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霧級驅逐艦
反潛為主的多用途驅逐艦
朝(zhāo)霧級驅逐艦(日文:あさぎりがたごえいかん,英文:Asagiri-classDestroyer,日文以漢字“護衛艦”稱之),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建造的一型反潛為主的多用途驅逐艦。
本級艦是先前初雪級驅逐艦的後續艦,也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動力系統的護衛艦,與初雪級相較,朝霧級的武裝維持不變,主武裝仍為一門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兩座四聯裝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和一座八聯裝74式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以及一座八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等,但在聲納、雷達、艦體材料與輪機控制等方面有所改良。
本級艦共八艘,在1988年-1991年陸續服役。由於90年代末本世紀初海自新一代驅逐艦村雨級和高波級陸續服役,朝霧級開始降編為訓練艦。第一艘降編的是山霧號,編號換成TV-3515;2005年2月16日,朝霧號轉入訓練艦隊,編號換成TV-3516。
由於初雪級驅逐艦是日本將艦隊雜亂艦種整合為一種多功能艦艇的初次嘗試,雖然造就了日本海自艦艇發展的新里程碑,但初雪級有排水量過小,艦面空間狹小,難以有效合理的配置各種武器,即使在一般性的戰鬥中也很難發揮應有的能力。於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於1984年開始研製朝霧級驅逐艦,用於替代初雪級驅逐艦。首艦DD-151朝霧號1985年2月動工,1986年9月下水,1988年3月服役,最後一艘DD-158海霧號於1991年3月12日服役。與初雪級相較,朝霧級的武裝雖然不變,但在聲納、雷達、艦體材料與輪機控制等方面有所改良。命名方面,本級艦依照“天文地理名”中的“霧部”加以命名。
朝霧級驅逐艦
朝霧級是繼旗風級驅逐艦之後,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動力系統的艦艇,由四具SpeySM-1A燃氣渦輪(授權川崎重工生產)驅動雙軸螺旋槳(初雪級則是結合高速大型燃氣渦輪與低速巡航燃氣渦輪的COGOG);此外,也是第一種取消輪機室、將輪機操作部位整合到艦橋里的日本艦艇。有別於初雪級將四具燃氣渦輪集中於一間輪機艙,朝霧級將四具SM-1A燃氣渦輪機安排在兩個機艙中,每艙裝有一組(兩具)燃氣渦輪,即便一個機艙受損也不一定會波及另一個機艙;每組燃氣渦輪分別帶動一具推進器,巡航時每個機組各使用一具渦輪,高速航行時則四具渦輪全開。
兩機艙分別位於艦體中段底部左前與右後方,因此艦體中段一前一後的兩具煙囪也配合機艙的布置,前煙囪偏向左舷,后煙囪則偏右側。80年代之前,各國艦艇多半以輕巧的鋁合金材料作為上層結構建材,但記取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皇家海軍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HMS Shefield D-80)被阿根廷飛魚反艦導彈擊中鋁合金制上層結構后引發無可收拾的大火,在燃燒數日後沉沒的教訓,從80年代中期起日本海自新造的艦艇便不再以質輕但燃點低的鋁合金材料建造上層結構,改以鋼鐵建造,朝霧級自然也不例外。相較於前四艘朝霧級,后四艘朝霧級做了些許改良,排水量也因此增加了50噸。
作戰系統方面,前三艘朝霧級配備OYQ-6作戰系統,此系統也被阿武隈級驅逐艦以及經FRAM改良后的榛名號(DDH-141)直升機驅逐艦採用。OYQ-6是初雪級的OYQ-5的改良型,以一具美製UYK-7大型主計算機為核心,同時配備一具UYK-20中型計算機,搭配UYA-4顯控台,並整合Link-11/14數據鏈,其運算能力自然遠高於以一部UYK-20小型計算機為核心的OYQ-5。在1991年SH-60J反潛直升機進入日本海自服役后,OYQ-6也整合了一套ORQ-1直升機資料傳輸系統(美國SQQ-28的日本版),以接收從直升機上的ARQ-44/SRQ-4數據鏈傳來的聲納浮標信號。
朝霧級從四號艦天霧號(FF-154)起則換裝OYQ-7作戰系統,這是也被經FRAM改良后的比叡號(DDH-142,第二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採用。OYQ-7以兩具美製UYK-43主計算機為核心,搭配輔助的UYK-44中型計算機;此外,顯控台也由以往的UYA-4,改成UYQ-21/OJ-194彩色顯示器,此外也同樣整合了美製Link-11/14數據鏈以及ORQ-1直升機數據鏈。朝霧級的電子戰裝備包括NOLR-6電子支援裝置、NOLR-9C電子對抗系統、兩具美製MK-36Mod12 SRBOC干擾彈發射器以及一套美製AN/SLQ-25A魚雷對抗系統。
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朝霧級配備齊全的反潛偵測裝備與武器,包括B炮位的74式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器(美製MK-112發射器的日本版)、兩具三聯裝68式324mm魚雷發射管、OQS-4艦首主/被動聲納與OQS-1(日本版的SQR-18)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等,艦尾並設有直升機甲板與一個直升機庫,最初操作一架HSS-2B海王式反潛直升機,爾後則換成SH-60J。雖然編製上只操作一架直升機,但朝霧級的直升機庫經過擴大,實際體積足以容納兩架直升機,由於艦上只有一套RAST直升機輔助起降滑車,因此雖然朝霧級有額外收容一架直升機的能力,但不算是真正具備同時操作兩架直升機的能力。
朝霧級的直升機庫較初雪級更大,必要時可容納兩架SH-60J。朝霧級的反艦導彈發射器位於艦身中段,發射口分別朝向左右兩舷,比初雪級的安排合理多了。這兩組發射器最初裝填魚叉反艦導彈,後來已經換裝日本自製的90式反艦導彈(AGM-84反艦導彈的日本版)。后四艘朝霧級做了一些改良,例如以新型的三菱電機OPS-24 3D電子掃描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前四艘本級艦所使用的OPS-14C 2D對空搜索雷達,而此型先進雷達亦被後來的村雨級驅逐艦使用。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500噸 |
滿載排水量 | 4900噸 |
艦長 | 137米 |
舷寬 | 14.6米 |
吃水 | 4.5米 |
動力 | COGAG 4×川崎Spey SM-1A燃氣渦輪/53300 雙軸雙舵 |
乘員 | 220人 |
最高速度 | 30節 |
艦載機 | HSS-2B/SH-60J反潛直升機 |
船電系統 | |
雷達 | 1×OPS-14C 2D對空搜索雷達(DD-151~154裝備) |
—— | 1×OPS-24 3D對空搜索旋轉式相控陣雷達(DD-155~158裝備) |
—— | 1×OPS-28C平面搜索雷達 |
—— | 1×SPS-64(V)9導航雷達 |
—— | 1×FCS-2-22艦炮火控雷達 |
—— | 1×FCS-2-12E導彈火控雷達 |
聲納 | 1×OQS-4A主/被動艦首聲納 |
—— | 1×OQR-1被動拖曳陣列聲納 |
作戰系統 | OYQ-6/7作戰系統 |
艦載武裝 | |
艦炮 | 1×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 |
導彈 | 1×八聯裝74式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 |
—— | 2×四聯裝90式反艦導彈/魚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
近防 | 2×密集陣 |
魚雷 | 2×三聯裝324mm68式魚雷發射管 |
防空 | 1×八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
山霧號訓練艦
轉為訓練艦的朝霧號
艦名 | 編列 | 開工 | 下水 | 服役 |
DD-151朝霧 (あさぎり/Asagiri) | 昭和58年(1983) | 1985年2月13日 | 1986年6月19日 | 1988年3月17日 |
DD-152山霧 (やまぎり/Yamagiri) | 昭和59年(1984) | 1986年2月5日 | 1987年10月8日 | 1989年1月25日 |
DD-153夕霧 (ゆうぎり/Yuugiri) | 昭和59年(1984) | 1986年2月25日 | 1987年9月21日 | 1989年2月28日 |
DD-154天霧 (あまぎり/Amagiri) | 昭和59年(1984) | 1986年3月3日 | 1987年9月9日 | 1989年3月17日 |
DD-155濱霧 (はまぎり/Hamagiri) | 昭和60年(1985) | 1987年1月20日 | 1988年6月4日 | 1990年1月31日 |
DD-156瀨戶霧 (せとぎり/Setogiri) | 昭和60年(1985) | 1987年3月9日 | 1988年6月4日 | 1990年2月14日 |
DD-157澤霧 (さわぎり/Sawagiri) | 昭和60年(1985) | 1987年1月14日 | 1988年11月25日 | 1990年3月6日 |
DD-158海霧 (うみぎり/Umigiri) | 昭和61年(1986) | 1988年10月31日 | 1989年11月9日 | 1991年3月12日 |
• 首艦朝霧號2005年2月轉為訓練艦,番號改為TV-3516。2012年3月14日復役回到第一線,舷號恢復151;
• 次艦山霧號2004年3月轉為訓練艦,番號改為TV-3515;2011年3月16日復役回到第一線,舷號恢復152。
• 2013年2月28日,海上自衛隊第一位女副長大谷三穗二等海佐就任朝霧號副長,2013年03月22日轉任初雪級驅逐艦島雪號艦長,亦成為海上自衛隊第一位女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