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湯圓

經典的傳統小吃

鹹湯圓是一道經典的傳統小吃,屬於元宵節食品。它的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一層樓”。因此,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可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現代營養學家也非常推崇湯圓的保健功能。

物品


糯米粉500克,肉糜200克,蝦皮一大匙,萵苣150克,腌芥末葉一大匙,干大蔥兩大匙。

調料


熱高湯三杯,冷水兩杯;醬油一大匙,精鹽半小匙,胡椒粉1/4小匙,白糖一小匙;味精半小匙,胡椒粉半小匙。

做法


1.、①糯米粉加入冷水后,揉成麵糰,從中取出200克放入三杯熱水中,高火2分鐘后撈出,放入原來搓好的麵糰中,再用力揉搓,使其產生粘性后,將其分成40份。
②蝦米泡軟剁碎,與干大蔥一大匙、肉糜、調料,拌勻,摔打成肉餡。
③一張皮包入半大匙肉餡,揉搓成鹹湯圓。
④取10個湯圓(其餘冷凍,需要時再煮),放入熱高湯中,並加入萵苣、腌芥末葉、干大蔥一大匙及調料,高火6分鐘后至湯開即可(冷凍的湯圓,煮時多加1分鐘)。
2、材料
蔥末、芹菜末、油酥紅蔥頭各1小匙
高湯8杯*油1大匙*內餡--絞肉4兩,白鬍椒粉、麻油各1/8小匙,荸薺末1大匙,太白粉、鹽各1/2小匙
外皮--糯米粉1杯,冷水1/5杯
調味料:
*鹽1/4小匙*白鬍椒粉1/8小匙*麻油1小匙
作法:
絞肉中加入白鬍椒粉、鹽、荸薺末、太白粉、麻油拌勻,做成肉餡。
外皮與芝麻湯圓。作法相同,並包入肉餡。
油燒熱,加蔥末、鹽、高湯煮滾后,將湯圓放入,煮至浮起(約2分鐘盛出),再撒些芹菜末、油酥紅蔥頭、白鬍椒粉及淋上麻油。
原料
1、糯米粉 2杯
2、絞肉 4兩 紅蔥頭 1大匙 冬菜 1大匙 蔥珠1大匙
3、小湯圓 1/2杯
4、青蒜 少許 蔥少許 蝦米 1/2大匙
調料
1、鹽1/2小匙 醬油2小匙 胡椒粉1/2小匙 麻油1/3大匙
2、高湯8杯 鹽2小匙 麻油1小匙 胡椒粉1小匙
[製作流程]
(1)將材料1揉成糯米團,並分為15等份。
(2)將材料2及調味1攪拌均勻作成餡,再一一將糯米團捏成圓薄形,包入肉餡並捏合即可。
(3)用少許油加熱將材料4爆香再倒入調味2料煮沸後放入鹹湯圓,煮至鹹湯圓熟為止。接著再放小湯圓,煮熟至浮出湯麵就算完成了。吃的時候可以另外加入茼萵葉或菠菜等青菜等,吃起來味道更好。
鹹湯圓
鹹湯圓

營養成份


其材料主要成份為,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核黃素、尼克酸等營養元素。同時湯圓煮著吃營養好,因為它本身營養較高,煮著吃利於消化,而經過油炸的湯圓,裡面的營養成份會相應減少,且不利於吸收。但是,湯圓吃多了也會吃出病。這是因為糯米雖然可以開胃調虛,但做成的湯圓,質地細膩,不宜被腸胃消化。《本草綱目》早有記載,糯米粘滯、難化。《本草逢原》也說,糯米若做粘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因此中醫主張老人、小孩、大病初癒者,湯圓少吃為宜。此外,湯圓主要成分是糯米,多食脾胃會有膩感,不宜多食!

煮湯圓


怎樣煮湯圓才能使其更為香糯味美,其中有一些不容忽視的竅門。輕輕捏在下鍋前,應用凈手微捏湯圓,使其外皮上略有裂痕,這樣下鍋煮透后的元宵裡外皆熟,不會夾生,且軟滑可口。開水下待水燒開后,把湯圓慢慢放入鍋內,同時應隨即用勺將其輕輕推開,朝同一方向略作攪動,使其旋轉幾圈,不粘鍋。慢火煮旺火煮上片刻,待湯圓浮起后,迅速改用小火慢煮,否則會使元宵在鍋內不斷翻滾,煮出的元宵外熟里生不好吃。點冷水在煮湯圓的過程中,每燒開一次鍋應同時點入適量的冷水,使鍋內的元宵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鍋兩三次后,再煮上一會兒,便可出鍋食用。勤換水鍋內的沸水連續煮過兩三次湯圓后,即應及時換水。
另外,如果二次下鍋煮過湯圓的水變粘稠了,繼續用這種濃稠的湯水煮湯圓,就會影響湯圓的質量。因為粘稠的湯水阻礙了湯中熱力的勻速傳遞、束縛了水分子的活動。傳熱慢,湯圓容易夾生,此列最好另換開水再煮。煮湯圓切忌溫水下鍋,否則,下鍋就會粘住-佗,使其相互“難分難解”。煮湯圓只要掌握了以上竅門。不難煮出軟糯光滑、香甜可口的湯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