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

中藥

羊乳,中藥材名。本品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乳汁。

來源


本品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乳汁。

性味歸經


甘,溫。
①《別錄》:溫。
②《藥性論》: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溫潤補虛。治虛勞羸弱,消渴,反胃,噦逆,口瘡,漆瘡。
①《別錄》:補寒冷虛乏。
②《藥性論》:潤心肺,治消渴。
③《孟詵》: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④《食療本草》: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⑤《日華子本草》:利大腸,(治)小兒驚癇疾。
⑥《綱目》:治大人乾嘔及反胃,小兒噦及舌腫,並時時溫服之。

形態特徵


動物形態像羊肉一樣。

生產區域


1.分佈於全國各地。
2.分佈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為多。

用法用量


內服:煮沸。外用:塗敷。

藥理作用


山羊乳具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在小鼠乳腺上皮細胞的培養基中加入5%的山羊乳,3H-TdR的攝入量增加9.6倍,為加入2%胎牛血清活性的42%,而牛乳無此作用。山羊乳經加熱處理后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極低。抗小鼠EGF抗體可使山羊乳的促細胞生長作用降低4%,抗人IGF-I抗體沒有影響。有證據表明山羊乳的細胞生長促進因子為EGF,但其結構與人或小鼠的EGF可能不同。

配伍


①補腎虛,亦主中風:羊乳合脂作羹食。(《食療本草》)
②治病人乾嘔:羊乳汁飲一杯。(《千金方》)
③治小兒噦:羊乳一升,煎,減半,分五服。(《備急方》)
④治小兒口瘡:羊乳細細瀝口中。(《小品方》)
⑤治漆瘡:羊乳汁塗之。(《千金方》)

注意事項


1.《千金・食治》:“令人熱中。”
2.《日珠本草》:“綿羊奶,不利氣喘和蟲病。”

論述


1.《別錄》:補虛冷虛乏。
2.《藥性論》:潤心肺,治消渴。
3.《孟詵》: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4.《食療本草》: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
5.《日華子本草》:利大腸,(治)小兒驚G疾。
6.《綱目》:治大人乾嘔及反胃,小兒噦及舌腫,並時時溫服之。

化學成份


每100克約含水分87克,蛋白質3.8克,脂肪4.1克,碳水化物5克,灰分0.9克,鈣140毫克,磷106毫克,鐵0.1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壞血酸1毫克,維生素A80國際單位。與牛乳比較,山羊乳較富於脂肪及蛋白質,而綿羊乳更高。山羊、綿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飽和者皆以棕梢酸為最多,但山羊比綿羊含肉豆蔻酸、癸酸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皆以油酸為主,也稍含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等。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