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馬

奇蹄目馬科動物

三河馬,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河馬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內蒙古三河馬,是俄羅斯后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因此得名。三河馬以外貌俊秀、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稱,外形比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騮毛和栗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的首選品種,同時也是騎乘型品種,屬挽乘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遺傳性穩定,用於改良蒙古馬效果良好,

三河馬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馬的優良品種”,在中國可查的賽馬記錄中,三河馬是唯一能與外國馬爭雄的國產馬。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河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物種簡介


三河馬,主要是由俄羅斯的貝加爾馬、奧爾洛夫和比秋克血統的改良馬、當地蒙古馬綜合雜交而來,後期又相繼引進盎格魯諾爾曼、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馬,進一步雜交改良后形成,三河馬已有100多年的馴養史。
三河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俄國馬。當時,俄國人曾攜帶后貝加爾馬及其改良馬在額爾古納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後,沙俄帝國修築中東鐵路(今濱州鐵路)時,又帶來一定數量的后貝加爾馬分佈在鐵路沿線一帶。
民國初年(1917年至1918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部分后貝加爾的哥薩克人,來到今呼倫貝爾草原額爾古納市境內定居,又帶來了相當數量的馬匹。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以後,偽滿時日本人在海拉爾設種馬場,引進盎格魯諾爾曼、盎格魯阿拉伯、英純血等種公馬,在呼倫貝爾草原與當地馬雜交,當時,三河地區曾引進50餘匹種公馬,因此,三河馬的血緣主要是在這些后貝加爾馬和雜種馬的基礎上,混入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馬的血液,經幾十年精心培育而成。三河馬外形較蒙古馬高大,毛色主要為騮毛和粟毛,力速兼備,持久力好,腳步輕快,三河馬屬於挽乘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
20世紀30年代,三河馬曾在上海馬會與外國馬爭雄一戰成名,其速度勁力居領先地位。
1959年,全國農業展覽館要展出國內馬匹品種,上級決定從三河馬場選一匹優良種公馬和一匹母馬,並由飼養員送北京參展。三河馬在農業展覽館展出后,贏得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稱讚,前來購馬者絡繹不絕,三河馬的身價也隨之不斷提高。從此,三河馬名聲遠揚。
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右旗室韋人為感謝前蘇聯人民的支援,以三河馬作為禮品贈送給前蘇聯的涅爾琴斯基扎沃德區農莊。三河馬作為國產名馬,不僅在民用生產、交通運輸等方面,是優秀馬匹品種,在國防和體育方面也是戰績突出。在中印自衛反擊戰和西藏平叛中,三河馬很快適應高山缺氧的惡劣氣候,較好地完成了戰備運輸任務。特別是在中印自衛反擊戰時,三河馬去了一個團,一匹都未損失,全部回來。內蒙古馬球隊就曾以三河馬做比賽用馬,這批三河馬以驚人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和靈活性而著稱,多次在比賽中創造了較好的成績。在全國賽馬比賽中,三河馬更是所向無敵,多次打破全國記錄。三河馬作為中國名馬已寫進了教科書,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1960年,中國對越南輸出40匹三河馬。
1986年,1中國發布了三河馬的國家標準。三河馬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驗收命名為“內蒙古三河馬”。
進入21世紀,由於馬業市場開發不力,相關產品的商品率低,群眾養馬的積極性不高,使得內蒙古三河馬數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由原來的1.7萬匹降到4000多匹,畜種也呈退化的趨勢,三河馬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為拯救恢復瀕危物種內蒙古三河馬,保存和傳承三河馬文化遺產,海拉爾墾區將投入300萬元用於選育培育,以此來恢復三河馬種核心群,先期發展成200匹基礎種馬群,此項工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形態特徵


感官特徵

三河馬,頭大小適中,直頭。眼大明亮。耳大小適中,直立。鼻孔開張良好。頜凹寬。頸長短適中,呈直頸和斜頸,高低適中。頸肩結合良好。鬐甲明顯,肩傾斜適度。背腰平直而寬廣,尻部豐滿,略斜。胸部深寬,肋骨拱園。腹部大小適中。四肢乾燥,骨量充實。關節明顯,飛節發育良好,腱和韌帶堅實,管部較長,系長中等,蹄大小適中,蹄質堅實,多為正肢勢,部分個體後肢稍外向。鬃、鬣、尾毛稀少,距毛不發達。三河馬毛色主要為騮毛和栗毛,黑毛和青毛少。

內在品質

三河馬是在大陸性氣候寒溫帶採取群牧管理辦法育成的,嚴酷的氣候條件形成了三河馬一些可貴的品種特徵。繁殖性能高,代謝機能旺盛,血液氧化能力較強。在低海拔地區紅血球715萬,白血球9630,血紅素含量71.1%。體質結實緊湊、骨骼堅實、結構勻稱、外貌駿美、性情溫馴、有悍威、耐寒、耐粗飼、戀膘性強、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強、適應性良好的特徵特性。“三河馬”屬兼用型,部分馬匹偏乘或偏挽,公馬平均體高152.7厘米,體長率103.1,胸圍率13.5,體重450—500千克,母馬平均體高為144.1厘米,體長率103.2,胸圍率118.5,管圍率12.9,體重400—450千克。
“三河馬”力速兼備,持久力好,運步輕快,馴驗記錄:1000米1分7秒,1600米為1分56秒,3200米為4分5秒,50千米為2—2小時29分,100千米為7—10小時。

棲息環境


三河馬產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處於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區的交匯處,是大興安嶺—蒙古高原過度帶,多變的氣候條件、複雜的地形條件、兼以額爾古納河水系對地形縱橫切割,形成多樣的景觀生態類型,生長著豐富的植物區系,具有較高的生態服務價值和生產資源價值,是中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寶貴的自然生態遺產。
圖片
圖片
呼倫貝爾草原是歐亞大陸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溫帶半濕潤典型草原,作為世界草地資源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生態保持最完好,緯度最高、位置最北,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牧業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陳旗、鄂溫克旗和海區、滿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呼倫貝爾素有“牧草王國”之稱,天然草場總面積1.49億畝。除東部地區約佔本區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羊草草原是呼倫貝爾地區分佈最廣的草原類型,質量好,易保存,分佈集中連片、地勢平坦(適宜機械化),是牲畜的主要飼草。
呼倫貝爾嶺西區為半乾旱性氣候,年降水量為300—500毫米;嶺東區位半濕潤性氣候,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產區氣候冬季雖然寒冷乾燥,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土壤肥沃,對植物生長發育極為有利。
呼倫貝爾地區水資源豐富,呼倫貝爾地區地表水蘊藏量和地下水埋藏量都十分豐富,水資源總量為286.6億立方米。無工業污染,水資源保持良好,水質達到NY/T5016—2001標準。呼倫貝爾草原面積大,地勢多丘陵起伏,水源充足,草生繁茂,草質優良,是三河馬的天然牧場,也是育成三河馬主要因素之一。

生長繁殖


2009年,三河馬在呼倫貝爾境內存量6千匹,海拉爾墾區三河馬存量2765匹。
圖片
圖片
2015年,呼倫貝爾市馬匹存欄36萬匹,母馬存欄9.8萬匹。

質量技術要求

3.1產地:三河馬原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因起源於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三河(根河、得爾布河、哈烏爾河)地區而得名。
3.2生產控制
3.2.1三河馬育種標準:執行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三河馬育種規劃草案》。三河馬育種標準為:公馬:體高150厘米,體長率100—105%,胸圍率115%以上,管圍率13%以上。母馬:體高145厘米,體長率100—105%,胸圍率115%以上,管圍率13%以上。
3.2.2三河馬的選種、選育、選配
三河馬的選種方法是按血統來源、體尺類型、體質外貌、生產性能和後裔品質綜合指標進行選擇。
三河馬的選育採取本品選育。
三河馬選配的原則是根據血統來源,避免親緣選配。選配前期採取先全體選配,再採取人工輔助交配的方法後期採取進行個體選配,採取小群交配和人工受精的方法。
3.2.3三河馬四季飼養管理
三河馬主要採取利用天然草場群牧的方式飼養。一年之中馬群的飼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即夏秋放牧抓膘期(放牧期)和冬春補草補料期(補飼期)。夜晚歸牧,適量補給乾草和精料。
3.2.4三河馬駒的飼養管理
妊娠母馬通常無需專門護理。幼駒可隨母馬放牧,健壯如常,多在十一月中旬離乳。在斷乳同時進行編號、烙號、測尺、早期鑒定及譜系登記工作。斷乳駒單獨編群,專人護理,飼養在抗寒設備較好的棚舍內,圈內設有草架、補料槽、日補精料1—1.5千克,優質乾草任意採食,每日飲水兩次,日間進行放牧及“追趕”運動,可達到良好培育效果三河馬母馬的飼養管理。
3.2.5三河馬母馬的飼養管理
種母馬的飼養管理方式是以放牧為主,放牧結合適當補料。除按體尺、類型分群外,還要按育種要求分為育種核心群和一般繁殖群、核心群、繁殖群。在配種季節內又可按母馬的生理狀態分為妊娠群和空懷群,每群馬匹數為80—100匹左右。群牧母馬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圍繞著“抓膘、保膘、保胎”三項任務進行。
3.2.6三河馬種公馬的飼養管理
種公馬飼養管理的任務是保證公馬具有旺盛的性慾和優質精液。採用人工授精和人工輔助交配的種公馬,常年舍飼,冬喂乾草,夏喂青草,並補給精料,年補料1300千克左右。小群配種的公馬,在配種開始前,按選配計劃,將母馬組成配種群,公母馬在棚圈內同群飼養數日,使其互相熟悉,待公馬能固定小群之後,再與其它小群合群放牧。在配種期,公馬體力消耗較大,每天必須按時補給精料,以保持膘情和配種能力。配種結束后,立即將公馬拔出單獨飼養,並擔負一些短途運輸,保持適當的運動。
3.2.7三河馬的春季放牧管理
早春,馬群日間可以食少量野草,補草量相應減少,使馬群逐漸適應放牧條件。此時多利用能避風雪的陽坡和草生較早的河川沿岸地帶放牧。
春末夏初,馬群可晝夜放牧於草原。
3.2.8三河馬的夏季放牧管理
夏季炎熱,蚊蟲四起,可將馬群趕往高處“打盤”,通風納涼,以避蚊蟲。待後半夜驅馬採食。
夏末秋初,天氣變涼,蚊蠅已少。馬群可安靜採食。
3.2.9三河馬的秋季放牧管理
立秋以後,草原上多種牧草都已結籽,營養價值極高,正是所謂“秋高馬肥”季節,在這個時期著重抓好秋膘。
秋末霜降,牧草枯黃,此時特別注意孕馬保胎,減少和防止流產,特別是在初霜時期,適當推遲早晨採食時間,霜期不到低處放牧,避免發生風濕病及冰涼刺激而引起流產。
3.2.10三河馬的棚圈管理
種公馬一般都用棚舍,三面有牆,一面敞開,隔成單間,向陽背風,保持乾燥。繁殖母馬都用敞棚,一般棚寬8米。長度視馬群大小而定,大約每馬佔5—6平方米。
3.2.11三河馬的日常管理科技
三河馬的飲水利用井泉或河流飲水,飲水處設有水槽。在飲水處設有補鹽槽,使馬群在飲水前後自由舐食。
為便於抓馬和進行畜牧獸醫工作,設分群欄用以進行分群,捕捉生馬或烈馬,測尺、鑒定、削蹄、烙印,修剪鬃尾、檢疫、注射、驅蟲等。
日常進行簡單刷試,注意運動,春秋兩次進行修蹄。
3.2.12三河馬的疫病防治
a、制定生物藥品的運輸、保管、貯藏工作的操作規範系統;
b、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學習,提高獸醫的業務水平;
c、在發病的季節,組織獸醫技術人員預防會診,總結經驗,儘早確診及控制消滅;
d、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執行有關操作規程;
e、搞好消毒工作,將疾病防疫消滅在萌芽狀態。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三河馬生產經營者,在三河馬馬體及產品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三河馬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保護現狀


地域保護範圍

三河馬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以內蒙古海拉爾墾區三河馬場為骨幹的主施業區,地域保護範圍涵蓋呼倫貝爾市13個旗市區,包括海拉爾區、滿洲里市、扎蘭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介於東經117°15′—124°02′、北緯47°05′—51°30′高緯度地帶之間,大興安嶺山地向呼倫貝爾大草原過渡地段。

保護級別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三河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