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馬的結果 展開
馬
馬科馬屬的草食性動物
馬,Equuscaballus(Linnaeus,1758),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Przewalski's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目錄
2張
馬[草食性家畜]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
馬[草食性家畜]
與一些擁有驚人智商的嚙齒類動物一樣,馬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擁有驚人的長期記憶力。根據《動物行為》雜誌刊登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馴馬師等它們熟悉的人有過愉悅經歷的馬——尤其是那些受到鼓勵的馬——在分開幾個月後更有可能記住這些人,同時也對這些人表現出更大的喜愛。
此外,這些馬也更有可能親近它們並不熟悉的人,所表現出的行為就是用鼻子嗅和用舌頭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行為說明馬會形成與人有關的積極記憶,也是一種高智商動物。
家馬(E.f.caballus,2n=64)
普氏野馬(E.f.przewalskii,2n=66)
馬、驢和斑馬本是3個獨立的物種,已出現生殖隔離。但有趣的是,馬和驢、驢和斑馬雜交都能產生後代。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體,分為馬騾(驢♂×馬♀)和驢騾(馬♂×驢♀)。通常認為雄騾沒有生殖能力,但有對雌騾產駒的相關報道,並有報道稱馬騾的受孕率顯著高於驢騾(約7倍)。通過比較馬和驢的核型,推測一匹具有生殖能力的騾子在減數分裂時可能會形成六價體。普氏野馬和家馬經歷過一次羅伯遜易位導致其核型的差異,其雜種子一代在減數分裂時會形成三價體,能夠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並能繁殖後代,但其機理還未得到解析。
3張
馬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近大半分佈於美洲,而亞洲佔24%左右,歐洲11%,非洲大洋洲佔8%左右。
分佈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
生活環境: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為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乾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
始祖馬,歐洲野馬等種類的馬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生存環境的改變已經滅絕,不少種類的馬已瀕臨滅絕。
嗅覺
1.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群牧馬或野生馬依靠嗅覺,辨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藉以尋覓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馬群能夠在乾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可以找尋同伴,避開猛獸和天敵。
馬對不同的嗅覺信息會有不同的條件反應。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還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並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馬對同伴排泄的氣味有著極強的反應,據觀察,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因此,馬能根據嗅覺信息,改變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4.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因此,接近馬或調教馬時,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的改變,馬舍環境的改變,馬是最容易感覺到的,這需要漸漸適應。管理上應注意飼槽、水源等方面的衛生,這可以減少環境對馬匹的不良刺激。
5.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草食性家畜]
總之,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馬憑藉嗅覺來鑒定自己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並能根據判斷做出相應的行為。認真觀查馬的嗅覺行為,如對飼草飼料、水源、周邊環境的反應,就能發現那些對於馬匹來說不適宜的條件和因素,及時改進以保證馬匹的建康。利用馬匹嗅覺建立相應的行為,也是一個優秀的飼養管理人員優先考慮的手段。
馬[草食性家畜]
馬的視覺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因此,在接近和運用馬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突然接近馬時,不要認為它已經看清楚你是誰
馬[草食性家畜]
2.馬容易受到驚嚇,就是因為它的視覺很差
馬對靜態物的視覺感受不如動態物,馬對周邊靜態的動物如蛇、兔等常常發現不了,當這些小動物突然出現時,經常引起馬的驚嚇感,特別是公馬,有時出現突然應激行為,如小躲、驚群,有時會造成人員傷害。馬因視覺不良,有時形成較強的恐怖感,致使群牧馬炸群、役馬驚車和乘馬失控。當馬在異地、地況複雜和夜間行動時,要不斷地用聲音予以安定。
3.視覺很差也使馬的距離感比較弱
馬[草食性家畜]
4.馬雖然視覺差,但夜間視覺可比人類強
馬眼底的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人沒有照膜),可將透過視網膜多餘的光線再返回視網膜感受器,因而視神經的感受量可大於原光的兩倍以上。在弱光情況下,由於照膜的反射,使物體清晰度明顯提高。因此,馬在夜間能清楚地辨別夜路和夜出的動物。夜間騎乘馬時馬常常打“響鼻”,表示它先發現了夜遊的動物或異物,用“響鼻”預以警示。
5.光的色調和強度,馬是能夠感受的
馬[草食性家畜]
總之,馬視覺感受不很發達,遠不如嗅覺和聽覺。在接近和調教馬的過程中,要注意用聲音通知馬,不能貿然接近后軀,以防發生危險,特別是蹲下工作,馬往往辨認不出人的形象而發生踢人、咬人事故。
馬一天中有很長的時間進行採集食物,飼料經過嗅覺初步斷定外,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因此,味覺是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有關馬的味覺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馬的味覺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
1.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採食麵很寬
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佈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
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範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飼料範圍寬,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徵。當然,即使馬的食物很寬,始終給予馬匹優質、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
2.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
馬雖然採集的範圍很寬,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如胡蘿蔔、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這些飼料都可以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酬賞,以強化某些後效行為。帶酸味的飼料需要經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
3.味覺差還容易引起消化障礙
馬的聽覺是非常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聽覺發達是對馬視覺欠佳的一種生理補償,這對在原始狀態上馬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問題就是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馬躲避獵食動物襲擊的本領有就是逃跑和有限的反擊。
1.馬耳組織結構發達、敏銳
馬耳位於頭的最高點,耳翼大,耳肌發達,動作靈敏,旋轉變動角度大,表明聽覺是發達的。馬無需改變體位和轉運頭部,僅靠耳廓的運動就能判斷聲源方向。馬用靈活的外耳道捕捉音響的來源、方向,起到音響的定位作用。中耳的機能是放大音響。內耳則主要功能是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音響的強弱。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轉運靈活是良馬的主要特徵。
2.馬分辨聲音頻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強
馬聽覺發達的主要特徵就是馬耳對聲音有著非常敏銳的反應程度。馬對音響及音調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辨別1,000次和1,025次振動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馬能根據叫聲尋找自己的群體和傳達信息。夜間放牧時,馬能聽到而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並能對聲音做出判斷。因此,夜間尋找失去的馬群最好是讓你的坐騎領路,人應當服從它的帶領。馬還能根據聽到同伴不同的聲音判別其所處狀況,如尋求、憂慮、高興、恐懼等狀態。對於周圍其他動物的聲音也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並能採取和準備採取相應的應急行為。
3.應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馬的反射行為
馬的發達的聽覺對於人類利用馬匹是有益的。人們正是利用了馬的聽力來進行調教、訓練和使役。例如,馬能夠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當然,不是它懂得名字的意義,而是說明它已經建立了名字的聲音反射。因此,調教使役或騎乘中,可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為,或學會做其它動作。對於剛剛進行調教的小馬來說,常用聲音建立反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性能,對軍馬也是極為必要的,如卧倒、站立、靜立、注意、前進、後退、攻擊等都可以用語言口令下達。
4.馬懼怕過高的音響
過高的音響或音頻對馬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有痛苦的感受。在馬匹調教過程中,不需要對它“大喊大叫”,只要有輕微的口令馬就會服從。這點不少人不清楚。我們少數民族的調教口令都很輕,或只給予口哨命令。過高的音響或音頻會導致馬驚恐,如火車氣笛聲、槍炮聲、鑼鼓聲,因此,對軍馬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調教,而且要經常複習強化。對過於敏感的軍馬或賽馬,為了減少音響刺激,亦可以給它配戴耳罩。
馬上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卧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的兩個小時,馬睡得最香。馬站著睡覺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性。野馬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草原地區,在遠古時期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與敵害作鬥爭,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間出來捕食。野馬為了迅速而及時地逃避敵害,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家馬雖然不像野馬那樣會遇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因此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除馬外,驢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性,因為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野馬極為相似。
那麼,有沒有可能讓馬躺下睡覺呢?研究馬的專家們堅信,在一個馬群或者一個馬廄中可能會有一部分馬躺下睡覺,但絕對不會發生所有的馬同時躺下睡覺的事情,總有一匹馬會站在那裡“放哨”。
馬的鼻腔分呼吸區和嗅覺區兩部分。呼吸區在鼻腔前部,能分泌粘液,有防止塵土和異物進入呼吸道的作用。嗅覺區在鼻腔後部上方,大腦嗅覺神經末梢就分佈在這裡。它的神經細胞具有鑒別飼料,水質,以及辨別方向,尋找道路的功能。馬打響鼻,就是為了排除鼻腔里的異物,保證呼吸道暢通,以利於準確鑒別食物,辨認道路與方向,有時候是馬受驚時也容易打響鼻。
馬業分為傳統馬業與現代馬業。傳統馬業的主要特點是馬匹以役用為主,包括農用、交通、軍事和產品生產等;現代馬業的主要特點是馬匹以非役用為主,包括賽馬、馬術和體育娛樂等。世界發達國家的馬產業已處於現代馬業階段,呈現出體育娛樂性、經濟性、社會性和國際化的特點。現代馬業分為馬術業、賽馬業、休閑騎乘業和產品養馬業等四大板塊。馬術業是重點圍繞馬術運動提供觀賞、健身服務的馬業發展類型,典型代表國家主要有德國、荷蘭等。賽馬業主要是指以開展博彩形式的商業賽馬為重點的馬業發展類型,以日本為典型代表。休閑騎乘業主要是以為戶外休閑健身、娛樂騎乘等需求提供服務為重點的馬業發展類型,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產品養馬業是傳統馬業的主要盈利模式,現代馬業在不同程度上也包含產品養馬業的成份。其主要方式是出售馬匹、馬奶、馬的副產品等,以力畜或者物質產品形式獲得利潤。產品養馬業以俄羅斯、哈薩克等為代表。除以力畜役用為主的功能在不斷衰減外,其他發展形式均呈平穩增長態勢,但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近年來波動也較為明顯。
中國正處於由傳統馬業向現代馬業的轉型時期,馬的利用與需求均向非役用方向轉變,布局從農牧區向城市或城郊轉移,管理上由政府管理向民間或協會管理轉變,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馬業關注的焦點和市場中心。今後我國馬業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體育休閑健身需要為目標,繼續弘揚中國傳統馬文化和民族馬文化,保持中國馬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兒馬:公馬書畫《馬》
騍:母馬。
2張
馬[草食性家畜]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誌,也是外貌鑒定的重要內容。馬體毛分為被毛、保護毛(即鬃、鬣、尾毛、陀毛)和觸毛,顏色眾多,主要的有以下十多種顏色。
優雅馬匹完美展示線條力量
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殼色,這些栗毛中又可分紅栗毛、黃栗毛、全栗毛和奶栗毛等四種。
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褐色,長毛及四肢下端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騮毛、黃騮毛、黑騮毛和褐騮毛等四種。
青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黑白混生,根據白與黑毛比例的不同又可分為鐵青、紅青、菊花青、白青(即全身被毛為白色的白馬)和蠅點青等五種。
兔褐毛:馬的全身被毛為紅色、黃色,青白色,長毛為黑色,根據不同色澤又可分為紅兔褐、黃兔褐和青兔褐等三種。
海騮毛:馬的全身被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
黑克栗毛:馬的全身被毛為栗色,長毛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下近於灰白色。
沙色:馬的全身被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或黑色的基礎上散生白色毛,所以根據不同底色可分栗沙毛、騮沙毛、兔褐沙毛和黑沙毛等四種。
銀鬃:馬的全身被毛為暗赤色或栗殼包,長毛為白色、灰白色或混生有黑色毛的叫銀鬃或花尾栗毛。
銀河與白銀河:馬的全身被毛及長毛為污白色或略帶紅色的叫銀河。而皮膚呈淡紅色,蹄質為黃白色的叫白銀河。
花毛:在暗色毛的基礎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按基礎毛色的不同又可分為黑花毛、騮花毛和栗花毛等。
鼠灰毛:馬的全身被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毛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這種毛色又稱作老鼠皮毛。
原蹄獸
始祖馬
隨後,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態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內陸平原,馬的進化也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馬的進化經歷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主要發展階段。其主要進化特點是:體軀增大;體高增高,體高由原來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進化為單趾(單蹄),以利於奔跑;牙齒由低冠的阜頭結構向高冠、齒質堅硬、齒面寬而多皺結構變化,以利於採食乾草;腦容量增大。
始馬:頭頸均短,背部彎曲,體高約40cm,前足有四趾,後足僅三趾著地。前肢的尺骨、後肢的腓骨細長,但仍分開。臼齒短小,齒冠低而有阜狀突起。生活於矮樹林中,以鮮嫩多汁的樹葉和軟草為食。
中馬:體型稍大,體高約50cm,前後肢都只有三趾,中趾特別發達,用以支持大部分體重。仍生活在森林中,並能在硬地上快速奔跑。
原馬:是重要的中間過渡形態,生活環境轉移至草原,以粗硬草為食。體型增大,牙齒更加堅硬,頭骨容積增大,面部變長。每足仍有三趾,行走時僅中趾觸地。
上新馬:距今約1200萬年,體高已有100cm左右。四肢仍各只有三趾,僅有中趾顯露,兩側第二、四趾呈細枝狀殘餘。
真馬:最早出現於距今約100萬年前。四肢已完全成為單蹄,但與現代家馬相比仍有顯著差異,如頭骨大而狹長,齒面小而皺褶多,四肢骨細長,每足中趾發達,兩側還有退化趾骨可見。由真馬進化出家馬的四大祖先普氏野馬、森林馬、凍原馬和韃靼馬。
通過與古DNA測序數據比較,發現普氏野馬並非家馬祖先,其分化時間是在3.8~7.2萬年之間,遠遠早於家馬被馴化時間;馬屬動物的祖先分化時間大約是在400~450萬年間;在過去的200萬年間馬的種群有很大的波動;而且發現在馬的進化過程中與免疫和嗅覺有關的通路受到了極大的選擇。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Owen=Eohippus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複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
馬的進化史
馬
1977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成立,在其幫助下,第一批16匹普氏野馬在1992年被放歸蒙古草原。在國內,中國政府從1986年開始規劃“野馬還鄉”工作,11匹普氏野馬從遙遠的歐洲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到2000年,在新疆吉木薩爾的普氏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野馬的數量已達百匹以上,野放的時機已經成熟。
2001年,第一批流浪在異鄉的27匹野馬的後代終於踏上了走進準噶爾荒原的第一步,它們在卡拉麥里的恰庫爾圖鎮小心地向外擴展著本應熟悉的領地。至此,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現在,生活在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普氏野馬,等到3歲以後,就會被放歸到大自然。
馬種資源狀況2011年末,全世界馬的存欄數約為5847萬匹,分佈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共150個國家。各國馬種資源共570個、區域性跨境馬種資源63個。世界馬種培育(選育)的趨勢是非役用化。如過去曾經為軍隊服務的一些品種,如純血馬、奧爾洛夫馬等,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培育,已培育成世界著名的賽馬品種,過去一些挽用馬品種已培育轉型為儀仗馬、馬術馬。有些如設特蘭矮馬、美國花馬已成為觀賞馬。為了滿足世界馬術運動用馬的需要,經過近百年的選育,用純血馬等熱血馬與傳統的挽用馬雜交培育了很多優秀的溫血馬。馬用途的改變,滿足了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健身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2011年末,我國馬的存欄數約為677萬匹,位居世界第2位。有地方品種29個,培育品種13個,已經形成育種群的引入品種有10個以上,形成了豐富多彩、分佈廣闊的馬種資源,但其中2/3以上已經處於數量下降、瀕危或瀕臨滅絕狀態。我國馬種資源正處於保種和向非役用轉型的關鍵時期。
品種登記制度完備是世界馬業發達國家的顯著特點。登記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礎,也是育種、研究、組織賽事的必需條件。如純血馬,世界現有約60萬匹純血馬,其血統都可追溯到300年前是哪匹奠基公馬的後裔。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汗血馬)等有更長的系譜記載。登記的內容包括父母信息、配種記錄、出生日期、毛色、性別、馬名和外貌特徵等,馬主或登記機構可按規定的表格進行登記並輸入計算機系統。馬匹登記由品種協會或有資質的登記委員會完成,鑒定登記后品種確認才有依據,參加賽事、馬匹拍賣、遺傳資源保存均以登記證書(或護照)為基礎。沒有登記的馬匹不會被本品種認定,也就沒有參加賽事取得獎金的機會,也沒有參加本品種拍賣的資格。大部分品種登記及其系譜記載,都已實現網路共享(有些是有償共享),馬匹交易、拍賣、血統分析研究可直接從網路上獲取資料。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所謂袖珍馬、矮馬僅高60厘米。
普氏野馬(Przewalski'shorse)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
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複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
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
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4~5歲成年,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根據馬匹原產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馬的外形特徵和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可將馬分為草原種、沙漠種、山地種和森林種。
草原種:分佈在世界上廣闊的草原區,由於長年晝夜棲息於草原上過群牧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得到了充分鍛煉,吃苦耐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體格結實粗壯,體軀長而深廣,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長毛髮達,採食與消化能力強,性格強悍,如蒙古馬、哈薩克馬等。
沙漠種:生活在乾燥沙漠地帶的馬,體格較為輕小,皮膚細緻乾燥,皮薄毛細,胸窄腹小,氣質活潑,鬃鬣尾等長毛較少,代謝作用快,有較快的行動速度,多具有乘用馬的體型,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等。
山地種:體格結實,體型不大,四肢強健,行動靈活,性格機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馬、寧強馬、卡巴金馬等。
森林種:生活在氣候較冷的森林地帶的馬,一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重。軀幹深寬,四肢粗短,胃腸發達,肌肉豐滿,被毛厚密,長毛較多,如雅庫特馬、愛沙尼亞馬等。
根據馬的高低、大小、利用性質、馬的體型及有益經濟特徵進行分類。按照體型可分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3類。
乘用型:如純血馬、阿拉伯馬等。
挽用型:如阿爾登馬、比利時重挽馬、貝爾修倫馬等。
兼用型:如三河馬等。外貌介於乘用型、挽用型之間,又獨具特點。實三河馬際應用中,畜牧學分類法對於改良品種的分類是適用的。未經過專門化選育的地方品種,其體型屬兼用型,但它們和育成品種的兼用型不完全相同。
冷熱血統並不是指馬血液的溫度,而是指馬品種的選育程度和馬的氣質類型,劃分為冷血統、熱血統和溫血統品種,最早為歐洲對馬品種劃分的依據,現被世界各地廣泛採用。
冷血統:一般是對起源於歐洲的挽用馬的統稱,是史前時期森林馬的後代。該類馬體格高大,性情溫和但反應較遲鈍,氣質類型為中悍或下悍,主要用於農用或運輸。如阿爾登馬、蘇維埃重挽馬等。
熱血統:主要是指高度培育、較悍威、血統純正的輕型馬品種。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純血馬等。
溫血統:體型高大,性情溫順;既不如熱血統品種那樣純正漢諾威馬和精緻,也不如冷血統品種那樣軀體粗壯和遲鈍。溫血統馬品種有純種和半血品種之分,半血品種或稱雜交育成品種,主要是熱血統馬種同其他品種雜交改良育成。有些溫血馬種是由純血馬、阿拉伯馬雜交冷血統馬而育成。溫血馬是最受歡迎的馬術用馬。如漢諾威馬、荷斯坦馬、荷蘭溫血馬等。
法拉貝拉
馬
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后,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土庫曼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複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1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係。
河曲馬
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幹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山丹馬
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馬[草食性家畜]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普氏野馬
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裡,野馬的分佈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馬[草食性家畜]
3張
馬[草食性家畜]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複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馴化之謎
國際著名雜誌PNAS上的一項研究提出,家馬很可能起源自歐亞大陸草原—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和哈薩克西部—並且隨著牧群的擴展而不斷與野馬雜交繁殖。
科研人員長久以來對馬的早期馴化歷史有爭議:考古學證據提示馬是在歐亞大陸西部草原馴化的,而來自現代母馬的遺傳證據指向了跨越廣大的地理區域的多重馴化事件。VeraWarmuth及其同事使用來自歐亞大陸北部300多匹馬的遺傳數據從而對馬的馴化的起源和傳播進行了建模。這組作者重建了家馬的已經滅絕的野生祖先野馬(Equusferus)的種群統計的歷史,並提出野馬在大約1.6萬年前擴展出了歐亞大陸東部。
進一步的分析向這組作者提示,馬的馴化起源自大約6000年前的歐亞大陸草原西部,而被馴化的馬群在歐亞大陸擴展的過程中不斷有野馬補充進來。這組作者說,這些發現證實了馬的馴化起源於歐亞大陸西部,並且提供了證據表明廣泛存在野馬進入家馬群,因此也就把此前研究的截然不同的證據結合起來,並解決了相互衝突的解釋。
2張
剪紙馬照片集錦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人類在馴養馬以前,馬曾經被當做食物的來源。第一匹現代馬出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在1萬5千年前古人類的洞穴壁畫中,考古學家也曾發現馬的形象。
在地理大發現后,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將馬帶入北美洲;科特茲在1519年征服墨西哥時,帶去6匹馬;狄索托在1539年登陸佛羅里達州時,隨行帶去200餘匹馬。科羅納多在美國西南部探險時,隨行超過1000匹馬。當時,美洲的印第安人很懼怕馬,但很快便尋找到馬的用途,開始從殖民者的手裡奪走馬匹,並將其馴化。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動物馬經訓練后成為人類最好的助手之一,也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在清朝,馬很是受用。少數民族(蒙古族)出行也主要依靠馬。
剪紙馬
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
昭陵六駿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傳世名作:昭陵六駿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時,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1、伯樂,姓孫名陽,春秋時期,今山東成武人,擅於相馬。
2、九方皋,春秋時期人。
書畫《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被閹割后,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毛夾雜著白點子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藍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驍:強壯的馬。
駹:面、額白色的黑的馬。
騂:赤色的馬。
駿馬:走得快的好馬。
驥:老馬。
房兵曹胡馬
(唐)杜甫
郵票馬照片集錦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馬的詞語
千里馬好馬配好鞍小馬過河路遙知馬力馬虎射人先射馬馬到成功單槍匹馬塞翁之馬脫韁之馬鐵馬金戈天馬行空童牛角馬土牛木馬天粟馬角銅圍鐵馬千軍萬馬心猿意馬千軍萬馬犬馬之勞汗馬功勞老馬識途兵荒馬亂走馬觀花車水馬龍招兵買馬青梅竹馬指鹿為馬秣馬厲兵馬耳東風馬革裹屍馬首是瞻馬齒徒長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龍馬精神聲色犬馬懸崖勒馬原班人馬六馬仰秣馬不知臉長牛驥同皂老驥伏櫪烏白馬角舞刀躍馬五花殺馬文君司馬萬馬奔騰一馬當先
馬的歇後語
一馬不跨雙鞍。——一匹馬不能駝兩個人,暗指人不能三心二意。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人跟馬一樣,都有可能不小心跌倒,說明人難免有犯錯誤之時。
人靠衣裳馬靠鞍。——就是說衣服對人的裝飾作用很重要,就像馬鞍對馬的裝飾作用一樣重要。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告誡年輕人不要“牢騷太盛防腸斷”,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
千里騾馬一處牛。——牛不服水土只能在一地使用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人怕理,馬怕鞭,蚊子怕火煙。
馬長犄角騾下駒--怪事一樁。車馬炮臨門--硬將軍。
好馬遭鞭打--忍辱負重。駿馬馱銀鞍--兩相配。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偷馬賊掛佛珠--假正經。
船上跑馬--走投無路。
火燒紙馬店--遲早要歸天。捨得買馬捨不得置鞍--大處不算小處算。
矮子騎大馬--上下為難。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木排上跑馬--蹩腳。半天雲中跑馬--露了馬腳。
到了懸崖不勒馬--死路一條。扛著口袋牽著馬--有福不會享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說不提供事物動作的基礎,就盲目期望事物動作到理想狀態
Alllayloadonthewillinghorse.(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Amanmayleadahorsetothewater,buthecan'tmakehimdrink.(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
Amanisnotahorsebecausehewasborninastable.(人並不因為生在馬廄里就成了馬。)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1.畫馬名家:
《馬》剪紙
清朝:郎世寧
2.雕刻名作:
(1)昭陵六駿
(2)馬是我國歷代雕刻家喜愛的雕刻題材之一
3.音樂名作: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賽馬》。
赤兔馬
2、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馬逃跑,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劉備著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今天遇到大難,你一定要幫忙呀!”於是,的盧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險境。
的盧馬
相傳六駿的圖形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把這些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在人們心目中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之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致使叛軍倉皇逃竄。偃旗息鼓后,騎兵也突然消失。後來,據守護昭陵的官員說,就在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
4、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於大宛,汗水從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里路。
裝備馬鐙的馬
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1965年至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鐙發明后,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一、騎馬注意事項
馬[草食性家畜]
接近馬時不要做劇烈的動作,劇烈的動作會使馬受驚。
上馬前一定要檢查肚帶是否已經勒緊,檢查韁繩、肚帶、腳蹬的牢靠程度,調整好腳蹬的長度。
上馬時要從馬的左前方上馬,不要從馬的後方接近馬,也不要站在馬的後面,防止被馬踢傷,無論有沒有人牽馬,自己一定要抓緊韁繩,才能及時控制住馬。
撫摸馬時,如見馬耳朵向後背貼著頸部,表示馬可能有攻擊動作,這時要及時與馬保持距離,另外,不要隨便給馬餵食,防止馬咬傷人。
二、騎馬的安全問題
馬[草食性家畜]
騎馬下山時不要奔跑,容易馬失前蹄,馬失前蹄時,應及時提住韁繩,重心後仰。
騎馬經過一段時間后,肚帶會松,需要重新檢查。
騎馬時如遇到溝、樹、鐵絲網及不明物品時,馬可能受驚,這時要提前做好準備,減慢速度,改變方向。
【性味】味辛、苦,有毒。
白馬
李時珍說:食馬肉中毒后,飲蘆菔湯、吃杏仁可解毒。
馬頸上的膏脂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功效主治】可生人發。治面黑斑手足皴裂粗燥。加入脂澤,可以用治療偏風所致的口歪。
駿馬
【功效主治】主治寒熱,小兒莖萎縮。
【功效主治】有大毒。李時珍說:按漢武帝講:食肉不要食馬肝。又說:文成王食馬肝而死。韋莊說:食馬應留肝,由此可知肝的毒是很大的。方家對馬肝中毒,都用豆豉湯和鼠屎解。
伊利馬
【性味】味甘、成,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傷中絕脈,**不舉。可強志益氣,使肌肉肥健,生子。治小兒驚癇。益養男子陰氣。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不通經。煅存性后,再搗為細末,每次服三錢,同時加入少許麝香,用新汲的井水空腹服下,不超過三服。
【性味】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主治驚癇、腹滿、瘧疾。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馬癇,則用水磨服。燒成灰後用唾液調和,塗癰疽疔腫,有效。
【功效主治】有毒,食用害人。燒灰后和醋,敷小兒頭瘡和身上的瘡。止邪瘧。燒灰后和油,敷小兒耳瘡、頭瘡、陰瘡體表感染化膿灼痛。敷塗在服頭上讓小兒飲吞,可以治癒夜啼。
馬[草食性家畜]
【功效主治】主治喜眠,使人不睡,方法是燒成灰后,用水沖服,每次一方寸匕,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作枕頭效果也好。治牙痛。另可燒灰敷頭瘡、耳瘡。治療馬汗氣入瘡后痛腫,可燒灰敷塗,則白汗出而愈。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煅存性,降陰火,中氣不足的人可用來代替黃芩、黃連。
馬
【功效主治】主治小兒不吃乳,辟惡氣蠱毒,蠱疰不詳。止鼻出血,齲齒。赤馬的懸蹄可治赤崩,白馬的懸蹄可治白崩。主癲癇,齒痛。療腸癰,散淤血,白帶過多,殺蟲。另外,燒成灰后加入少許鹽,摻走馬疳蝕,治療效果極為好。赤馬的懸蹄可辟瘟瘧。
【功效主治】主治婦女臨產,赤馬皮可催生。治小兒白禿,可用赤馬皮、白馬蹄燒成灰,和臘豬的脂調膏后敷搽,良。
【功效主治】有毒。治小兒掠癇,女子崩中赤白。燒灰服用,可以治癒血,可用於塗搽惡瘡。
【功效主治】主治女人白帶過多,小兒受外界驚嚇引起的驚癇。
【功效主治】有毒。可助人戒酒,將臘月的腦用溫酒中服。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盂詵說:只要是生馬的血進入人體中,一二日便會仲腫起,傷及心后即死。曾有人剿馬時傷了手,馬血進入肉中,一夜就死了。
【性味】味甘,性冷,
【功效主治】可治渴甚,治熱。作成酪后則性溫,飲食後會消肉,減肥。
【性味】有大毒。
【發明與傳說】陶弘景說:長瘡的人接觸了馬氣、馬毛、馬尿、馬屎都會使瘡痛加劇。孟詵說:馬汗接觸到人瘡后,它的毒攻心有死之危險的,燒粟稈灰淋汁來浸洗,會出白沫,這就是毒氣。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消渴,可破腹內積塊,男子疝氣,婦女腹內積塊,則取銅器齲裝飲服。洗頭瘡白禿,漬惡刺瘡,每日十次,愈后即停止。熱飲馬尿,可治反胃,且能殺蟲。李時珍說:馬尿治婦女中腹結塊有效。
【性味】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可以止渴,出吐血、下血、鼻出血、金瘡出血,婦女經血過多。敷頭頂,止鼻出血。絞汁后服用,可治產後各種血氣、傷寒時疾當吐下的。治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的,絞汁三合,日夜各服一次。另外,治杖打瘡。及杖打損傷瘡傷風而作痛的,則炒熱,用布包裹后在傷瘡處熨五十遍,極有效。絞汁灌服,可治突然卒中惡死。用灑沖服,呵治產後下腹**寒熱悶服。燒灰後用水沖服,可治久痢赤白。與豬脂調和后,可塗治馬咬人瘡,白馬汗浸入瘡口,剝死馬時骨刺傷人等毒攻撳死者。
【功效主治】可治金瘡,即金屬器具創傷感染。
2020年5月29日,農村農業部公布了經國務院批准的新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首次明確家養畜禽種類33種。馬是其中一種,屬於可食用可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