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

原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

張文彬(1919.03.08~2013.01.01),男,山西省代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2013年1月1日14時35分,張文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19年3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代縣,1936年12月參加革命,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文彬
張文彬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山西太原軍政訓練班學員,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工作員,抗日先鋒隊指導員。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太岳區決死三縱隊機槍連政治指導員、三營政治教導員,中共太岳縱隊組織部組織幹事,延安黨校組織幹事、政治秘書。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太岳區五十四團、七十二團、三十六團政治委員,陝南軍區四分區政治部主任,十九軍五十七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任石油工程第一師政治委員,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長,西安石油鑽探局局長,新疆石油公司總經理,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長,松遼會戰領導小組副組長,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副指揮、指揮。
1965年3月起,歷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燃料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石油化學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石油工業部顧問。
1987年7月,離職休養。

社會評價


青年時期的張文彬投筆從戎,抗日戰爭時期,曾參加了和順、遼縣多次反掃蕩戰役和著名的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白晉、同浦、呂粱、汾孝、晉南戰役和延安保衛戰及開闢鄂陝根據地、解放陝南、解放大西南、剿匪反霸的戰鬥,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人民軍隊中出色的師級指揮員。在轉戰石油工業的36年中,張文彬參與了許多石油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是克拉瑪依大慶、勝利、四川、大港和華北等油氣田開發會戰的主要領導者,是中國石油管道建設的主要開拓者,也是中國石油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張文彬一生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82年,張文彬同志退居二線,著力於石油企業文化建設,創建中國石油攝影協會,為中國石油企業培養了一大批石油攝影專業人才,以大量影像資料記錄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業績。張文彬領導主編《五十七師軍史》《石油師人》,參與編撰了《中國石油鑽井》。在擔任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會會長職務期間,張文彬開展跨部門、多行業的石油技術設備研究,避免了石油行業多頭研究、重複引進的現象。
張文彬同志共產主義信念堅定,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和振興我國石油工業而英勇奮戰、拼搏奉獻了半個多世紀,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石油建設事業。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為石油隊伍創造的“三老四嚴、四個一樣、鐵人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載入史冊。
逝世
原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張文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嵐清、曾慶紅、吳儀、盛華仁、陳錦華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張文彬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人表示深切慰問。
艱苦奮鬥創基業率先垂範鑄油魂
1月7日清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內莊嚴肅穆,挽幛輕垂,《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樂曲一遍遍低迴響起。這裡,人們正在與一位為中國革命事業和石油化工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的老人做最後的告別。
寒風凄婉,哀轉久絕。禮堂前,8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送別者早早排起長隊。送別張文彬的人群中,曾經一起接受整編的19軍57師老戰友,憶起當年持槍跨馬共殺敵寇的往事,不禁眼角濕潤……曾經一起開拓克拉瑪依油田的鑽井技術工作者,想起當年“打擂比武”的熱烈場景,忍不住潸然淚下……曾經一起在“青天一頂、荒原一片”的大慶進行石油會戰的老部下,談起當年齊喊號子、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難抑悲痛,掩面而泣……
“喜回首,看油浪滾滾,慰吾夙願。”如今這位把對石油事業的熱愛根植於心的老人帶著深深的欣慰安靜地走了,留給我們的是一座艱苦奮鬥的精神豐碑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生產開發的“福將”——為油氣開發鏖戰國內多個油田
有人曾用“青春不留白,老年不浪費”來描述張文彬的一生。早在青年時期,張文彬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1936年投筆從戎,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槍林彈雨中屢立戰功,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人民軍隊中出色的師級指揮員。
新中國成立后,為迅速發展石油工業,1952年,19軍57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政委張文彬和師長張復振帶領7741名子弟兵來到石油戰線,開始向地下油氣資源“開戰”。
36年的石油生涯中,在余秋里、康世恩等老部長的領導下,張文彬先後參與了許多石油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領導組織了國內多個重要的石油會戰,被余秋里、康世恩等老領導稱為石油“福將”,稱讚他走到哪裡哪裡的油氣開發便會取得大突破。
鑽頭不到,油氣不冒。張文彬的石油事業就是從鑽井工作開啟的。這似乎冥冥中也註定了他石油生涯中的“先鋒”角色。1953年,張文彬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長,兼任西安石油鑽探局局長,具體領導全國石油鑽探工作。他帶領57師指戰員,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全國石油鑽探,開闢了甘、青、陝、川等西北和西南11個鑽探區域,多處獲得油氣顯示和工業油流,使老油田煥發了青春。
“石油師首長敬重工程技術人員,在生活上給我們優惠待遇,給分配最好的房子,讓我們很感動。”原華北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林祖膂曾深情撰文,回憶當年在鑽探局工作的日子。
1955年8月,一紙調令,張文彬趕赴新疆接任新疆石油公司總經理。一望無際的荒涼戈壁讓張文彬生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豪情。面對當時盛行的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地區“殘油論”,張文彬頂住壓力,堅持務實的觀點:“國家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找到大油田。我們沒有任何退路,只有大步向前!假如走上地台的觀點在目前的勘探中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要付出的,應該是百分之百的努力!”後來,他組織隊伍在北疆十幾個地區探明了豐富的石油儲量,發現了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這是張文彬一生中最為驕傲的事情。
從此,張文彬與石油會戰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支援松遼會戰,1960年2月張文彬趕赴大慶。會戰期間,他冒著特大暴雨,堅持會戰;帶領職工蓋起“干打壘”,安營紮寨;和員工一起開荒種地,度過飢荒……多年的一線工作,讓張文彬與基層員工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
原大慶石油管理局宣傳部部長陳灼華在回憶文章中說:“為保證物資和糧食供應,張文彬和司機提出了三十多種防陷、防趴窩的方案,最後確定了一種有效的防滑‘鐵鞋’,可以讓汽車在草原上飛馳,有效保障了前線物資供應。”
在文革中,大慶生產形勢惡化,張文彬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的保護下,參與領導大慶恢復生產的“八四三”會戰,為把油田產量推上5000萬噸高峰創造了條件。
在抓山東東營和天津大港的勘探工作時,他深入研究,依靠專家和廣大職工,鑽探了我國第一個日產超千噸的坨11井和日產原油19.74噸、天然氣3.4萬立方米的港5井,對確定開發勝利、大港兩個新油田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進行四川第二次石油會戰時,他組織開展了“攻克八大技術關鍵,打開五朵金花”的開氣找油會戰。到1966年年底,四川勘探控制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發現含油(氣)構造15個,天然氣產量11.6億立方米。正當四川油氣開發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文革開始了,開氣找油的大好形勢半途而廢。
每一次石油會戰,他都充當先鋒,每一次遇到難關,他都身先士卒。張文彬自言,所謂“福將”,其實更多地得益於一次次實踐和學習。在這些會戰中,張文彬既創造了油氣高產的歷史,又留下寶貴文化財富。
如今華北油田的任4井井場矗立著一座棗紅色紀念碑,上面刻著張文彬題寫的幾個大字:華北古潛山油田發現井——任4井。這口“功勛井”記錄著張文彬當年領導華北油田會戰,為全國石油年產量上億噸創造條件的歷史,被命名為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教育基地,向石油後人傳遞著石油前輩“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情懷和信念。
敢為人先的“闖將”——為石油事業的快速發展闖出新路
作為五大運輸方式之一,管道運輸在油氣行業大發展的今天,已成為重要的運輸方式。但在上世紀70年代,要修建從大慶到秦皇島的長距離、大口徑輸油管道則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
1970年,剛剛從文革中恢復工作的張文彬,又一次被推到了石油工業管輸陣地的前沿,等待他來開啟的是我國油氣管道建設的新紀元。受命於鐵路運力不足、能源供應緊張導致國內工農業生產嚴重受困之際,張文彬只有一個選擇:上!
時間緊任務重,張文彬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準備工作,調集物資、協調求助、抽調專業人才……沒有經驗可循,沒有模式可仿,一切從零開始。
為解決管道防腐保溫問題,張文彬長期奔波在一線調研。在調研中,他發現鋼管四周的黏土層有“陶化”現象,使鋼管和土層之間形成一個“真空”,不僅能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而且可有效防止原油由於保溫不好而發生“灌腸”。這一發現使管道防腐保溫問題迎刃而解。一年後,慶撫線完工,張文彬指示,從首站開始,在600多公里的管道內,晝夜不停輸入大量熱水,整整三天三夜,加速了管道敷土的“陶化”,保證了管道工程質量。這一舉措在我國管道工程中尚屬首次。
除了積極探索科技之路,張文彬還身先士卒,踏遍施工現場,自力更生解決物資設備,推廣典型經驗……先後建設了“八三工程”、東北原油管網、秦京輸油管道、魯寧輸油管道、青藏高原的輸油管道等,開創和填補了我國油氣管道運輸業的多項空白。
在為油氣管道建設開山辟路之外,張文彬還是我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開發的重要領導者之一。1978年時任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的張文彬主管海洋石油資源開發工作,在中央提出加強海洋石油開採對外合作戰略后,開始探索對外合作的具體思路。
原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尤德華懷念起當年那段歲月,記憶猶新:“他經常鼓勵我們說,唯一的法寶就是抓緊學習、調研,迅速從第一手資料中找出對我國海洋石油對外開放有用的東西,逐步形成思路,拿出方案。”
張文彬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組織了大規模調查研究,逐步理清基本思路,領導制定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的條例和“標準合同”,主抓中國海洋石油合作第一輪招標,對海洋石油對外合作發揮了積極導向作用,為我國海洋石油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管理隊伍的“儒將”——為石油隊伍建設注入精神力量
“張文彬同志在黨中央的關懷和部黨組的直接領導下,不僅在石油工業的發展和建設上,而且在石油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上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原石油工業部政治部副主任徐文野在談到張文彬對石油隊伍的建設時說。
企業的發展之根在於員工。軍人出身的張文彬帶隊伍非常注重發揮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善於做思想教育工作,頗具“儒將”風範。
原西北石油管道建設指揮部指揮、黨委書記張德國回憶起大慶會戰剛啟動時,吊車、拖拉機十分緊張,造成鑽機拆卸、搬家困難。時任原1206鑽井隊技術員的他提出了“鑽機自走”的想法,並擔任技術革新小組組長開展試驗。1960年5月革新成功,他們向會戰工委報捷。張文彬高興地說,這一技術為大慶加速打井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要大力推廣。“他親自去隊上查看‘鑽機自走’設備,還表揚了我!後來我到青海后,他對青海基地建設也十分重視,給予很大支持……”談起當年往事,張德國仍十分激動,有說不盡的故事。
除了重視激勵技術人才,張文彬還特別善於抓典型、樹標桿,用榜樣的力量帶動隊伍。
“下基層抓典型、總結經驗時,他撲下身子一蹲點就是十幾天,不把問題調查清楚不罷休。”原石油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陳烈民回憶說。
早在剛轉業不久,張文彬便將原師直屬警衛通訊連的一個排派到玉門去學習鑽井,並在玉門組成以這個排的排長張雲清為隊長的鑽井隊。這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1202鑽井隊。在張文彬的鼓勵和幫助下,這個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最高年進尺紀錄,成為我國石油工業一線一把“永不錈刃的尖刀”。深入蹲點調查,樹立“鐵人”王進喜的典型,推廣大慶三礦四隊的嚴細作風,並發展為享譽全國的“三老四嚴”精神……張文彬用“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思路鍛造了一大批中國石油的精神標桿,為我們留下寶貴思想文化財富。
“堅決保標桿,永遠插天山”、“玉門人是好漢,標桿永立祁連山”……時至今日,很多老同志想起當年克拉瑪依打擂場上震天的口號仍熱血沸騰。打擂比武是張文彬從部隊移植過來的鼓舞士氣的有效做法。熱烈的場面、高漲的激情讓現場的每個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極大地調動了隊伍的積極性。
“他講作風,嚴要求,但對同事非常平易近人。我認識他四十年了,從沒見他跟誰紅過臉。”曾給張文彬當過多年秘書的王戎告訴記者。
發揮餘熱的“文將”——為石油文化發展添磚加瓦
先戎馬倥傯灑熱血,后輾轉邊疆尋油氣。忙碌了大半生的張文彬在1987年離休之後仍停不下來。他懷著深深的未了石油情,奔走在石油研究和企業文化戰線上,繼續發揮餘熱。
1985年,中國石油攝影協會成立,張文彬被選為協會主席。從此,他與石油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把攝影作為“晚霞工程”努力抓好。
張文彬組織石油攝影隊伍,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開展大量的攝影活動,培養出的一大批石油攝影工作者至今仍活躍在生產一線,用鏡頭記錄石油工業的發展與變革。他還創辦了《中國石油畫報》、《中國石油攝影報》,舉辦了多次攝影展,出版了諸多畫冊、作品集等,讓石油工業的艱辛創業史和輝煌業績得以真實生動地展現,向社會打開了一扇了解石油工業、展示石油形象的窗口。
1985年,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會成立,已經退居二線的張文彬受邀擔任會長職務。在15年的領導工作中,他在沒有行政權力,沒有國家經費的情況下,憑著對石油事業的一腔熱情,積極奔走,深入研究。他加強同各大石油公司的橫向聯繫,開展跨部門、多行業的石油技術設備研究,避免了石油行業多頭研究、重複引進的現象,節約了資金。在油氣管道的燃氣輪機開發使用、灘海油田、塔里木油田等沙漠地區勘探開發裝備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研究和應用效果。
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秘書長劉積文說:“張文彬同志在研究會期間,還像未離休前一樣,勤奮工作,任勞任怨,求真務實。這些好作風,我們永志難忘。”
張文彬還是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文獻記錄的積極推動者。他領導主編了《石油師人》系列叢書,參與編撰了《中國石油鑽井》《中國油氣管道》等書,總結經驗教訓,講述發展歷程,再現了創業艱辛。
張文彬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奮鬥的一生。他與老一輩石油人為我國石油工業奠基立業的同時,也為石油隊伍留下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鐵人精神等一大批寶貴精神財富。他的高風亮節和偉大情懷將永遠為我們所敬仰!他的崇高品質和奉獻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