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張忠陽的結果 展開

張忠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張忠陽,男,1970年10月出生,漢族,湖南瀏陽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宇航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人物履歷


1988年9月—1992年8月,在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空氣動力學專業學習;
1992年9月—1995年3月,在航天總公司二院二部導彈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1995年1月—2000年9月,任航天總公司二院二部一室設計師;
2005年3月—2008年4月,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二部二室副主任;
2008年4月—2018年9月,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二部主任助理、二院二部副主任、主任、二院副總研究師,二院二部黨委副書記、北京模擬中心主任、二院空間技術總體設計部主任、二院武器裝備綜合保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總體部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副院長、院長、黨委副書記、總研究師;
2018年9月—,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任免信息


2018年9月14日下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召開會議,宣布組織上關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任職的決定:張忠陽同志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辦理。
2020年9月9日,中國宇航學會在京召開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增選張忠陽為中國宇航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人物訪談


張忠陽:探索浩瀚宇宙是我們不懈追求的夢想
2020-01-17來源:人民政協報
張忠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歷任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二院二部副主任、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長、院長。擔任國家“863”計劃戰略高技術主題專家組組聘專家,軍委科技委科技創新特區首批受聘專家,軍委科技委后裝綜合保障領域專家。長期從事我國空天防禦領域發展戰略、裝備體系及預先研究和多型武器裝備研製工作。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航天基金獎,多次獲國防科技進步獎勵。
浩瀚宇宙引人無限遐思,人類離開地球的夢想從未停止,發展航天技術是實現這一夢想的途徑。近年來航天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很多進步,人類的步伐已經走得越來越遠,隨著新發現的積累,對宇宙的認識正在加速更新,也引發了新一輪的航天熱。中國航天是世界航天的重要成員,致力於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致力於人類和平發展,一直堅持開放合作與獨立自主相結合的發展原則,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對航天的發展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國的航天事業正在走上加速航天強國建設的道路。
建設速度越來越快
2018年有個重要標誌,中國全年航天發射次數39次,首次位居全球首位,這是中國航天發展62年來首次超越美俄。2019年年初,又迎來了一個重要標誌,長征系列火箭第300次發射成功將中星6C送入太空。長征火箭從第一次發射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發射用了7年,第三個100次發射僅用了4年3個月時間。2019年我國的航天發射次數再次位居全球首位。
這些發射活動送入太空的航天器也加速了我國空間資源的建設。2018年送入太空的105個航天器有95個是國內的,說明我國空間系統的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以北斗導航系統為例,2000年10月31日北斗一號首星發射,2007年完成系統建設,總共發射4顆衛星。2007年4月14日的發射開啟北斗二號系統建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完成全部14顆衛星發射和組網,速度明顯加快。2018年底我國正式宣布北斗系統提供全球服務。2019年12月16日,北斗三號系統全部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完成部署,標誌著北斗導航全球系統核心星座正式建成。北斗三號連續18次發射無一失誤,也創下了每月1.2顆衛星的發射紀錄。
同樣,我國的通信、遙感衛星系統建設也保持高速度,相關應用產業也高速增長,目前市面上的手機70%都支持北斗定位,我國的高解析度遙感數據自給率也超過80%。這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進步,是整個配套體系的完善,也是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新時代舉國體制結合的最新成果。
更可喜的是,我國的商業航天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商業航天企業和從業人員都在增長,不斷創造驚喜,與航天國家隊形成互相促進的局面。我國的低軌寬頻衛星通信星座將採用商業航天模式建設,整個星座由800多顆衛星組成,超過我國已發射航天器的總和,而且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部署,其發射密度將遠超目前記錄,將是商業航天發展的重大機遇,也必將大大加速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規模和速度很重要,但質量更重要,航天強國絕對不能沒有質量。2018年12月8日發射的嫦娥四號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刷新了世界紀錄,反映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質量的新高度。嫦娥四號成功的背後,是大量關鍵技術的突破、高可靠的航天質量控制和工程管理技術。嫦娥四號的鵲橋衛星在40萬公裡外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Halo軌道精確運行,就是整個任務成功的大功臣之一。最近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又打破了月球車的世界紀錄,也說明我們一直強調質量優先的戰略得到體現,沒有核心技術的掌握是難以支撐高質量發展的。2019年,嫦娥四號團隊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團隊金獎,這是該獎自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項目。載人航天、北斗系統、空間站等,我國還有很多航天大工程在建設,這些系統在上規模、上速度的同時,都以高成功率、高技術含量體現了質量上台階。北斗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空間信號精度優於2米,全球定位精度優於10米,亞太地區優於5米,還可以為全球提供短報文服務。我國高景一號商用遙感衛星全色解析度已達到0.5米,全球數據供不應求。
進入空間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我國的空間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墨子”號、“悟空”號、“慧眼”號、“天琴”號等探索項目蓬勃發展,說明我國在運載、通信、導航、定時、測控等基礎能力上具備了很強的實力,能夠支撐對精確度、穩定度、處理能力等更高要求的前沿科學探索。這些項目所取得的數據和成果很多也都代表了目前世界的先進水平,我們相信,隨著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觀察到的現象越來越豐富,我們一定能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
與生活越來越密切
發展航天技術的目的是服務人類,服務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一直將應用與服務作為重點,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而且越來越密切。
我們的天氣預報,絕大部分一手數據來自氣象衛星。我國的風雲氣象衛星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四代產品,技術水平與世界同步,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含前蘇聯)后第三個擁有極軌道和靜止軌道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除了服務於現代氣象業務外,還廣泛服務軍隊、水文、海洋、農業、林業、民航、交通、電力等部門,在防災減災、重大活動保障、科學研究,甚至外交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風雲氣象衛星還被世界氣象衛星組織納入國際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為全球用戶提供數據,其數據質量多次得到世界同行稱讚。
我們每天看的衛星電視節目,都是依靠通信衛星轉播的。開車要導航,有北斗衛星為我們提供定位服務。其實北斗導航系統還有測速、定時授時和短報文通信功能,其擴展應用非常廣泛,例如所有的客運車輛目前都納入衛星定位監測系統,有效防止了超速、違禁等危險駕駛行為,漁民在海上也特別喜歡用北斗發簡訊。加上地基增強和差分等系統后,北斗系統的精度將大幅度提高,達到厘米級,這就為正在興起的物聯網、無人駕駛等行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持。這些產業發展的容量都非常大,僅國內衛星導航產業在2020年就將達到4000億元的規模。
基礎設施建好后,航天應用與服務的方向是多維的,產業容量都將遠超系統本身,增長也將是爆髮式的。這必將帶動更多產業的發展,如晶元製造、地圖服務、通信導航設備、數據處理軟體等,是真正的產業發展龍頭、經濟增長引擎,目前北斗導航晶元年產量已超過7000萬片。
追夢航天強國
航天的技術帶動性很強,集成了機械、電子、能源、材料、工藝、製造、飛行力學、控制、軟體等先進技術,也幾乎與所有的科學門類結緣,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天文、地理,都和航天淵源不淺。因此,發展航天技術,不僅可以帶動很多尖端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支撐更多科學研究。計算機、紅外材料、光學器件、高能燃料、控制技術、軟體技術等,很長一段時間內,航天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我國的第一個軟體測評中心就是因為載人航天的高可靠性要求而創建的。今天,太空育種、航天醫學、宇宙原點、生命起源,許許多多涉及人類終極命運、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的問題,都需要航天技術的進步予以支持。
然而,宇宙是如此浩瀚,人類是如此渺小,我們的腳步剛剛到達月球,人類的航天器是否已離開太陽系還眾說紛紜,另一個宜居星球在哪裡,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和文明,我們的科學理論在其它地方還正確嗎,這些問題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合作。
我國已啟動了探月、探火、覓音、太陽系外探測等計劃,馬上就要實施月球採樣返回和空間站建設等任務,也與世界各國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就是要向探索宇宙奧秘的新高度進軍,使我國真正成為航天強國。
航天強國的內涵非常豐富,而且是不斷發展的。建設航天強國的任務十分艱巨且緊迫,需要長期努力。我們難以抵擋神秘宇宙的誘惑,也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這個夢想將帶我們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