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信

京胡演奏大師、戲曲音樂教育家、作曲家

何順信(1924-2011),男,京劇琴師,著名京胡演奏大師、戲曲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祖籍河北河間,生於呼和浩特市。誕辰:1924年,農曆甲子年。為張君秋的表弟,均出身於戲曲世家。其父何福泉(張君秋的姨夫),是河北梆子琴師。曾為張君秋的唱河北梆子母親張秀琴伴奏過。於2011年4月24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何順信先生一生為人謙恭儒雅、平易近人,傳徒授藝,誨人不倦;幾十年來,他竭力提攜後人、培養青年,把自己的演奏技法,心得感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們;如今的何門弟子已然桃李滿天下,他們秉承何先生的人格與才藝,正延續著何先生走過的道路奮力前進。
紀念合影
紀念合影

藝術經歷


8歲隨父習京胡,15歲拜耿永清為師。於1940年加入扶風社,始為張君秋操琴。新中國建立后,隨張一起由香港歸來,先後加入中南聯誼京劇團、北京市京劇三團、北京京劇院等,與張君秋合作達半個世紀。
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隨張君秋在香港巡迴公演,並擔任京劇電影《玉堂春》的京胡伴奏和京劇電影《梅龍鎮》、《漁夫恨》的旦行伴奏。
返回大陸后,參與並擔任了所有張派新編劇目的音樂設計和伴奏。何先生還擔任了現代京劇《秋瑾》、《年年有餘》(生行琴師是李慕良)、《蘆盪火種》等的京胡伴奏,都有錄音傳世,頗有影響。並擔任京劇電影《望江亭》和《秦香蓮》(與李慕良、汪本貞分任)的琴師。在《蘆盪火種》基礎上改編的現代京劇《沙家浜》,由他和王泳泉共同擔任甲組琴師和電影版琴師。
1975年初開始在北京新聞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製片廠錄製傳統戲,何順信先生博學多才、琴藝高超,此時大顯身手,北京京劇團參與錄製的劇目基本都由何順信先生伴奏。主要有:趙燕俠的《紅娘》、《辛安驛》;劉秀榮的《盜仙草》、《拾玉鐲》;馬長禮的《文昭關》、《珠簾寨》、《戰樊城》;譚元壽和劉秀榮的《打漁殺家》等十餘個劇目,充分展現了他無所不精的超人才華。
20世紀80年代后,作為客座教授曾到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授課,並擔任了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經擔任的社會職務還有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張君秋基金會副會長、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等。
何先生還參加了1986年在天津市青年京劇團開展的“百日集訓”,培養了一大批京劇樂隊人才。90年代後期為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改編的張派名劇《劉蘭芝》、《西廂記》、《楚宮恨》、《秦香蓮》、《祭塔》等擔任藝術指導和音樂設計,推動了張派藝術新的發展。
著有《何順信琴譜——張君秋演齣劇目唱腔伴奏專輯》一書,流傳後世。
紀念書籍照
紀念書籍照
何順信先生一生桃李天下,據不完全統計,其弟子和受益者有:趙金魁,呂成浩,王韻石,張景照,玄恩太,王鐵本,關靜國,謝洪盛,劉世康,韓繼洲,肖洪智,杜文在,董從傑,林宗褆,孫寶媛,趙羽,於克良,傅國良,遲彥春,宋士芳,孫鐵山,李亦平,胡曉峰,張可來,趙德軍,魏寅初,林學民,朱建中,馬羚,馬祥華,李海融,陳善良,劉長明,王維,趙賓士,李平,余開泰,魏國勇等。

創作特點


藝術手法

他琴藝精湛,弓法運用考究,演奏鬆弛自如,韻味雋永,音色純正,形成“何派”演奏藝術,深受戲迷票友喜愛。演奏中他追求的是伴奏與演唱的彼此呼應。他的演奏處處從劇情和人物出發,與張派華麗婉轉、清新流暢的唱腔協調一致,渾然一體,使張派藝術的特色更為鮮明,從而達到最佳效果。多年來在與張君秋的合作中,他在傳統拖腔方式的基礎上,吸收了二胡、板胡乃至西樂的演奏方法,採用了一些新的墊頭,並運用短快節奏的雙弓、連弓、快弓、馬蹄弓、轉弓等伴奏技巧,同時還創新了大量的唱腔及過門,和張君秋一起創編新劇目,改革原有劇目,為張派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紀念書籍
紀念書籍

獲得榮譽


他參與唱腔設計的張派劇目有:《趙氏孤兒》、《望江亭》、《詩文會》、《楚宮恨》、《狀元媒》、《春秋配》、《秦香蓮》、《彩樓記》、《憐香伴》等,創新了大量的唱腔和過門,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自張君秋先生首演《望江亭》開始,《狀元媒》《詩文會》《西廂記》《秋瑾》直至《年年有餘》等張派新創作品,每一齣戲都是張先生與何先生逐句逐段地研究探討唱腔與過門,每一個“小墊頭兒”都細心揣摩,反覆修改雕琢,直至滿意為止。二人同心協作的結果就是:給觀眾帶來了神妙無比的審美愉悅,張派唱腔深入人心,廣泛傳播;“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何順信先生輔佐張君秋先生成為一代大師,他們共同把京劇青衣行當的聲腔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全新境界;為國粹藝術與時代同步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0世紀80年代以後他擔任了《情痴》、《花木蘭》兩劇的唱腔設計,其中《情痴》獲得1986年北京市新劇目調演劇目音樂設計獎。
2006年獲得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美國紐約市文化藝術事業發展部頒發的最傑出亞洲藝術家獎和音樂成就獎,為我國戲曲音樂界爭得了榮譽。

後世紀念


人生傳記

紀念書籍
紀念書籍
《張韻琴聲——我的恩師何順信》,是何順信先生的得意弟子、著名琴師王鐵本先生懷著對恩師的尊敬和回報的心情,撰寫而成的第一本寫京劇琴師的傳記文學著作。全書共分九章,以何順信先生的藝術道路為貫穿,忠實地記錄了何順信先生從1924年出生至今八十餘年間的坎坷經歷和他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對何先生的藝術成就做了全面的論述。書中詳細地描繪了何順信先生輔佐張君秋先生一起創立張派藝術的歷史過程,對張派藝術的音樂、唱腔和伴奏藝術做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這本書在敘述何順信先生勤奮敬業、不斷創新、一步步攀登藝術高峰的同時,還向讀者介紹了曾與他同台密切合作過的一些著名琴師的操琴藝術和他們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本書有出乎意料的可讀性,非常的好看。書中對張君秋先生演唱藝術的研究和剖析,對學習張派的專業演員和業餘愛好者學習理解張派演唱藝術會產生很好的啟迪作用,尤其是書中對何順信先生的操琴藝術做了非常詳細的剖析、總結和介紹,會對學習何派操琴藝術的琴藝愛好者起到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張韻琴聲——我的恩師何順信》書後附贈CD光碟一張,內錄8個唱段,前6個唱段由張君秋先生演唱,何順信先生伴奏,后兩個唱段由何順信先生和樂隊演奏。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家世、童年1、嚴父慈母;
2、膝上學藝;
第二章:少年立志1、少年立志
2、弟兄相會
3、拜師入門
4、厚積薄發
第三章:創新探索1、成家立業
2、創新探索;
第四章:滯留香港1、被困“垓下”;
 2、闔家團圓;
第五章:鼎盛時期1、京劇之春;
 2、赴朝慰問
 3、成名立派
 4、鼎盛時期
第六章:再創輝煌1、現代京劇
 2、再創輝煌;
第七章:與時俱進1、表兄復出;
 2、與時俱進;
第八章:桃李滿園1、課徒有方;
2、學院授課;
3、百日集訓
4、再赴香港
第九章:操琴藝術1、演奏風格;
2、伴奏理念
3、演奏技巧
4、伴奏套路
5、改進京胡
6、跋
後記 

紀念演出

為了紀念何順信先生去世一周年,2012年4月26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了由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京劇院承辦的“著名京胡演奏家何順信作品音樂會”。演出聚齊了分別供職於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戰友京劇院、山東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專業院團的20餘位京劇名家或張君秋先生的弟子,李維康薛亞萍王蓉蓉、關靜蘭、王潤菁、姜亦珊等,燕守平、李祖銘、遲彥春、曹寶榮、朱建中等20位京胡名家全場演奏,一段段的優美唱腔繞樑在梅蘭芳大劇院,戲迷們聽得如醉如痴,叫好聲、掌聲不時響起,大家都沉浸在何順信先生創作的優美旋律之中,深切緬懷他對京劇藝術所做出的貢獻。
人物照
人物照
人物琴譜
人物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