域面積2235.2平方公里,其中貴池縣1172.2平方公里,佔52.4%,干河底寬高坦以下為150~250米,幹流河道比降,七里到泥灣段為1/1500,泥灣至殷匯為1/3400,殷匯至池口為1/5700。
1952年設高坦水文站,至1988年有37年實測流量資料,實測最大流量為2170秒立方(1957年7月4日)。
最小流量為零(1958年7月5日),估算20年一遇,殷家匯最大流量為3860秒立米,殷匯大橋現有泄洪能力為1500秒立米。
流域內本縣有12個鄉23萬人口,27.3萬畝耕地,人口佔全縣45%,耕地佔全縣58%,地下礦物資源豐富,下游圩區系本縣糧棉主要產地之一。
秋浦河的特點:山區面積大,佔78.5%,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下遊河道彎曲,洪水量大,且來勢凶涌。建國40年來,殷匯鎮9次被淹,秋江圩兩次破圩。正常年份,江水倒灌至殷家匯。
秋浦河主要支流有公信河、牌樓河、龍舒河、雙溪河4條,其中公信河和龍舒河最大。
公信河又名恭浚河,出於源頭李,流經占坡、湘源、唐村等在雙河口入幹流,全長30公里,在石台縣境。
牌樓河源於石台縣子母尖馬石岩,自南向北流經本縣牌樓鄉在琅山岩入秋浦河,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
龍舒河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南麓平天河,自東向西流經棠溪鄉在留田與來自石台縣七井山的花廟河相會,合流后至梅村會肖坑河后,過烏石在汪家畈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475.9平方公里,主河道長74公里。
雙溪河在本縣雙橋鄉,其源有二:一出轎頂山流經大葉村;一出高山譚黃岩,二溪在雙河口合流,至殷家匯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7公里。
百丈崖景區集青山、綠水、奇石、飛瀑、幽谷為一體,峽谷全長3公里,安徽百丈崖(11張)有瀑布30多處,碧潭無數,兩旁為原始森林覆蓋,生態環境絕佳。景區谷底百丈崖瀑布高約百米、寬約20米,常年水流不斷稱絕於世。
它位於皖南西黃山余脈,距石台縣城十公里,谷幽泉深,風景秀麗,有高大瀑布、深潭、峽谷地形,垂直落差100多米的百丈飛瀑尤為壯觀。景區內還有野外探險項目,有攀岩、滑索、泛筏、走瀑戲浪、高空飛人、過情人橋、走鋼絲等。在此遊覽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才能通過這二十多個探險項目到達百丈崖飛瀑。
白洋河原名清溪河,位於縣境中部,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自南向北流經劉街、桃坡等地至白洋鎮與來自四峰尖的白俞河(舊稱南么河)相會,流過江祖潭達上清溪。東南湖圍墾前,白洋河過上清溪后入東南湖,經縣城南門、東門在百牙山附近與來自太朴山的白沙河(舊志稱橫河)相會,至下江口入江。
東南湖圍墾后,新河道沿東南湖西部穿杏村與秋浦河匯合注入長江。
該河流域面積438.4平方公里,幹流長63公里,河道寬50~70米。估算杏花村20年一遇最大洪水流量1200秒立米,現有河道泄洪能力400秒立米,最小流量河道斷流。(1958年、1978年),上清溪至河口河道坡降1/2250。
流域內有5鄉一鎮,人口12.5萬人,耕地7.4萬畝,該河山區面積佔56.7%,沿河洪災頻繁。
1959年,省水利廳在此河中游高坦興建泥灣水庫,控制面積111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49.7%。
設計壩高75米,壩型為鋼筋混凝土心牆砂殼壩,總庫容19.15億立方米,發電裝機4萬千瓦,土石方400萬立方米,是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和灌溉的大型水庫。遷移人口4.01萬人,總投資2400萬元,施工一年,完成導流隧洞和壩基鋼筋混凝土心牆,耗資1500萬元。1961年因經費困難,參加施工人員生活無法保證,中途下馬。
1977年,縣水利局在池州地區水電局幫助下,制定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計劃。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水電局根據省計委的批文要求,對“貴池縣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擴大初步設計”進行批複。
“核定該工程總投資為745萬元。
包干使用,不得超支”。該工程包括主河改道,南山岩堵壩、撇洪溝及殷匯公路橋、杜湖閘站等,共計土石方1600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3100立方米,漿砌石10600立方米,砌石22000立方米,需水泥5231噸,鋼材310噸,木材1110立方米。
1977年10月,寶賽切崗第一期工程開工。烏沙地區動員5千民工,六個月完成切崗土石方100萬立方米,佔總土方的6.2%,用去經費68.76萬元。
1978年停工緩建,主要緩建原因:
(1)自籌經費過大(800萬元),縣財政困難無力解決;
(2)政策變化,受益區群眾負擔過重,難以承受。

地理環境


秋浦河亦名雲溪河,跨祁門、石台、貴池三縣(市)。東鄰白洋河流域,西界黃湓河流域,南依祁門山脈,北濱長江。源流為公信河,源出石台、祁門、東至三縣交界的祁門山脈仙寓山北麓。
東北向流,經石台縣的珂田、佔大(葉村)、大演,至香口村,右納梅溪河(一稱紅凌河)來水,匯合口以下始稱秋浦河。
折西北流,經石台(七里)、楊坑口,又折北流,經磯灘(汪村)、橋灣,進入貴池縣境;至高坦折西北流,經灌口至朝陽街,右納龍舒河;至殷家匯進入畈圩區,至肖家灘蜿蜒曲折東北流,經木閘、毛家渡,至池口向北注入長江。
流域面積223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佔80%。河道全長149公里,河床質為岩礫和淤砂,河面寬150~250米,底寬60~100米,洪水深度7.0米,枯水深度0.7米,比降約1/3700,泄洪能力1000立方米每秒。
高坦站歷史最大流量為271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4日),最高水位為26.87米(1970年7月13日),最低水位為19.58米(1966年9月28日);殷家匯站歷史最高水位為18.11米(1970年7月3日),最低水位為10.0米(1966年10月)。

自然景觀


風景
風景
進入景區遊客可親自揮起鐵鎚體會古人榨油的樂趣,在古樹林推石磨、唯米、踩水車、撿卵石、砸水鱉,在沙灘浴場游泳、打排球及水上遊樂,乘竹筏漂流,沿途可觀賞燈盞渡、板橋分月、老鷹撲魚、恐龍渡河、元寶山、燕子洞、虎頭廟、河馬觀魚、大草甸、古樹、古橋、古道、獅子潭、李白釣台、日軍飛機墜毀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等景點。河中水清碧綠見底,河道曲折迴環,灘險水急,是漂流休閑的的好去處。

傳說


秋浦河流經磯灘鄉興隆村的河段,轉了一個2千米長的龍形大灣,人人稱之為“大龍灣”。一年四季,這裡的河水深不見底,軍魚、鮫魚暢遊其間,水鳥成群結隊在水面嬉戲。百字崖靜靜地聳立在河邊,在向過往的行人述說著藏寶的故事,讓大龍灣始終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民間相傳大龍灣藏著一筆巨額寶藏,要想得到此寶,惟一方法是一口氣讀完灣里仙石岩上刻的100個字,河水馬上就會幹涸,河底將露出把金鑰匙,拿著金鑰匙就可以打開仙石岩的石門,獲得巨寶。不少人曾躍躍欲試,結果都無功而返。一天,溝丁村合龍山下來了一個得道老和尚,架著梯子爬上仙石岩,一口氣念了99個字,河水頓時幹了一半,露出一隻碩大的烏龜來。他大吃一驚,歇了一口氣沒念完最後一個字,結果河水又漲回原樣,失去了惟一得寶的良機。
存的仙石岩刻是一個橫約60厘米堅約80厘米的窗式石刻,邊框鑿進約3厘米深,正對西邊,石刻表面現已被苔蘚沾滿。聽老人們講,上世紀40年代,人們還看到仙石岩上面刻有這樣的字:“……大龍灣,小龍灣,金鈕處在正中央,……男的走路靠右邊,女的走路掃裙邊,何人得此寶,十萬零八千……”而其餘的內容則再也無法弄清,成了千古之謎。
1982年大龍灣公路開通,通車那天有上百人好奇地到大龍灣去看車,下午四點多鐘,大龍灣上段小水溝邊茶園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個白晃晃的暈暈的光球,開始只有篩籮大,然後變成篩子大,接著又變成簸箕大,然後變成團箕大固定下來,40分鐘后變小直至消失。連續4天下午都是這個情景。當地村民看到這種現象后,給安徽省科委寫了封信,省里回信解釋為“天火”即天光與地光相合形成的光球。1997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三點鐘,大龍灣河對岸凹兒灘雜竹林里又出現一個光球,與先前出現的光球演變情景一模一樣。2001年3月份的一天上午10點多鐘,仙石岩旁邊出現了“天火”,與上述情景相同。2002年,“天火”分別在龍王廟、龍灣亭舊址出現。當地村民稱其為“寶貝顯靈”。

昭明釣台


昭明釣台:在今殷匯鎮楊橋村郎山崖下,秋浦河與大王河交匯處的秋浦玉鏡潭,昭明太子在池州期間,在石城秀山居住時常去秋浦玉鏡潭旁的牯牛石上垂釣,後人尊稱這塊奇異的牯牛石為“昭明釣台”。
古人有詩為證:“蕭梁今已遠,千古仰風流。猶見高台峙,常懷帝子游。”

來歷


由於昭明太子喜愛秋浦風光,愛吃秋浦鱖魚,稱讚“水好魚美”,封譽“貴池”。根據這一典故,後人才改“秋浦縣”為“貴池縣”,沿用至今。
池州人為什麼至今還在紀念昭明太子:昭明太子長期深受池州人民愛戴,是因為昭明太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關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在池州百姓發生嚴重的飢荒時,蕭統(昭明太子)目睹這一切,多次上書給皇上,親自安置送糧賑災,才使池州百姓度過劫難。在蕭統逝后,池州百姓哭聲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請來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著昭明的牌位(稱作“案菩薩”)至今。

祭祀活動


事隔一千四百多年,當地老百姓仍然自發地為紀念昭明太子而進行“游案”活動。遊客如感興趣,可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和九月十九日,到梅街鎮的峽川村玉鏡潭畔觀看。具體路線:在池州城南門車站乘公共汽車,到50里處的梅街鎮(潘橋)下車,過水壩就是峽川村,村內有昭明太子廟,那天在當地舉行盛大的游案活動,演出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戲

其他信息


發現“李白像”的地點位於池州磯灘鄉溝汀村,距石台縣城12公里。站在大龍灣金水岸漂流起點處仰視正前方山脈,有一棵酷似“李白”的大樹高高挺立,人像呈站立姿勢,面朝東方,身著長衫,頭戴冠帽。尤其是下午,人像在逆光下呈黑色剪影,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盡顯詩仙風流倜儻、灑脫飄逸的神采。
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八載至上元二年(749-761)間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優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詩云:“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歷史名人騷客紛紛踏蹤而來,尋幽訪勝,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文佳作,因而美麗的秋浦河被譽為“流淌著詩的河”。如今的秋浦河已是池州發展旅遊業的黃金水道,酷似“李白像”的發現,將成為秋浦河旅遊景區中一處更為奇特的自然景觀。

景區優惠


寧安高鐵到秋浦河遊玩可享受如下優惠:
1、高鐵開通一個月內,乘坐“寧安高鐵”的遊客,持當日高鐵車票和本人身份證可享受秋浦河景區門市價3折優惠(不含景交)(節假日除外);
2、高鐵開通一個月內,乘坐“寧安高鐵”的遊客,持當日高鐵車票和本人身份證可享受秋浦漁村、百丈崖快捷酒店住宿88元/人/晚,溫泉別墅100元/人/晚的優惠(節假日除外);
3、高鐵開通一個月內,乘坐“寧安高鐵”的遊客,持當日高鐵車票和本人身份證可享受秋浦漁村餐飲8折優惠(不含酒水)。

親子旅遊


景點1:兒童拓展樂園
這裡有蹦蹦床、海盜船、射擊,等兒童樂園項目。快樂自我,歡樂童年,讓孩子們盡情玩耍,讓您的孩子在快樂玩耍的同時,身體得到鍛煉。
景點2:叢林穿越
利用百畝原始森林,建設數十個叢林穿越空中項目,有空中漫步、同心同行,攀網等,在新鮮的空氣和叢林陽光中歷練勇敢與團結。
景點3:女兒村民俗體驗館
體驗館展覽了千姿百態的秋浦觀賞石和天然根藝;設置了李白詩歌台、新婚房、推磨房、紡織房、品茶房、農具房、捕魚間、制茶坊等八處體驗活動場地,供游者盡情享受漁家人的生活情調與浪漫,親身體驗傳統的農家生活。

幹流概況


秋浦河,原名秋浦江。又名雲溪河。上源有兩支:一源出仙寓山,匯牯牛降北坡考坑、竹溪、利源、彭溪、木卑坑、湘源、大小剡溪、庄門坑等諸水入公信河,北東流向,經珂田、佔大、大演,於香口村附近注入秋浦河;二源出祁門大洪嶺(海拔1126米),經石台縣蘭關,納璉溪、管溪入鴻陵河,於香口附近與公信河相匯始稱秋浦河,而後經七里、磯灘、高坦、灌口、殷匯等地蜿蜒曲折轉向東北,繞秋江圩南部過杜塢在池口入江。幹流全長149公里,(本縣境內),漢時,殷匯鎮以下為長江支岔分流的沼澤地,稱秋浦,從池口入長江。
《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記為:長150公里,《石台縣誌》《貴池區志》皆為149公里。其中,石台縣境內46公里,貴池區境內59公里。河寬100~250米,流域面積2235平方公里,山區佔80%。比降1∶3700,泄洪能力為1000立方米每秒。

水文特徵


秋浦河的特點:山區面積大,佔78.5%,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下遊河道彎曲,洪水量大,且來勢凶涌。建國40年來,殷匯鎮9次被淹,秋江圩兩次破圩。正常年份,江水倒灌至殷家匯。
正常年份年徑流量24.34億立方米,最豐高達36.43億立方米(1954年),高坦鎮歷史最大流量為271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4日),歷史最高水位為26.87米(1970年7月13日),歷史最低水位為19.58米(1966年9月28日)。最枯水年份的水量為17.13億立方米(1978年)。

主要支流


秋浦河主要支流有公信河、牌樓河、龍舒河、雙溪河4條,其中公信河和龍舒河最大。
梅溪河,源於雷湖鄉之北水及南水,在剪刀卡會,折向北復向西南,至雷湖會合北來之水,向西流至城安,北折流入石台縣新橋入秋浦河。赤嶺河,源於大曆山、赤嶺,向北流入石台縣新橋與梅溪河會入秋浦河。
鴻陵河,亦稱鴻陵溪,發源於祁門縣大洪嶺,北向經祁門縣雷湖、城安至琅田為琅田河。入本縣達車田至小河口(原名鴻陵口)與璉溪匯合,至港口與管溪匯合,過釣魚台則為秋浦河。縣境內長17.5公里,一般河寬30—100米。
璉溪,在蘭關鄉,其源有二,一出大宇坑獅子岩,一出石門嶺,二溪於璉溪村匯合為璉溪。流2.5公里至小河口與鴻陵溪匯合。
管溪,源出祁門縣赤嶺,北向經赤嶺口、古樓墩入本縣境。至港口與鴻陵溪匯合。縣境內全長5公里。
歷溪,發源於橫渡村與里壩村交界處之橫山,西向經廣平注入秋浦河。全長9公里。
琉溪,發源於橫渡鄉愛國村獅馬嶺,西南向經盤村至橫渡入秋浦河。全長9.5公里。
公信河,源於古牛降—仙寓山山脈,東北向流經珂田、佔大、大演,沿途納考坑、竹溪、利源、彭溪、坑、湘源、大剡溪、小剡溪、參溪(庄門坑)諸水,過唐村注入秋浦河,幹流全長43公里,一般河寬30—150米。
大演坑,又名大剡坑、演溪河,在大演鄉境內,有二源:一源出古牛降山脈之大曆山;一源出古牛降主峰,北向經新農、星火於高田村附近入公信河,全長14公里。陸延齡《貴池區志》載,大剡溪發源於橫山,有金叉潭、雪泉、古雪山民釣石。
貢溪河,源出杉山、七井山,以七井山為正源,西南向流經貢溪鄉東風、上灣、杜村,於七里鄉壟上村岩下入秋浦河。全長28公里。
園坑,又名源坑、沿坑。源於杉山西南坡,南向經七里鄉園坑村至坑口入秋浦河。全長7公里。
七里坑,在七里鄉境內,源於鬥文山,南向至小河口入秋浦河。長4公里。
杏溪,在七里鄉境內,有二源:一源來自杏溪村魚龍洞,一源來自龍頭山,於永豐村外屋匯合,北向經宋村入秋浦河。長8公里。
梅溪,源於梓嶺,東北向經七里鄉三增村、磯灘鄉高樂村,於楊坑口入秋浦河。長8公里。
塔坑,古名達坑,磯灘鄉境內。源於黃柏山,東向流經塔坑、洪墩二村,於河口入秋浦河。長7公里。
重坑,磯灘鄉境內。源於觀音尖,西北向經里、中、外重陽,至重陽坑口入秋浦河。全長8公里。
溝汀坑,秋浦河支流,磯灘鄉境內。源於黃花嶺,西南向至橋灣入秋浦河。全長6公里。
公信河,又名恭浚河,出於源頭李,流經占坡、湘源、唐村等在雙河口入幹流,全長30公里,在石台縣境。
牌樓河,源於石台縣子母尖馬石岩,自南向北流經本縣牌樓鄉在琅山岩入秋浦河,全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
龍舒河,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南麓平天河,自東向西流經棠溪鄉在留田與來自石台縣七井山的花廟河相會,合流后至梅村會肖坑河后,過烏石在汪家畈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475.9平方公里,主河道長74公里。
雙溪河,在本縣雙橋鄉,其源有二:一出轎頂山流經大葉村;一出高山譚黃岩,二溪在雙河口合流,至殷家匯入秋浦河幹流。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7公里。
白洋河,原名清溪河,位於貴池區境中部,發源於九華山脈的柯家大山,自南向北流經劉街、桃坡等地至白洋鎮與來自四峰尖的白俞河(舊稱南么河)相會,流過江祖潭達上清溪。東南湖圍墾前,白洋河過上清溪后入東南湖,經縣城南門、東門在百牙山附近與來自太朴山的白沙河(舊志稱橫河)相會,至下江口入江。東南湖圍墾后,新河道沿東南湖西部穿杏村與秋浦河匯合注入長江。該河流域面積438.4平方公里,幹流長63公里,河道寬50~70米。估算杏花村20年一遇最大洪水流量1200秒立米,現有河道泄洪能力400秒立米,最小流量河道斷流。(1958年、1978年),上清溪至河口河道坡降1/2250。流域內有5鄉一鎮,人口12.5萬人,耕地7.4萬畝,該河山區面積佔56.7%,沿河洪災頻繁。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1959年,安徽省水利廳在此河中游高坦興建泥灣水庫,控制面積1113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49.7%。設計壩高75米,壩型為鋼筋混凝土心牆砂殼壩,總庫容19.15億立方米,發電裝機4萬千瓦,土石方400萬立方米,是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和灌溉的大型水庫。遷移人口4.01萬人,總投資2400萬元,施工一年,完成導流隧洞和壩基鋼筋混凝土心牆,耗資1500萬元。1961年因經費困難,參加施工人員生活無法保證,中途下馬。
1977年,縣水利局在池州地區水電局幫助下,制定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計劃。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水電局根據省計委的批文要求,對“貴池區秋浦河下游防洪滅螺工程擴大初步設計”進行批複。
“核定該工程總投資為745萬元。包干使用,不得超支”。該工程包括主河改道,南山岩堵壩、撇洪溝及殷匯公路橋、杜湖閘站等,共計土石方1600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3100立方米,漿砌石10600立方米,砌石22000立方米,需水泥5231噸,鋼材310噸,木材1110立方米。
1977年10月,寶賽切崗第一期工程開工。烏沙地區動員5千民工,六個月完成切崗土石方100萬立方米,佔總土方的6.2%,用去經費68.76萬元。1978年停工緩建。
水庫
九龍池水庫,位於赤嶺鄉倪村赤嶺河源頭。1973年11月動工,1977年11月建成。工程總投資38萬元,其中國家撥款23萬元。水庫集雨面積3.4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2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49.4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8.6萬立方米,最大壩高28米,壩頂長93.4米。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溢洪道為開敞式(壩頂溢流),設計流量217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寬17.7米,高程223.77米。並建成1座長171米的隧洞和1條長780米的乾渠。共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石方3.89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27萬畝。1980年4月安裝兩台共計32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正式發電,發電尾水進入灌渠,灌溉農田700畝。
剪刀卡水庫,位於雷湖鄉境內梅溪河上游,水庫集雨面積25平方公里,總庫容155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7萬畝,平均年發電量113萬度,養殖水面1080畝,工程概算挖土石方10.2萬立方米,漿砌塊石2.2萬立方米,混凝土9400立方米,投工53萬個,工程總造價424萬元。1976年11月成立剪刀卡工程指揮部,12月15日工程動工,至1980年冬,因經費無著,工程暫停緩建,施工4年,完成雷湖至大壩公路2500米,3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和1個隧洞,投工6萬,耗資21萬元。
考河水庫,壩址位於石台縣六都鄉西北五華里。1970年10月動工興建,1975年12月主體工程峻工。共完成土石方17.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3.26萬元,集雨面積17.5平方公里。粘土心牆主壩1座,壩高25.8米,壩長115米,壩頂寬5米,總庫容117.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8.5萬立方米,採用側槽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475秒立方米,可灌田2800畝。因西乾渠未建成,目前有效灌溉面積只有1100畝,養魚水面85畝。漿砌塊石東西乾渠總長7900米,建倒虹吸1處,放水閘1處。
張田水庫,壩址位於石台縣丁香鎮張田村,1965年冬動工興建,1973年12月峻工,縣水利局負責設計、施工。共完成土石方24.7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55.15萬元。工程現狀是:集雨面積7.4平方公里。粘土心牆主壩1座,壩高31.6米,壩長95.2米,壩頂寬6米,寬頂堰開敞式溢洪道,底寬16米。最大泄洪量為345秒立方米,總庫容45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3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200畝,有效灌溉面積4600畝,可養魚水面199畝。漿砌塊石總乾渠1條,總長13900米;鋼筋混凝土渡槽1座,長24米,斷面為1.2×1.7米,泄洪閘兩處。在乾渠1000米處建水力發電站1座,裝機78千瓦,年發電量6萬度。這是1座以灌溉、養魚為主,兼發電的水庫。灌區已基本配套成龍。
慶豐水庫,壩址位於石台縣貢溪鄉查家上首,貢溪河上游。1972年冬,貢溪公社集資1萬元,籌糧1萬斤,投工1萬個勞動日,在舒家建成一個土石混合壩的水庫,由於設計不周,施工質量差,翌年春洪暴發全部沖毀。1975年冬,縣水電局派技術人員重新設計施工,興建為漿砌塊石重力拱壩的小(一)型水庫。1976年6月完工。共完成土石方1.84萬立方米,投資67.87萬元。工程現狀是:集雨面積29平方公里,壩高27.5米,壩長107米;設計總庫容187.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31萬立方米。採用壩頂和山坡共同溢洪,最大流量921秒立方米,實有灌溉面積1000畝,養魚水面118畝。建有1座壩后式水力發電站,裝機2台,200千瓦,年發電量45萬度,已併入電網。水庫以灌溉、防洪、發電為主,兼養魚。灌區設施尚未配套。
八一水庫,位於秋浦河支流雙坑河上游,貴池區雙橋鄉境內,集水面積7.8平方公里,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殖、防洪等。設計總庫容46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4萬立方米,最大壩高24.0米,壩長210米,為粘土心牆,多種土質壩,計劃灌田1.22萬畝。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8月,經歷四期工程,至1987年止,30年來,共實做土石方22萬立方米。土壩已達設計標準,凈高24.0米,總庫容466萬立方米,灌田0.4萬畝。水庫尚有投資計劃38.5萬元,有待完成,將用於大壩內坡砌護、乾渠整修及放水涵、閘、橋等配套建築物,廖畈抽水站、東乾渠開挖及配套工程等。
滴水崖水庫,位於龍舒河上游貴池區棠溪鄉石門村境內,集水面積9.7平方公里。壩型為砌石重力拱壩,設計壩高25米,壩長142.7米,溢流段寬45米,總庫容量131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30萬立方米,設計灌田0.4萬畝。大旱年可向勝利和前進兩機械廠供水。水庫於1978年動工,至1985年已按計劃完成,共投資74.85萬元,澆築混凝土0.22萬立方米,漿砌石1.13萬立方米,砌料石0.15萬立方米。
引水工程
楊家田大堰,民國前,稱唐村堰。民國初期仍為草堰,位於大演鄉聯合村公信河下游。後由一楊姓外來戶,將部分荒地改成水田,遂用木樁、河石、柴草堆砌成固定堰,故易名為楊家田大堰。1968年建成漿砌塊石堰,全長110米,寬5米,高2.5米。堰頭上側建有塊石防洪堤一道。集雨面積350平方公里,總引用流量為0.6秒立方米。可灌田800畝。
水電開發
九龍池水電站,赤嶺鄉辦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979年底建成。該站引用九龍池水庫水源,發電水頭147米,水流量0.35立方米/秒。電站安裝兩台QJW——55/8型水輪機,配兩台160千瓦發電機,架設10千伏輸電線路8公里,0.4千伏線路10公里,安裝400千伏安主變壓器1台,配電變壓器共420千伏安,為赤嶺、聯合、五星、廣大、廣聯大隊農戶供電。年發電量35萬多度,是安凌區小水電併網的骨幹工程。
菖蒲嶺水電站,位於秋蒲河水系梅溪河上游。1973年,由菖蒲、王村、五里拐大隊聯合興建,1975年5月竣工,投資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萬元。有一座石砌大壩長33米,高7米,庫容7.5萬立方米。壩左沿山腰築有一條長500米的引水渠。發電水頭50米,水流量0.22立方米/秒,安裝2套台XJ——25/2×7水輪機和55千瓦的發電機。1981年改兩套機組為一套混流式水輪機,配100千瓦的發電機,架設10千伏輸電線路6公里和0.4千伏輸電線路10公里,安裝100千伏安升壓變壓器1台和配電變壓器7台,共270千伏安,年發電量18萬多度,供赤嶺鄉的赤嶺、聯合、廣大、廣聯村委會及城安鄉五星村委會用電。
市裡水電站,位於珂田鄉市裡村,1972年10月動工,1976年5月竣工發電。總投資24.06萬元,建有長1200米的漿砌塊石引水渠道1條,蓄水30立方米的鋼筋混凝土壓力前池1座,鑄鐵壓力管道3條。興利庫容2.84萬立方米,裝斜擊式水輪機3台,75千瓦發電機3組,總容量225千瓦。年發電量28萬度,解決了珂田鄉1271戶照明用電及制茶和糧食加工用電。
慶豐水電站,位於貢溪鄉查家,1981年7月動工,1982年10月竣工發電,1983年併入電網。總投資18.4萬元,建有直徑0.8米,長30米的鋼筋混凝土壓力水管1組,長20米的分叉管2條,裝水輪機2組,100千瓦發電機2組,總容量2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48萬度。解決了貢溪鄉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電。
互聯水電站,位於大演鄉互聯村,1981年10月動工,1982年11月竣工。裝水輪機4台,26千瓦發電機4組,總容量104千瓦。年發電量48萬度。
航道港口
舊時,秋浦河竹排航線長達100公里。池口至灌口段屬下游,航程為50公里,是古代貴池境內主要內河航道。漢時石城縣位於灌口鄉石城村,交通運輸主要依靠秋浦河。清代,自殷匯鎮至池口,河道寬深,三桅大帆船可航行至殷匯。
池州港,位於秋浦河入江處,上距安慶60公里,下距銅陵36公里,包括外江港、內河港兩大港區。
內河港,又稱池口港,古稱魚貴口,宋代已形成港口。“魚貴口歸帆”是古時貴池十景之一。該港口原無固定碼頭,船舶停靠,貨物上下,全靠自然坡岸,汛期常遭江水淹沒,裝卸生產方式落後。1954年,始建踏步式條石碼頭。1956年建候船室、售票室和辦公室等。經過逐年擴建,1988年池口港已擁有碼頭9座,泊位27個,碼頭岸線長434米,作業岸線長2000米。備有各種吊車、四用叉車等裝卸機械。枯水期,碼頭前沿水深5~6米,航道寬70米,可泊靠500噸級的船舶。中、高水位時,航道寬至100米,千噸級輪駁船可駛入港內裝卸貨物。1962年因開闢外江港口(池州港),池口港結束客運使命。
外江港,即池州港,為客貨兩用港,於1959年建。1966年,由長航池州港務局管理。1978年建客運站大樓,有候船廳765平方米,售票廳231平方米,客運站有碼頭2個,鋼質躉船1艘。1988年港區有泊位10個,錨地2個,碼頭岸線長1700米,碼頭前沿水深正常水位19~20米,汛期水深30~35米,可停靠1000~5000噸級輪船。今池州港現有貨場119200平方米,已基本實現裝卸機械化,有港口機械26台,有門式起重機、裝載機、鏟車、3噸浮吊、15噸浮吊及皮帶作業線2條(一煤一砂),可從事大件貨物的裝卸。1983年,貨物吞吐量140萬噸。1985年該港自辦船隊,有400匹馬力拖輪2艘,鋼質駁輪8艘。
旅遊開發
秋浦河源於祁門,流經貴池境內的高坦、泥灣、灌口、殷家匯等地,過杜湖由池口入江,沿河綠樹如雲,村莊、苔岸景色如畫。在灌口鄉石城村有漢時丹陽郡石城縣城遺址,三國時,孫權封韓當為石城侯,后又任黃蓋為石城長。隋開皇十九年,以石城縣故地和南陵縣的西五鄉置秋浦縣,因秋浦水“溪流澄碧長秋”(明《池州府志》),故名。明《一統志》:秋浦“四時景物宛如瀟湘,洞庭”。秋浦河兩岸,有仰天堂、金燈崖、玉鏡潭、昭明太子衣冠冢等古迹名勝。據清光緒九年《貴池區志》:秋浦河玉鏡潭為昭明太子垂釣處,故又名昭明釣台,現被列為全國十大古釣台之一。玉鏡潭位於灌口鄉境內的郎山崖下,飛泉從郎山直瀉而下,盪成一泓綠瑩碧澄的深潭。民間傳說:古時,每年四、五月間,當月明之夜,常有人見“白鵝從潭中躍出,光耀如月。”
秋浦古漁村,為安徽省首個省級作家創作基地,在這裡可以體驗到漁家民俗活動,每年的三月三祭河神、七月半放河燈,讓您感受到漁民的風俗和漁民的純樸和熱情。農事體驗館,是一個農家作坊集中營,可以體驗體驗古老的農事項目,如老油坊,玩泥巴,拉大鋸,學犁田,打連枷,擔柴禾,刨刨花,扒松毛。秋浦漁村還有彎弓狩獵、河灣捉魚、李白與秋浦展覽館、真人cs叢林野戰、龍舟競技、衝浪、千年女兒村遺址、漁女對歌沙灘浴場等自費項目。
仙寓山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石台縣仙寓鎮,距縣城38公里,主峰海拔1376米,為縣內第二高峰。這裡自然生態良好,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鵝掌秋(馬褂木)的育種基地。山上林蔭蔽日,滿山瀰漫樹脂的芳香。有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正宗;有明代布政司李崧祥墓陵遺址;有古徽大道;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石碑、石刻;有太平天國古戰場;有秋浦縣委機關故址。有海拔500米的大山富硒度假村,是中國三大富硒地之一;有庫容3000萬立方米的一級、二級水電站,可供遊人蕩舟泛遊。
怪潭景區,位於秋浦河主要支流鴻凌河畔,石台縣城以東16公里處的橫渡鎮釣魚台村境內。水上遊覽全程五公里,約需兩小時左右,連同陸上古釣台、小石林及怪潭區觀光,共需三小時左右。這裡河道寬闊,河水澄碧幽深,兩岸青山綿延,河中流水潺潺。怪潭漂流從釣魚台到終點站三公里的旅程。這裡有竇仙、詩仙的釣台。有冠定縣名的“三埭石”。有岩溶地質奇觀——小石林。在釣魚台的三埭石下面,天然形成兩口水下神泉。
剡溪漂流景區,位於石台縣大演鄉剡溪村,屬牯牛降景區和仙寓山景區交匯處的一個亮點,距縣城15公里。這裡青山疊嶂、風光旖旎、草木蔥蘢、景色怡人,乘筏而行,沿途可欣賞青山綠水、農舍田園、古樹茶山等眾多美景,並能切實感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秋浦河源位於秋浦河上游,秋浦河是因其“溪流澄碧長似秋”而得名。由於沿河兩岸峰巒峭拔,水面波光瀲灧,“四時景物宛如瀟湘、洞庭”(《明一統志》)。歷來使諸多文人雅士為之傾倒,多有呤頌。李白“五到秋浦”,“愛其勝,欲家焉”,作詩45首,其中《秋浦歌》17首尤為膾炙人口。唐代文學家桂仲武,詩人杜荀鶴,明代李松祥、吳應箕等皆有呤詠。“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就是對秋浦河的真實寫照。
池州杏花村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安徽池州西郊,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著《清明》詩使之名揚天下,邑人郎遂撰《杏花村志》,收錄中國《四庫全書》。世人譽杏花村為“天下第一詩村”,村內樹木蔥鬱,杏花在林,小橋流水,酒旗若現,懷杜軒、青蓮館、昭明堂、吟詩台、半畝園、杏花島、六朝長廊。
黃砂開採
秋浦河黃砂資源豐富,質量優良。從1963年至1988年,全縣共生產黃砂2139.5萬噸,收入5240.0萬元,實現利潤2176.8萬元,平均每年創利潤80.5萬元,最多一年達262萬元(1977年)。1978年後,黃砂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每年生產黃砂在100萬噸以上,利潤在90萬元以上。1985年後,黃砂產量呈下降趨勢。

流域文化


據載,歷史上許多名人曾遊歷秋浦河流域,留下了許多傳說。
公元2000多年前,屈原在流放陵陽山區期間,曾經光顧過秋浦河,並且將珍貴的“郢爰”金幣遺失在秋浦河畔,留下永久的記憶。“郢爰”金幣,呈不規則方形,長約1.7厘米,寬約1.4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幣上有“郢爰”二字,系1983年4月,在橫渡鄉新橋生產隊發掘,存徽州地區博物館。
明萬曆戊戌年(1598)九月楷書刻太子少保、戶部尚書畢鏘曾游秋浦河,並且在魚龍洞寫詩一首,今字尚存。魚龍洞石刻位於六都鄉魚龍村魚龍洞右側石壁上,長0.6米,高0.5米。
明末文學家、抗清英雄吳應箕的家鄉就在秋浦河岸的大演鄉,經常在秋浦河中泛舟小游。吳應箕曾參加復社,起草《留都防亂公揭》揭露討伐阮大鋮。其手書碑刻清初吳應箕抗清作《泥灣觀兵題壁詞》(共56字),後人仿其手跡鐫刻碑上,立於大演鄉吳村口“讀書亭”內。亭於“文化大革命”中拆除,碑尚存。
在池州主編《昭明文選》的昭明太子蕭統,案牘勞形之餘,來到秋浦河散心。昭明釣台即為當時遺跡。昭明釣台坐落在殷匯鎮楊橋村郎山崖下。秋浦河流經這裡,與龍舒河匯合,形成一個水潭,李白命名為“玉鏡潭”。崖腰處有一平展巨石,是天然的垂釣處。因昭明太子常在此垂釣,後人便稱這塊奇異的牯牛石為昭明釣台,是中國名勝“十大古釣台”之一。
昭明太子姓蕭名統,梁武帝蕭衍長子。兩歲時被立為太子,可惜31歲時便英年早逝,未能皇位。死後謚號“昭明”,故後世稱他為“昭明太子”。因古石城縣是蕭統的封邑,因此他常年在此居住。昭明太子喜愛秋浦風光,愛吃秋浦鱖魚,稱讚秋浦河“水好魚美”,譽秋浦河為“貴池”,五代十國的後唐,據此將秋浦縣改名為貴池區。
杜牧在池州任刺史兩整年,政事之餘,踏遍池州山山水水,留下了寄情秋浦山水《秋浦途中》等詩文。
吳銘道,貴池人,吳應箕之孫,清初著名詩人。守祖與父之志,布衣終老。足跡半天下,足跡遍至秋浦河,遊蹤所至,山川形勝,摹寫如繪,憑弔勝跡,感懷遺蹤,每多豪宕激楚之音。
秋浦河畔的貢溪是晚唐著名詩人杜荀鶴的家鄉。杜荀鶴,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曾以詩頌朱溫,后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八載至上元二年(749~761)間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優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詩云:“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歷史名人騷客紛紛踏蹤而來,尋幽訪勝,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文佳作,因而美麗的秋浦河被譽為“流淌著詩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