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高朗亭的結果 展開

高朗亭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高朗亭(1912年—1994年),陝西省延川縣人,1932年3月參加紅軍,同年入黨;革命戰爭年代歷任西北先鋒隊政委、紅軍醫院院長、延安市市長、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動員部部長、一二九師三五八旅副政委、綏德軍分區副政委、寶雞軍分區副政委;建國后歷任西北軍區司令部人武部部長、青海省軍區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中共七、八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在合肥逝世。

人物簡介


高朗亭(1912—1994),陝西省延川縣人,曾用名高明鏡;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春在延川縣參與收繳反動民團的槍支,組建了一支革命武裝——延川游擊隊,3月至4月任游擊隊政治委員。4月至10月任紅軍西北先鋒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32年10月至1933年4月、1934年8月至1935年1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隊長。1933年4月至5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支隊長。8月至10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政治委員。1934年1月至2月任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支隊長。1935年6月至8月任中共延長縣委宣傳部部長。8月至11月任中共延長縣委書記。後任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情報偵察科科長兼醫療衛生科科長、陝北紅軍醫院院長。參加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反“圍剿”鬥爭。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至1939年3月任延安市自衛軍團團長。1937年11月至1940年2月任延安市市長。1938年4月至1941年12月任中共安定縣委書記。1940年2月至1941年10月任甘肅省合水縣縣長。後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武裝動員部部長。1942年6月起任中共西北局民兵工作委員會委員、主任。同年下半年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大隊長。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隴東地委宣傳部部長。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隴東地委委員。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三八五旅副政治委員、隴東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至1945年10月)。11月至12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隴東警備區副政治委員。1946年6月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綏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兼黨委書記吳岱峰),10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榆橫軍分區政治委員(司令員兼黨委書記吳岱峰)。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政治委員。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任西北軍區寶雞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參加榆林、沙家店、扶眉等戰役。
1950年2月至10月任西北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同年4月至1951年2月任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0年5月起任黨委書記。後任西北軍區司令部武裝動員處處長。1955年5月至1960年7月任青海軍區司令員、中共青海省委常務委員(至1960年6月)。1955年11月至1957年11月任青海軍區黨的監察委員會書記。1956年8月至1957年9月任青海軍區黨委第三書記。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1960年9月起任高等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研室副主任。後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高朗亭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4年7月8日在合肥逝世。

人物生平


高朗亭,又名高明鏡,1912年出生在陝西省延川縣賈家坪鄉石窯村一農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延川縣游擊隊政治指導員,西北紅軍先鋒隊政委、司令員兼政委,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二、三、九支隊政委、隊長,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軍委情報偵察科科長、醫療衛生科科長、紅軍醫院院長等職。參加過陝北蘇區的創建工作及歷次“反圍剿”鬥爭;抗戰初期,任延安市市長。
1936年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陝甘寧邊區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37年3月,國共兩黨就隴東問題達成協議,將合水縣划入八路軍募補區,地方行政管理許可權仍歸國民政府,抗日救亡團體歸屬共產黨領導。是月,中共合水縣委正式成立。起初,境內國共雙方尚能遵守共同協議,堅守互不侵犯原則。從1938年開始,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磨擦,企圖解散抗日後援會等群眾組織,達到反共融共的政治目的。1939年12月,國民黨合水縣政府密謀襲擊中共合水縣委機關,遭到八路軍三八五旅警七團的有力回擊,活捉了縣長翟大勛等30餘人,並將國民黨縣政府“禮送”出境。革命形勢的發展,急需建立起人民群眾自己的政權組織。1940年2月,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准,合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隴東分區行政督查專員公署,下設一室一處六科。邊區政府任命高朗亭為政府縣長。
此時,抗日戰爭已進入全面攻堅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陝甘寧邊區實施軍事包圍、經濟封鎖,邊區物資供給十分困難。高朗亭受命於危難之際,上任伊始,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組建了合水縣抗日民主政府臨時委員會。臨時委員會由各界人士共33人組成,其中,國民黨員11名,共產黨員10名,其他非黨民主人士12名,經民主選舉,高朗亭任主席。臨時委員會作為參議會成立前的臨時過度機構,對全縣各項行政事務負有決定權,執行工作則交由政府部門承擔。建政初期,區政府以下仍沿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保、甲制度。為了實現基層政權組織的平穩過度,高朗亭經常深入基層,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督促各區做好保、甲長的民主推選工作,爭取使做事公道、群眾信任、有威望的人士當選。1941年5月,全縣推行鄉村普選,由於基礎工作紮實,大部分保、甲長順利當選為民主政府鄉、村長。全縣設置5個區、37個鄉、136個行政村、372個自然村。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促使全縣各項工作儘快進入正常軌道,以高朗亭為核心的縣政府及時提出,將經濟建設工作放在中心,動員全體人民及幹部積極參與。同時,從農業、地方工業、市鎮建設、道路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採取了一系列發展措施,均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他鼓勵群眾開荒種地,增加糧食收入。同時,獎勵移民、難民在當地安家落戶,參加當地農業生產。政府專門劃出城區、太白、店子等區的部分農村,作為移民區,撥款1萬餘元,解決移民的生活和生產問題。1940年,全縣共安置移民100多戶,300餘人。為了解決勞力匱乏問題,他借鑒環縣、曲子、華池等縣經驗,充分利用民間原有的自發互助形式,在各村拉起“變工隊”、“扎工隊”、“唐將班子”、“義務耕田隊”等互助組織,搶抓農時,幫助缺畜少勞戶。至1941年上半年,全縣共開荒6525畝;增加牛、驢489頭(條),羊1936隻;植樹1.14萬株;修築了縣城東關北河渠和西華池區段家川河道。
高朗亭首倡採取扶持、保護政策,積極支持地方工業、手工業的發展。1941年9月,由政府與群眾合資創辦了合水縣濟民紡織廠,集資1800元,貸款700元,購置織布機、紡織機各一架,招收工人49名,帶動了民間紡織業及其他手工業作坊的發展。同時,他提出以道路交通和市政建設為基礎,促進地方貿易流通。1940年初,由縣政府統一規劃,修建了合定(合水至定邊)、合延(合水至延安)兩條公路,累計210華里;修建了西華池、吉峴、店子、肖嘴等區鄉街道路面,新修店鋪200餘間;創辦消費合作社6處,發展社員2258人,擁有股金5122.5元,當年盈利450元。是年8月,在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大力支持下,由西華池、店子兩區配合,開始修復境內雙柳樹、安畔兩處峴子,共動用民工9000餘工時,募捐資金1200元,小麥17石,工程於當年冬季竣工時,高朗亭還親自撰寫了碑序。
那時,合水境內斷文識字者寥寥無幾,高朗亭上任后開展掃盲教育,先後辦起各類夜校100多處,參加學員800餘人。他重視小學教育工作,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地知識分子和當地文人到校任教。僅1940年,全縣小學就由年初的24所發展到41所,在校學生數由470人增加到1472人。
1941年5月,西北中央局《關於運銷食鹽的決定》頒布后,高朗亭親自帶隊,動員大車79輛、人力車472輛、馱畜1834頭、民工758人,在縣運輸大隊的基礎上重新組織運鹽隊,前往定邊運鹽。半年的風餐露宿,共運送公鹽2148.5馱,私鹽3.8萬馱,超額完成了分區下達的任務,受到《解放日報》的通報表揚。
高朗亭為人正直,作風務實。1940年春夏之交,他了解到許多區鄉有半數以上農戶的口糧接濟不上時,及時將情況反映到隴東分區,使當年全縣公糧徵收任務減免近一半。1941年,全縣因受災農作物普遍歉收,公糧任務全部豁免。是年秋天,境內八路軍駐軍因缺少柴薪,私自將駐地附近的廟宇、祠堂拆毀。他得知后,立即前去制止,有效地防止了此風的蔓延。這件事至今仍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事後,高朗亭主動請求辭職,要求到部隊帶兵。10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調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武裝動員部部長。嗣後,歷任八路軍留守兵團三八五旅副政委,綏德軍分區副政委,寶雞軍分區副政委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朗亭歷任西北軍區司令部武裝動員處處長,青海軍區司令員,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研室副主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各一枚;1994年7月8日,因病在安徽省合肥市逝世,享年82歲。

人物評價


高朗亭是陝北第一支紅軍游擊隊(九支隊)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是陝北早期武裝鬥爭的組織者、參與者,是西北革命的見證人,他跟隨陝北紅軍領袖劉志丹鬧革命,出生入死,英勇奮戰。
陝北人民為他編唱了“天上烏雲變紅雲,紅軍出了個高朗亭。山中老虎他不怕,土豪見他逃性命”的歌謠歌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