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權
梁樹權
梁樹權(1912.9.17-2006.12.9),字德彬、號潄泉,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分析化學先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梁樹權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1934年赴德國留學;1937年獲慕尼黑大學自然哲學科博士;1938年回國歷任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重慶大學化學系教授。1947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47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長春綜合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和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8年任中國科技大學校務兼職教授。
自1938年起,梁樹權從事科研與教育工作,曾系統研究稀土與稀有元素的分析化學,為包頭鋼鐵廠的設計提供了分析數據。
1912年9月17日,梁樹權出生於山東煙台,籍貫廣東珠海唐加灣,父親梁可先,美國阿默士特農業學院畢業。母親鄺文芳,婚前任教中學。梁樹權幼時母親為他啟蒙。
1918年至1921年他在廣東省香山縣(后改中山縣)雍陌村小學肄業
1921年秋,入北京匯文小學。1924年夏,畢業。繼續升入匯文中學(今北京26中學)。
1927年,讀完高中一年級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該校本科理學院化學系。
1933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在北平地質調查所出版的《地質專報》上以中、英文同時發表,這篇論文奠定了他一生從事分析化學的基礎。
1933年,梁樹權入北平前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助理員,從事礦物、岩石的化學分析。次
1934年,去德國明興大學化學系深造。他用了兩學期的時間取得報考主試資格並通過考試。后隨何尼斯密教授從事原子量測定。完成畢業論文後,於1937年12月經該校化學系主任、192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維蘭德教授主考口試及格,獲自然哲學科博士。
1938年,他感到國難深重,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分析化學系做博士后一學期即返回祖國。他輾轉經越南海防、河內、昆明抵達成都后,任華西協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兼國立中央技藝學校皮革科教員。
1939年秋,應聘去重慶,在重慶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任教8年,其中后6年兼任系主任,並先後兼任中央工校、兵工學校、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等校教職。
1945年,中央研究院聘任梁樹權為該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當時化學所在昆明,因交通困難未能前往,遲至該所遷回上海后,於1947年秋到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1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該所改為物理化學研究所,1952年遷所至長春綜合研究所,次年梁樹權被調至瀋陽金屬研究所,協助解決該所選礦任務中所遇到的分析問題,又到上海冶金研究所,協助解決該所冶鍊任務中所遇到的分析問題。
1954年,調北京,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工作,直至1956年化學研究所成立后工作迄今。
1955年,梁樹權首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
1987年春,訪問香港時,並擔任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顧問。
• 科研綜述
鐵原子量
梁樹權重視實驗多於理論。他認為沒有實踐證明,理論總歸是空的。當然理論也不可少,但應來自實踐。他膺服齊格勒(196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話:“沒有實踐,理論就不值一文。請勿沉淪於灰色的理論,做實驗吧。”更早的荷蘭壽爾也說:“理論引導我們而實驗作出決定。”這些話可以代表他個人的治學態度。
分析化學主要分為化學法與儀器法。梁樹權認為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應兼容並蓄。原子量測定主要有化學法與物理法。後者以質譜儀為工具,攝取一元素的質譜圖。從該圖譜線的位置及強度(分別代表一元素的各同位素的質量和相對多寡),計算得出原子量。30年代,質譜儀的準確度尚不及化學法。化學法系採用一元素的氯化物或溴化物,使之與硝酸銀作用。先用比霧法求得鹵化銀的當量點,即該元素對銀的當量。再加過量的硝酸銀,使鹵化銀定量沉澱。經過濾,稱鹵化銀重,藉重量法再求得該元素與銀的重量比。這一測定方法,原理似不甚複雜,但要把它測得準確決非易事。實驗過程中要把所有可能發生的誤差降至最低限度,因此,所用藥品從市售最純品再自行提純;所用器皿均為石英或鉑制;所用天秤系向工廠特別定製,能稱至十萬分之一克。更關鍵的是沒有純熟的實驗技術和精湛的化學知識是難以完成這一測定的。梁樹權精心製備與提純了全部藥品,經過十餘次的反覆測定求得:
Fe=55.850(O=16.0000)
梁樹權的博士論文發表后的次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根據這個數值,制訂了鐵原子量為55.85。1961年,為了物理與化學的原子量標度統一,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第十一次大會討論通過改用C12=12為標度,因此,鐵原子量換算為55.847,而非修訂。應該說梁樹權測定的數值沿用多年,實驗結果是經得起考驗的。這是梁樹權最早的學術成就,是年他僅25歲,成為30年代獲得重大成果的化學家之一。
分析數據
梁樹權鑒於中國稀土資源豐富,遂於1952年結合國家需要,確定以稀土分析為重點,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
包頭白雲鄂博礦是中國特有的複雜礦石,按一般鐵礦分析方法是無法解決分析問題的。因為它含有氟化物和稀土、鈮、鉭等稀有元素。從溶解礦樣、分離和測定等方面都有很多困難。例如,首先碰到樣品不能溶解;同時因它含氟,影響二氧化硅的測定;它還含有相當數量的稀土,越遠離鐵礦體越多,怎樣解決鐵與稀土的分離:怎樣建立稀土分析方法等,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梁樹權領導工作組的同志們,應用他廣博的分析化學知識,一一解決了該礦的各項分析任務,為這項國家重點任務擬訂了各項分析方法和分析了一定數量的礦樣,弄清了這個複雜礦的組成成分,從而為包頭鋼鐵廠的設計,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同時還通過這項任務促進了分析方法的研究。1978年梁樹權的研究集體曾以“包頭白雲鄂博礦稀土及稀有元素分析方法研究”獲科學大會獎及中國科學院成果獎。
50年代初期,梁樹權還在研究含氟鐵礦石的燒結和冶鍊時,對附近空氣、水質的影響,在現場進行了初步探測,這是中國環境污染研究最早的工作之一。
無機痕量元素
70年代末期,梁樹權雖已年過花甲,卻以極大的熱情、百倍的努力投身於無機痕量元素的分離、富集與測定的研究工作。痕量元素的分析是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高新技術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當前儀器分析方法的靈敏度與選擇性尚不能完全滿足生產與科研的需要。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準確度,梁樹權在助手的協助下,那浮選法、液-液萃取法、固-液萃取法負載樹脂法、流動注射分析法、AAS測定法、萃淋樹脂法等方法分離、富集與測定水溶液中的鈧、鑭、鈰、鐠、釹、金、銀、鈀、鉑等痕量元素。例如採用氫氧化鐵沉澱和油酸鈉浮選曾富集ppb級(10-9)鈧(即相當於1噸水中含1mg鈧)。他們還從事高分子顯色劑的合成與應用的研究,首次製得兩種水溶性高分子顯色劑,並已用這兩種試劑制訂了鋁、鎂、鈧、銦的光度測定方法,為分析用有機試劑提供了新品種。
80年代初,梁樹權等從事了血清樣品中痕量鐵、銅、鋅、錳等分析方法的研究,並與北京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協作,採用超微量分離技術和電熱原子吸收光譜法,建立了用一滴血清測定鐵和總鐵結合力的方法,為嬰幼兒屏氣發作病因及其治療提供了依據。他還初步闡明了鋅、銅含量的變化與癲癇患者的發病機理與臨床癥狀密切相關。上述成果曾獲北京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4項科技成果獎。
名詞審定
梁樹權認為要發展一個國家的科學事業,首先要統一科學名詞,名詞的正確與否至關重要。他常撰文糾正專業期刊中的錯誤名詞,陳述一些名詞的優劣與正誤。1985-1989年他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兼該會與中國化學會聯合組織的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完成了一批名詞的審定工作。
梁樹權曾主編《中國科學院1955年分析化學研究工作報告會會刊》(科學出版社,1957年)和《中國化學五十年》的第四章《五十年來的中國分析化學》(科學出版社,1985年)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中的分析化學部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他還撰寫、翻譯或校訂分析化學書籍多種,並撰寫評述、化學家傳記以及科學普及方面的文章多篇。
總之,梁樹權曾長期在專業編輯出版工作、化學名詞審定工作和化學試劑等方面,付出辛勤勞動,他回憶任《化學學報》主編時,編輯部只有一位兼職助理,大量工作均需由他親自動手,而當時他又兼職在中國科技大學授課,還兼任該校副系主任與校務委員,工作十分繁忙,但為了傳播成果、培育人才,卻覺得樂在其中。
學術交流
自1942年梁樹權參加中國化學會第十屆年會並宣讀論文以來,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和國際性化學和分析化學學術會議,積極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尤其近十餘年來,他曾主持召開全國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多元絡合物分光光度分析討論會、微量痕量學術討論會和參加全國岩礦分析會議、海洋湖沼化學學術討論會、稀土光度分析學術討論會等學術會議,促進中國分析化學的發展。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50年代梁樹權曾出席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舉辦的分析化學學術會議、民主德國化學會年會和稀有金屬化學討論會並曾擔任分組會主席,他還應邀訪問過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和分析化學研究所、參加蘇聯絡合物化學討論會和同位素利用討論會等,和上述有關單位與學者建立了友好的學術聯繫。
改革開放以來,梁樹權主要致力於中國與聯邦德國和日本的學術交流活動。自1979年開始,他曾三次應邀赴聯邦德國參觀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等。他除了在馬普學會所屬的金屬研究所超純物質實驗室工作外,還曾擔任第十一屆國際微量技術討論會的學術委員會成員,為國際原子能協會(IAEA)舉辦的“取樣法、試樣處理和數據評價訓練班”開幕式致賀詞,闡述他對分析化學的專業會議,做“中國分析化學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利用各種應用——本人工作的回顧”等學況”、“有機試劑在化學分析中的情況,均由聯邦德國玉利希原子術講演,宣傳和介紹中國的工作D)出版。
和日本的學術聯繫是自1980年開始的,梁樹權曾應邀在日本分析化學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做特別講演,介紹中國的分析化學現狀,講稿被譯成日文刊載於日本《分析》雜誌。此後,他積極組織與參加中日雙邊分析化學交流活動,自1983年開始,每二至三年輪流在中國和日本舉行一次,他曾任團長和代表我方致詞、交流論文等,積極推動這項活動。
• 主要論著
1衛爾巽(WilsonE.O.),梁樹權.皖南當塗大凹山產磷灰石之化學分析.地質專報,1935,甲種十三號:107—112.
2梁樹權,張贛南.鉬及鎢的測定,I.用生物鹼測定鎢.科學記錄,1947—1949,2(3):295-302.
3梁樹權,張贛南.鉬及鎢的測定Ⅱ.以生物鹼測定鎢時鉬的影響.科學記錄,1947—1949,2(4):360—366.
4梁樹權,張贛南.鉬及鎢的測定Ⅲ.三氧化鉬與三氧化鎢的適宜灼燒溫度.科學記錄,1947—1949,2(4):366—373.
5梁樹權,徐曉白.鉬及鎢的測定Ⅳ.以鉬酸鋇形式測定鉬.中國化學會會志,1950,17(2):89—104.
6梁樹權,沈天慧.鋁及鎢的測定Ⅵ.用二氯化錫/硫氰酸根法比色測定鉬.科學記錄,1950,3(2-4):209—212.
7梁樹權,張贛南.鉬及鎢的測定V.用鹼性偶氮染料作為鎢酸根的沉澱劑.中國化學會會志,1951,18(1):25-30.
8梁樹權,張贛南.鉬及鎢的測定Ⅶ.4,4’-聯苯胺及其數種衍生物用作鎢酸根的沉澱劑.科學記錄,1952,5(1—4):145—153.
9梁樹權,譚佩幸.鉬及鎢的測定Ⅷ.用鉬酸鋇法測定鉬(Ⅱ).化學學報,1952/1953,19(2):106—108.
10梁樹權,徐葆筠.鉬及鎢的測定Ⅸ.用鎢酸鋇法測定鎢.化學學報,1956,22:93—102.
11梁樹權,徐葆筠.鉬及鎢的測定X,用乙黃原酸鉀測定鉬之比色法.化學學報,1956,22(3):171—176.
12梁樹權,王順榮.鉬及鎢的測定Ⅺ.以4-氨基-4’-氯聯苯作沉澱劑.化學學報,1958,24(2):117-121.
13梁樹權,王順榮,韓恆斌.鎢及鉬的測定Ⅻ.以1,8-萘二胺作沉澱劑測定鎢.化學學報增刊,1981,109—113.
14梁樹權,鍾攸蘭,王志.用浮選法從水溶液中富集鈧.Fresenius’Z.Anal.Chem.,1984,318:19—21.
15陳德朴,鍾攸蘭,梁樹權.交聯聚異丁烯酸甲酯型負載樹脂的孔結構與分離稀土性能的關係.應用化學,1988,5(4):2478.
16臧二樂,梁樹權.高分子顯色劑和分光光度分析.Fresenius’Z.Anal.Chem.,1989,334(7):636.
17梁樹權,臧二樂.用高分子顯色劑PV·FPAQ分光光度法測定銦(Ⅲ).Fresenius’Z.Anal.Chem.,1989,344:511—513.
18梁樹權,吳曉軍.金的離子浮選富集.科學通報,1989,34(18):1395—1397;英文版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0,35(7):562—566.
19臧二樂,梁樹權.藉高分子顯色劑作鋁的分光光度測定.分析試驗室,1989,8(5):1—3.
20臧二樂,梁樹權.高分子顯色劑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鎂.痕量分析,1989,5(3):7—10.
21吳曉軍,梁樹權.用沉澱浮選富集金、銀、鈀和鉑.Fresenius’Z.Anal.Chem.,1990,336(2):120—123.
22陳德朴,鍾攸蘭,梁樹權.稀土元素的流動注射分析法檢出及測定.分析測試通報,1990,9(1):1—8.
23臧二樂,梁樹權.高分子顯色劑PV·FPNS和鈧的顯色反應研究.痕量分析,1990,6(3—4):67—71.
24馬會民,梁樹權.稀土的沉澱浮選富集.痕量分析,1990,6(3-4):29—34.
25梁樹權,臧二樂.高分子顯色劑PV.FPNS的合成及其性質.化學試劑,1991,13(6):323-325.
26陳德朴,鍾攸蘭,梁樹權.柱后反應光度法連續檢測萃取色層柱流出曲線.分析測試通報,1991,10(6):15-22.
27梁樹權,肖宏展.固態萃取光度法測定微量鈦(IV).岩礦測試,1991,10(4):259—261.
28陳德朴,鍾攸蘭,梁樹權.異烷基膦酸單烷基酯作為稀土分離的萃取劑.J.RareEarths,1992,10(2):142-147.
29馬會民,梁樹權.DBC-偶氮腫與氯化亞錫的氧化還原反應.分析測試通報,1992,11(1):13—17.
30臧二樂,梁樹權.高分子顯色劑中母鏈的增敏作用.化學試劑,1992,14(3):129—131.
31陳德朴,鍾攸蘭,梁樹權.八碳異烷基膦酸單1-甲庚基酯反相色層分離稀土的性能.分析化學,1992,20(8):876—880.
梁樹權在60年的化學研究與教學生涯中,培育了大批人才。其中有的已當選為學部委員,多人已成為教授、學科帶頭人或科研教學骨幹。他培養出碩士生6人、博士生7人。
梁樹權對學生要求嚴格,不僅在言傳上,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從查閱文獻、確定課題、製備藥品、實驗操作,直到分析數據、撰寫實驗報告等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他經常去圖書館查閱文獻,了解國際最新動向,窮年累月積累資料,數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儘可能抓緊時間閱讀,把日曆紙和舊信封當卡片加以利用。他購置儀器藥品,均量入為出,並考慮支付與收益兩方面。他經常教育學生要用最少的費用,做出最好的成績,在科研過程中,要自制和自己提純藥品。他雖然年事已高,視力下降,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堅持每天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寫作或與學生們討論問題。他倡導並堅持開展小組學術活動,認真聽取每位學生的報告和參加討論。他總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傳授給青年一代。對研究論文他往往親自撰寫和反覆修改,學生交給他的文稿,他必逐字逐句地推敲,連不規範的字和錯用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對化學名詞的用法力求準確,對所引用的文獻必逐一查對,對所列的實驗結果逐條驗算。這種一絲不苟的嚴謹治學態度,是對青年人的最好教育,更可貴的是在發表論文時,他往往把別人的姓名署在前面,而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最後。這種愛護、扶植後學的優秀品德,更加贏得了助手和學生對他的尊敬。梁樹權與合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已發表論文120餘篇。主要研究工作以方法分類,包括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及光度法、液液萃取、紙層析及電泳、有機試劑在無機分析的應用、痕量元素的浮選富集與柱萃取富集等。就測定的元素和基團而言,有鉬、鎢、稀土元素、貴金屬、氟離子、硫酸根,旁及鎂、鉛、鎳、鋁、鈦、鋯、鈮等。分析的物料則有川煤等)、周代青銅(化學組分)、白雲(硫的形態、氮含量和灰分組成析領域中涉足甚廣,培育了一批人鄂博鐵礦和圍岩等,在無機分材。
1943年 | 中華文化基金董事會研究特種補助金 |
1945年 | 前教育部學術審議會三十四年度三等獎 |
1946年 | 中華文化基金會三十五年度甲種研究補助金 |
1982年 | 中國化學會成立五十周年慶祝會表彰 |
1984年 |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獎狀 |
1985年 | 中國科學院京區從事科技工作五十年榮譽獎狀 |
1989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榮譽獎牌 |
梁樹權在本職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長期兼任期刊編輯工作、化學名詞審定工作與化學試劑等大量工作。
1940年梁樹權加入中國化學會為永久會員,曾任該會常務理事、理事、分析化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化學》第三屆編委(1943—1949年)、 《中國化學會會志》編委(1946—1954年)、 《化學學報》副主編(1954-1956年)及主編(1957-1965年),現任該刊顧問;他還曾任英國出版的國際分析化學期刊《Talanta》顧問委員會成員(1963-1968年,1981—1984年); 《海洋與湖沼》及其英文版編委; 《分析化學》常務編委、編委。現任《化學試劑》《分析測試通報》《痕量分析》《分析化學》《分析實驗室》《岩礦測試》《分析化學譯叢》《分析化學叢書》等書刊顧問。他還受聘為廣東省測試研究所、北京醫藥總公司、北京市現代分析測試中心等處顧問。
梁樹權曾任第一、二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組成員及該會分析化學分組組長。“文化大革命”前,曾幾次參與國家科學規劃的制定。
並曾先後任北京大學(50年代)、中國科技大學(1958-1965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70年代)、上海工業大學與長沙國防科技大學(80年代)以及西北大學(1991年至今)等校兼職教授。
梁樹權為人正直,甘於貧困,以全部精力投入祖國科學事業為樂。他除潛心學術外,還對古典文學和舊詩詞有一定造詣,尤愛蘇東坡、辛棄疾的作品,以及文天祥的《正氣歌》和王勃的《滕王閣序》等。他年少時,還喜讀科學家特別是化學家的傳記,並用來作為自己奮鬥的指南。這些都對他有一定的影響。1992年9月17日當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中國化學會和化學研究所祝賀他80壽辰時,他將亡妻林蘭女士多年省吃儉用積攢的人民幣2萬元捐獻給中國化學會,希望在化學會設立分析化學獎。
1993年,正式設立分析化學基礎研究梁樹權獎,是以分析化學家梁樹權先生命名的分析化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本獎項旨在鼓勵中國中、青年分析化學工作者獻身於分析化學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教育工作,培養優秀人才,促進和推動中國分析化學學科的發展。