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竇昆的結果 展開

竇昆

晉級愛之家學生託管創始人

竇昆1975年生於襄陽市襄州區,原從事媒體工作,2007年底辭去省級報社編輯記者工作,投身中小學生校外教育領域開始創業。

其創建中國學生託管第一品牌晉級愛之家學生託管,是中國託管教育聯盟主席單位。

基本介紹


竇昆:將“小飯桌”做成大產業
他本是一名失學少年,在莊稼地里幹了半年農活后,卻又通過讀書吃上了商品糧;他本是學習如何造化肥的中專畢業生,卻一出校門就進報社成了編輯記者;筆耕十餘年,他當上了發行量百萬份省級報紙的頭版責任編輯,卻主動辭職離開省城到地市開辦了一所民辦教育培訓學校,從教書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新東方、學大、安博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相繼美國上市,許多人紛紛看好教育培訓業之際,他又盯上了誰也瞧不上眼的小學門口最常見的“小飯桌”,實現了創業的新一輪轉型。
今年38歲的他,名叫竇昆,他一手創立的學生託管品牌,叫做“晉級”。他身邊的人一致評價他:真是一個不停折騰自己的人。採訪中,他對記者發出最多的感慨是:“人生就是要不斷超越進取,有機遇堅決抓住,沒有機遇就要努力創造機遇,總之要追求晉級!”
上篇:從輟學娃到城裡人
發源於伏牛山系之唐河、發源於桐柏山系之白河,滾滾而下,在襄陽市融入長江最大之流漢江。兩河交匯處,俗稱“夾河套”,得兩川之滋潤,土地肥沃,人丁興旺。本文主人公,從小就生長在這裡。
文革末年出生於農民家庭的竇昆,如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幼時家境貧寒。所不同之處在於,進城做過臨工的父親,執意要讓兩兒一女仨孩子都一直讀書,缺少勞力反而增加上學開支,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就顯得尤其困難。
竇昆清楚地記得,小學階段因為家裡無人照料,他被寄養在外公外婆家,四個他很喜歡的舅舅,卻時常發生爭執。當他總結出其中原因往往是缺錢所致的時候,就曾暗暗決定:將來長大后要掙多多的錢,將“三百五百的大錢”地送給每個舅舅,讓他們過得無憂無慮。
後來,哥哥在縣城上高中、自己在鎮上讀初中時,因為每個星期日下午要從家裡帶生活費,母親為了兩個孩子每人每周6元錢的這筆開支,經常從村子南頭借到北頭,直到鄰居看到她就繞道走。他再次在內心裡發誓:一定要讓這個家庭的經濟命運發生重大改變!
受貧困的驅使,他有了掙錢的強烈念頭;受掙錢慾望的驅使,在15歲那年秋天,剛剛面臨讀初三的他,自行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退學掙錢!父母的“棍棒”教育,最後化作了一聲嘆息,竇昆堅持輟學回家當了農民。
時值秋收秋播,農活繁重,家裡沒牛,他用肩膀拉著犁耙耕田,背上拉出了青一道紫一道的血痕。母親一邊心疼地用熱毛巾擦拭著,一邊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路,你自己負責……”
自己選擇的路,自己負責。再苦再累,竇昆沒有怨言。然而,他卻發現,靠種地很難掙到大錢,自己的輟學,對家庭並未起到多大作用。一天,他在路邊撿到的一張縣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同鎮鄰村有一位“蘑菇大王”,靠種植蘑菇發家致富,還無償向鄉親們傳授技術,當上了市政協委員。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他就登門拜師學藝,連續一個月在蘑菇大棚里無償幹活,掌握了蘑菇種植技術。然後他帶著賒購的菌種回到家,開始用秸稈、玉米棒等種植蘑菇。由於經驗不足,蘑菇的產量並不高,加之對於當時的城裡人來說,吃蘑菇的還很少,所以賣不出好價錢。一季下來,利潤大大低於竇昆的預期,僅夠支付當初的菌種錢而已。
為什麼我如此能吃苦卻賺不到錢?少年輕狂的他,比同齡人更早地開始沉思這個問題,他發現:“蘑菇大王”願意教鄉親們種蘑菇的技術,但卻從不傳授菌種製作秘訣,種蘑菇的鄉親們辛辛苦苦賺不到多少錢,但“蘑菇大王”靠出售菌種卻能相對輕鬆地賺大錢——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明白了這一“賺大錢”的道理,竇昆主動向父母提出:我要讀書。1991年1月5日,這是讓他命運出現第一次轉折的日子,在輟學一學期后又重返校園。他能如願以償地通過升學考試嗎?期末考試,竇昆的分數全班倒數第一,老師將他安排在最後一排,幾乎等同放棄。誰也無法讀懂這個因輟學務農而曬得皮膚黝黑的少年的內心,燃燒著怎樣一團熾熱的火!每天夜裡宿舍熄燈后,他到路燈下繼續看書。被查夜的老師“逮”住送回寢室后,他又借著上廁所的機會,抱著書在蹲便池上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直到雙腿麻木……
奇迹發生了!半年後,中考成績揭曉,竇昆名列全班第三,分數高出省重點中專線19分之多!當時農村實行讀中專,省中專分數線明顯高於最好的重點高中分數線。沖著能夠不用讀高中三年就能轉商品糧戶口、早日參加工作,竇昆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湖北省化工中專。
這一年,“夾河套”里傳誦著一段佳話:一個貧寒農民家庭,同時兩個孩子考學成功,一個考上大學,一個考取中專。對於知道內情的相親來說,哥哥考大學並不意外,但一度輟學的老二竇昆能夠考學成功,確實令人感慨!
回想這次人生轉折,竇昆總結道:知識改變命運,吃苦奠定成功。
中篇:從名編輯到教書匠
1995年7月,竇昆中專畢業了,很多同學都進了化肥廠農藥廠洗衣粉廠,他卻“順理成章”地進了縣報社,20歲就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編輯記者。其中有何竅門?吃苦也!
中專期間,竇昆喜歡看報,看多了就有了寫作投稿的衝動,屢投不中,卻換來了一位編輯的回信贈言:“腳板底下出新聞,好稿子來源於生活,而不是坐在家裡空想。”於是,他買了一輛舊自行車,課餘時間就到街上尋找寫作素材,晚上打著手電筒寫稿。終於,發表的大門向他敞開,並一發而不可收。四年期間,他一共在報刊上發表作品300多篇,一個月的稿費最高達200多元。要知道,當時他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只需50元錢啊!
畢業后,別人忙著落實工作單位,竇昆不慌不忙,拿著自己發表的作品,找到了家鄉的報社,向社長毛遂自薦,提出的要求讓人無法拒絕:我不要一分錢的工資,就當是實習,只要給我採訪寫作的機會就行了。就這樣,“實習生竇昆”頻頻見報兩個月後,社長也不好意思繼續免費用工了,主動提出讓他把檔案轉入報社,從此報上多了一個“見習記者竇昆”,竇昆由此成為編輯記者,是那一屆同學中工作最讓人羨慕的一個。
在報社,竇昆很快成為業務佼佼者。幾年間,他先後考進市報、省報,獲得各級新聞獎100多件,擔任了某發行量過百萬份的市民報的要聞版編輯,年收入達到十多萬元。在很多人看來,竇昆已經算是名利兼收了,然而,他卻作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在報社召開的大會上,公開宣布主動辭職!
這是2007年12月7日。此事一時間在圈內鬧得沸沸揚揚。當所有人都在猜測竇昆去向的時候,他卻悄悄回到老家襄陽,出現在一個對他來說全新的講台上。台下,清一色的小學生,津津有味地聽他講如何寫作文。當年才華橫溢、收入可觀的大編輯,成為小城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講師。
“在報社上班,再怎麼風光,其實還是打工性質,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夠做主的,所以我要創業。”竇昆總結自己的第二次轉折,“受新東方等教育培訓機構上市的啟發,我決定進軍教育培訓行業,而創業必須從所選擇行業的最底層開始,才能得到完整的歷練,所以我給小學生當起了老師。”
下篇:從小飯桌到大產業
其時,中國教育培訓行業正如火如荼。既新東方美國上市之後,學大、安博等教育培訓機構也紛紛融資上市。弄潮兒竇昆滿懷信心,開始了在這個領域的打拚。
“竇總的吃苦精神確實一般人比不了!”竇昆手下的老師們個個佩服。他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就住在教室里,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從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大年初一還忙著編寫教材。
他研究教育培訓界成功人士俞敏洪李陽等人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才能:演講。他反覆揣摩這些名人的演講視頻,研讀演講類書籍,然後把自己要演講的內容,寫了足足一萬二千字,一遍遍地背誦,到各個班上小範圍地試講。最後,他站在了1700人的講台上開始大聲演講。那是一場感恩教育報告,台下的孩子和家長哭成一團,哭聲甚至超過了話筒音響。消息傳開,連公辦學校也紛紛邀請他走進校園演講。
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加上突出的個人能力,使他很快擁有了自己的培訓學校,並從襄陽開到武漢、黃石等地,在校學員數量最高峰達6000多人。他用了兩年時間,牽頭編寫了用於作文、數學培訓的全套30本教程。當周圍人鼓動著他儘快將自己的培訓品牌推向全國的時候,他卻陷入了冷靜的思考——
教育培訓業的興起,源於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關注,從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短短數年,國內各個學科的教育品牌達成千上萬個,已經飽和甚至過剩;這個行業,僅僅雙休日和寒暑假營業,其餘時間教室、員工基本處於閑置狀態,資源利用有限,利潤難以實現最大化……
竇昆果斷決定,停止面向培訓業的擴張,他把眼光盯在了毫不起眼的“小飯桌”上!
其實,早在開辦培訓學校之初,竇昆就發現,整個培訓行業資源閑置突出。經過市場調研,他決定雙休日做培訓,周一到周五開辦學生託管業務,也就是俗稱的“小飯桌”。而且,越做越有甜頭,越做越感到其中大有門道。
普通的“小飯桌”,從業人員多為下崗職工、老大媽,而竇昆創辦的“晉級託管”,均由持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上崗;普通的“小飯桌”,多藏身於居民樓,而晉級託管的場地寬敞明亮,設施齊全;普通的“小飯桌”,只是管接送和吃飯,而晉級託管卻達到了管安全、管學習、管生活、管娛樂、管品行、管健康的“獨創六管”的高度。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評價:當今天下老師管學生,達不到這六管;當今天下父母管孩子,超不過這六管!
更讓竇昆感到振奮的是,當他按照品牌的要求苦練內功打造“晉級託管”的同時,放眼國內,居然還沒有一個叫得出名字的學生託管品牌!他決心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1年11月22日,中國教育培訓聯盟秋季年會在四川綿陽舉行。組委會打聽到了有這麼個從報社辭職從事民辦教育的校長,於是誠邀竇昆登台演講。在這裡,竇昆第一次提出了在心中醞釀已久的“三分天下”理論:“1800多年前,諸葛亮在我的老家湖北襄陽提出,魏蜀吳必將三分天下;1800多年後的今天,作為襄陽人的我大膽預測,培訓、託管、一對一,中國課外教育市場必將三分天下!”
此語一出,震驚全場。接著,竇昆詳細分析了雙休節假日培訓、工作日託管和一對一輔導的現狀、利弊、未來走勢,激起了台下1000多名民辦教育機構校長、投資人經久不息的掌聲。
在竇昆的發起下,一個多月後的12月28日、29日,中國託管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屆託管教育高峰論壇在湖北襄陽召開,100多名民辦教育機構負責人匯聚於此,探討“小飯桌”升級之道。蟄伏多年的晉級託管,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在這次會上一下子擁有了首批17家加盟校區。
2012年,竇昆和他的團隊在武漢、廣州、鄭州等地連續舉辦了四屆託管教育高峰論壇,在瀋陽、西安、濟南等地舉辦了六場晉級託管項目發布會和管理培訓會。每一場都是人員爆滿,好評如潮,簽單喜報如雪片般飛來。年近七旬的台中輔教協會理事長吳干先生聽了竇昆的演講,激動地握著他的手說:“台灣的學生託管行業叫‘安親班’,開辦有30多年了,但一直沒有人想到把它品牌化,竇老師慧眼獨到,在這個行業做出了品牌,這將是一個了不起的大產業!”在他的推薦下,台灣地區多家安親班機構來到大陸,向竇昆取經,商談合作。
如今的竇昆,有著中國託管教育聯盟主席、《校長俱樂部》周刊高級專家、中國學生託管第一品牌晉級教育創始人、北京愛金級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多個頭銜,成功開辦了35所學生託管直營校,加盟校遍布全國25省市自治區近200家,到全國各地為學生、家長、教育培訓機構校長、小飯桌老闆演講授課300多場,是業內公認的全國第一位專門研究把“小飯桌”做成大產業的商界人士。
在很多人眼裡,竇昆成功了。在家人眼裡,他還和過去一樣。擁有賓士、寶馬,但除了接待客戶,他經常還是開那輛六年前買的白色兩廂富康車,車上塞滿了他喝過的礦泉水瓶;多個城市擁有多座房產,但他不諱言是出於投資考慮,自己經常還是住校區的教室里,連空調都不開;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他經常帶領員工一起“寫檢討”,反思如何將晉級託管在全國發展到10000家。有人說,這是農家孩子的本色;有人說,這是成功人士的標誌;竇昆說,外人的評價對我來說不重要,我做的品牌是晉級,我就是要不斷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